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碴
在一次课堂上,有一位学员做区分练习时不会做,便过来问我。我回答道:“简单地说,区分就是把容易混淆的东西分开。”
学员说:“这不是找碴么?”
我说:“这不是找碴,是区分。”
学员坚持说:“这就是找碴。”
我回答说:“对!这就是找碴,不过我们找碴是为了帮助对方的成长。”
我们在接受教练的时候,有时会觉得教练好像是在找碴。因为教练常常能发现我们的盲点或误区,而且说话往往直接、尖锐、不留情面,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还会有所抵触。
人非圣贤,孰能无“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练的工作真的可以理解为,就是针对被教练者而找碴的。不过这种找碴不是乱找,而是基于被教练者的目标而找。
可以说,教练就是要为你的成长与成功而找碴!
具体来说,教练所找的这个“碴”,实际就是被教练者信念中存在的误区和干扰。而“找”的过程就是挖掘信念、区分信念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不找碴,我们就活在自以为是当中;如果不找碴,我们就活在无意识反应当中;如果不找碴,我们就活在盲点当中。
课堂上的人对你找碴越多,生活中的人对你找碴就越少。
教练对你找碴越多,客户和员工对你找碴就越少。
你对自己找碴越多,别人对你找碴就越少。
找碴,是为了超越碴!
心灵神探
阿凯跟教练诉苦道:“我管理自己的公司管理得很累,这老板简直不是人当的。我对员工已经很好了,给了他们很好的待遇,也经常跟他们沟通,教他们做事的方法,也送他们去学习,但是他们就是不积极、不主动。对于我下的指令,他们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
教练回答说:“看来你在你的企业里有奖无罚!”
阿凯一脸惊讶:“教练,你怎么知道?”
教练说:“从你说的话中听出来的。他们对你的指令爱听不听,说明你对员工有好待遇,但是没有高要求。”
阿凯说:“是的,教练你猜得很对。那我该怎么办?”
教练说:“你是否担心一旦要求员工,员工受不了,会跑掉?”
阿凯说:“教练,你真是个神探,你说得太对了。因为现在人很不好招聘,所以我想自己多做点,让员工都能留下。”
教练说:“阿凯,有这么几点你需要清楚。首先,你高要求他们,他们不一定就会跑掉;其次,员工到你的企业工作,而你对他们没有要求,他们没有进步,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最后,你是企业管理者,但是你却没有站到管理者的高度去做事情,反倒做了员工该做的事,这实际是在浪费企业成本!”
阿凯恍然大悟地说:“我明白了!原来我一直在纵容他们,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某企业老总跟教练抱怨说:“我的一个下属总不能听清别人交代的事情。比如,我跟他交代一件事情,还没等我全部说完,他就说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可真的去做,结果又很不理想。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好几次了。经理也已经跟他说过多次,可他就是改不了。”
教练听了之后问这位老总:“那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你有没有试着去了解过他内心有些什么想法让他的行为总是如此?”
这位老总听了之后,便回去跟下属做了一次深入的沟通,最后终于发现,原来下属之所以总是很快就说“我知道了”,是因为他想在上司面前表现出自己反应灵敏(用广东话说就是“醒目”)。由于这家公司很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所以他担心如果不这样表现的话,别人会觉得他反应迟钝、没有能力。
了解到他的担心之后,老总便非常有针对性地打消了他的顾虑。很快,下属的心态就端正、健康了,而随着心态的转变,他做事的模式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
有时候,学员在跟教练对话时,会觉得教练像一个算命先生,什么事情都会被教练说中;或者像一个神探,能够知道自己的心思,并能够解决问题。
其实教练并不是什么神探,也不是什么算命先生,而只是掌握了教练的核心原理: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我们总是习惯于遇到问题时在行为上找原因,但这样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教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深入到心态、信念上,在通常的管理制度、流程影响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
通常,在问题发生的层面(行为层面)上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就算解决了问题,往往也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在高于问题的层面(态度层面)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结果不理想,是因为有无效的行为;无效的行为,是因为有无效的态度和信念。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调整工作的态度和信念,才能真正解决工作的问题。
一句话,具备教练的洞察力,你也可以是心灵的神探。
接纳回应
有时候,刚接触教练的人会惊讶于教练说话的直接。但通常情况是,人们初时会觉得有些刺耳、不舒服,久之又觉得舒畅、坦诚——原来说话可以这么痛快!
