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02

第2章 序言二

张元锦

近年来,常在报刊上读到李淑菲的散文作品,不久前,她又把结集的散文书稿发到我的电子邮箱,让我先睹为快。读了她的散文,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她像蓝天中的一只云雀,用嘹亮的歌声,歌唱生活,赞美人生,抒发真性情,颂扬真善美。这歌声发自她的肺腑,是那么圆润,那么婉转,那么深情,那么动听。这歌声让人们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如痴如醉。

那么,从云雀的歌声中可感受到哪些神韵呢?

云雀的这部“歌集”,内容绚丽多彩,主题广泛深邃。其中,有些乐章,乍听平平常常,实则有着深厚的意蕴,扣人心弦,引起共鸣,那就是歌唱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看似小事,实则大事。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家徒四壁,出行维艰,这算什么生活!从这一角度看,描写衣食住行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问题是文艺家们如何开发、如何深挖、如何升华。李淑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起点高,成效喜人。

在反映衣食住行时,作者往往寻找一个小角度加以描写,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应。就“衣”的方面说,她没有描写商店服装的琳琅满目,行人穿着的五彩缤纷,而是从自己一次晒衣服使“阳台简直成了服装‘大排档’”入手(《岁月衣履》)。从“大排档”里,可看到衣服之繁多,质量之上乘,款式之“前卫”。由此,作者联想到“票证”时代物质匮乏的状况,作为小姑娘的她,一年到头,即使想穿上一件色彩黯淡、花式单调的新衣服,也很不容易。如此强烈的对比,许多人都感同身受,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在反映“食”的方面,作者突出描写了一次接待同窗好友到访的“家宴”(《家宴》)。作者忙了起来,让鱼虾肉菜,地方特产肉丸、虾丸一类统统离开“冷宫”,现代的多功能便捷厨房,热情为客人奏响了快乐音符。没过多久,泰国米香饭、色香味俱佳的海鲜味缕缕向四周飘散……这既表现了主人的好客,也挽回了二十多年前招待他们焦味夹生饭的面子。可以说,这是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听后,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就像与客人一起参加这一家庭盛宴。

除了“衣食”,还有“住行”,作者也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凡此种种,反映出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善。然而,作者并没有到此为止。她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将这些巨变放在大背景下加以描述。请看《岁月衣履》的结尾:“六十年来,服饰从简朴到‘好看、舒适、时尚、品牌’的流变,见证了人们的生活,也见证了历史的痕迹。”这样的归结,很自然地将主题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云雀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对各种花儿的吟咏。这些乐章,唱出了鲜花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又唱出了各自的品行和灵性;与此同时,还抒发了从鲜花中获得的不同感悟,并引向哲理的思考。

桂花,其貌不扬,枝干、叶子、花式,寻常、平淡、无华,然而,它不娇贵。当万花齐放时,满城飘香,香得微醉,深深地闻着,令思绪飘香,连清纯的女子也愿意醉在桂花树下。桂花在不起眼的外观中孕育着无尽的芬芳与魅力。联想到人生,作者的感悟是:不能以貌取人,否则那就无法补救了。(《风动桂花香满庭》)

荷花,那含苞的蕾,绽开的花,恰似云中仙子与倒影翩跹共舞在水之中。其性格是不喜群聚,超然脱俗,生自淤泥,又远离尘染,于纷争中不斗,处喧嚣下不争,宠辱不惊,毁誉不躁,独留清气于天地间。它是美的使者,是愉悦心灵的雅乐,又是一支滋养生命的歌。这是作者对荷花的盛赞!(《荷之絮语》)

木棉花,它肥实、硕大,红如火,艳如霞,艳丽、优雅、独特!它施展着娇艳的魅力,献出火红的心,像在枝头上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远望如万盏华灯映蓝空。当看到稀稀疏疏的落红,心里掠过一缕缕怜惜之情。然而,花儿似的人生,花儿似的命运,能“化作春泥更护花”,也就感到欣慰了。(《木棉花开似彩霞》)

在这些乐章中,作者虽然用了不多的音符,却把五彩斑斓的花儿描绘得美不胜收;虽然只有不多的乐音,却把人生的感悟表现得深刻、隽永。听了赞美花儿的乐章,是美的“音乐大餐”的享受,是人生和心灵的领悟。这歌声,将长久飘荡在天空和大地,萦绕在人们的脑际。

其实,云雀的“歌集”何止是描写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鲜花,无论是青草绿树,还是晓风残月,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声琴声……仿佛是“随手拈来”,可在作者生花的笔下,却“皆成乐章”,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云雀在歌唱,人们可从中触摸到一颗跃动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审视着大千世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落、一景一物,都牵动着她的心。看到这一切,有甜也有苦,有乐也有悲,有喜也有忧,有欣慰也有惆怅。尤其是“忧”,总挂在心头。

