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历法是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大约在5000年前,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撒玛利亚人,根据月亮的运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
可是,月亮绕地球转一周只有29.53天,这种历法误差相当大,不能跟月亮的运行同步。后来,巴比伦人把撒玛利亚历修改为每月29天和每月30天相互交替,使月份和月亮运行时间相吻合。
巴比伦天文学家发现每隔19年,太阳和月亮的运转便会出现相同的“相位关系”,即19个太阳年,差不多相等于235个阴历月。于是,他们在19年中多加7个30天的“闰月”,使历法保持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同步。
中国也是最早发明阴历历法的国家之一。1978年,在我国湖北省随县发掘出一座战国早期古墓。
除了千百件铜器和金玉饰物外,还发现一只长不到1米、宽0.5米的黑黼盖,上面有一幅红漆描绘的图画:中央是一个篆文的大“斗”字,周围一圈是28个星宿名称,两旁分列着一龙一虎。
这是什么图画呢?是一幅最古老的天文图,上面是天空中围绕北斗星运转的28宿星座。它共有四组,每组7宿。每组各代表一个方位,各有一种动物,叫四象:东方是青龙,北方是玄武(蛇和龟),西方是白虎,南方是朱雀。
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月亮和太阳的会合期。从这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由这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周期为29.5306天,这叫作一个朔望月。这个周期比恒星月要长一些,这是因为月亮不仅绕地球运行,而且伴随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缘故。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运转周期也相同。
恒星月大约28天转一周,28宿每宿就代表一天。而朔望月的月相变化比较明显,阴历就是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周期,在长期观象授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