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对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建设政党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在打造企业团队时借鉴。事实上,教练给予回应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接近批评与自我批评。
有“儒家慧能”之称的王凤仪先生说:“人有不是都往外推,不知自省,才起争端。”大意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争端往往是因为大家互相推诿责任,不懂得反省自己才产生的。
他还说:“身界人不知有过,闻过则怒,终身不改;心界人好面子,闻过则饰,这是讳过,知而不改;意界人虚心,闻过则喜,有过能改;志界人闻过则拜,心里感恩,从心里认不是,不是口头上认不是,是真认不是,内心里忏悔。”
这就是不同层面的人听到批评与回应时的反应:有人会生气,有人会掩饰,有人会很开心并虚心地接纳,还有人会对之感恩。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接受回应不是否定自己,更不是把所有的缺点与短处加以放大并为之烦恼、忧虑。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回应是一份成长的礼物。开放地接纳回应,就是从他人眼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超越自己!
液化
一
“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一幅漫画如是说。
这说明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很多固定信念,也形成了很多固定情绪。这些“固化”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的可能性、可塑性与流动性。
所以,教练有时会允许或鼓励被教练者有流泪等情绪反应。
因为,从“固化”到“液化”,很可能是我们的固定模式开始被打破、开始“溶解”的表现。
甚至更进一步,从“液化”到“气化”,形成我们自己的气场!
二
有一位女老板从小到大都靠自己打拼,因此形成了很坚强的性格。看到员工哭,她还会对他们说:“哭有用吗?有用的话我就天天哭。”
哭有用吗?哭的确可能对事情本身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它还有其他的作用:
1.据说眼泪是帮助身体排毒的,因此,适当地哭是有益身体健康的;
2.哭可以表达情感,让别人了解你的感受,从而更容易了解你;
3.哭还可以是示弱的表现,而有时候示弱比示强更有效力。
三
据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不还荆州时,对鲁肃哭;为了回荆州时,对孙尚香哭;被曹军追杀时,为百姓而哭。
这样看来,哭的用途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要学做悲剧演员,经常以飙泪来达到目的,而是说我们无须压抑情感,要允许自己用情感来与他人进行沟通。
Coaching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教练的英文是Coaching,其原意是指四轮马车。四轮马车在古代是高贵的交通工具,早期仅为贵族所有。四轮马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把有价值之人从现有之地送到梦想之地”。
这个释义很有诗意,也蕴涵着很丰富的意义。它里面包含了几个关键词。
“现有之地”——你现在的位置,即你的起点在哪里。
“梦想之地”——你要抵达的目标,即你的目的地在哪里。
从“现有之地”到“梦想之地”,也就是从现在的状态达到最终目标。
我们都有乘坐的士的经验,还记得我们上车时的士司机通常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没错,就是“您要去哪儿”。这句话就是在理清你的目的地。
教练的工作也一样,教练常问的首要问题也往往是:你的目标是什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教练与的士司机的作用一样,都是帮助你从起点去往目的地。只是,教练关注的是你的心灵要去哪里。因此可以说,教练提供的是“心灵的士”。
还有一个关键词——“有价值之人”。这个说法原本专指贵族。而到了今天,这个说法的外延要大大扩展了——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可以算作有价值的人。就像《北京欢迎你》的歌词里写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一个误区——有的人以为,接受教练就代表自己有问题或者说有缺点。其实恰恰相反,被教练的人在我看来正好是“有价值之人”,是拥有潜力和全部可能性的人。接受教练意味着: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过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因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
每个人都是值得教练支持的有价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