旅游是一件令人神往的愉快的事,既可饱览祖国山河的壮丽,也可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还可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然而,在旅游过程中,有时作者却忧心忡忡。《赤足走过圆明园》是描写参观圆明园废墟的。圆明园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却被英法侵略者抢掠殆尽、烧成灰烬,最终成了一片废墟。到这里参观,游客应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然而,作者看到的是:“导游阿妹面带笑容”,与断柱合影的游客,“多数人的脸上笑开了花”……此时此刻,作者“心生忧伤”,并禁不住诘问:“花六十元的门票到此一游,为何?”最后,作者感慨万千,她“明显感到对物质的敏感和精神的麻木在满世界里弥漫。”这是对国家、对民族之忧,也是对某些民众之忧。这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上面说的是“政治课题”,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人民幸福密不可分;作者也接触到“环保课题”,这同样跟国家、民族、百姓息息相关。

《走近“桃花源”》是一篇游记,写的是一次“桂林之旅”。作者把桂林漓江的燕子湖誉为“桃花源”。这里的水一尘不染,是那么圣洁;两岸垂柳依依,有“风雨桥”,有古老的水车;田间地头,牛耕人作,农舍背山依水……这里荡涤了污染的尘埃,美得叫人嫉妒。可船儿快要靠近停泊点,竟出现被称为“绿色瘟疫”的水上植物——水浮莲!这不能不令作者惊愕、担忧。难怪她会感叹道:“梦想走遍祖国的山川,苦苦地寻觅了一方净土,却在那里意外地看到了水浮莲!”这凸显了作者拳拳的赤子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不少人写文章时,常常采用“先抑后扬”,李淑菲却采用“先扬后抑”。如此美好的山水也受到了污染,这更使人感到惋惜,也更有震撼力,以引起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和重视。

听了云雀的歌唱,犹如置身于浓浓的诗意氛围之中。作者擅长用清新婉丽的抒情笔调,以诗一般的语言,细腻地把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场景加以诗化,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意境更加深邃,使意蕴更加厚实,使情趣更加生动。这是李淑菲散文最大的艺术特色。

一缕阳光,只是一个细节,看得见,却摸不着,更抓不住。然而,作者却谱就了《收藏阳光》这一乐章。可以说,这一乐章从头到尾充满着浓厚的诗意。所谓“阳光”,就是美好的事物。可怎样收藏阳光呢?作者并没有讲一大堆乏味的道理,而是用诗化的语言告诉人们,那“就得搬走心灵的累赘,洗净心灵的积垢,保持心灵的简约,打开乐观的心窗”。“收藏阳光”又有什么用处呢?回答是,可以“点燃心中希望的火花,萌生美好的情愫”“驱散心灵的阴影”“照亮生命的旅程”。这诗意盎然的语言,让人心旷神怡。

在人生的旅途中,散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散步》中,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作者是这样描写他俩“白头偕老”的:“只要瞥一眼也能略知同一屋檐下共同酝酿出来的淳美生活之芳香一定弥漫着他们的家园,知足与幸福洋溢在他们脸上。”人们羡慕他们,称颂他们,祝福他们。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这一“誓言”,因为“在向这种人生境界攀爬的时候,有的人会遇到生活海洋里暗涌的波涛而难以达到理想的彼岸”。这些乐音,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且形象鲜明。这尽显个性,独具魅力,是属于李淑菲的。

“厨房”,即使搬上舞台,也不过是一个“场景”。这厨房,是煮饭炒菜的地方,是五味杂陈的场所,只不过为人们提供饭菜罢了。要诗化厨房,确实不容易。而李淑菲却在《家宴》中用这样的音符谱写:“生活的交响乐就在这组合橱柜、煤气炉、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等现代的智能厨具之中悠然自乐地奏响。”厨房的功绩,是“默默地浸润着我们每一寸生活,为我们的成长献出温馨,滋养着每个人心灵。这默默承受怠慢的地方,每一方寸空间都蕴涵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等待我们去品味”。这种语言,诗意浓浓,意蕴深深,还把厨房提升到“蕴涵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来认识,让人回味无穷。

李淑菲一贯创作态度严肃,对作品要求严格。她曾不断地否定自己以往的作品,以求得进一步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她谱就的乐章才达到了今天这一高度。

祝愿云雀的歌声越唱越响亮、越唱越优美,越传越宽广、越传越辽远……

2009年12月28日《闽南日报》

(作者系原中共福建省委外宣办副主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