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与窗子
作家林清玄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窗子让我们向外追寻,镜子让我们向内发现。
向内的看见,就是所谓的“洞见”。我们通过现代科技发现了遥远的星球,却未必能“洞见”真正的自我。
开窗赏景,对镜观心。
开窗子是向外看,是知识的学习;
照镜子是向内看,是智慧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隔行如隔山;智慧的学习,隔行不隔理。
教练的智慧就是镜子的智慧。
教练这面镜子,帮助被教练者把眼光从“外看”转向“内观”,帮助被教练者照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盲点、闪光点。
观照带来觉察,觉察带来迁善。
正如魏得胜在《人生物语》一文中写到的:“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它不是用来孤芳自赏的,而是用来给他人以自鉴的。”
教练的价值,正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一面心灵的明镜。
搞掂
有的人学习教练技术之后,便开始常将“搞掂他”这类的话挂在嘴边。
其实这种说法是很狂妄的。
实际上,没有谁可以搞掂别人。每个人唯一可以搞掂的,只有自己。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教练不是“教训”——总是把对方当成小孩或者晚辈来管教、批评。
教练也不是“教师”——总觉得自己比对方懂得更多,比对方更有学问。
教练更不是“教父”——总想要证明自己比对方强,要去征服、压倒对方,甚至于主宰对方的生命。
当我们想要搞掂对方的时候,我们作为教练的出发点就已经从“帮助对方”变成了“征服对方”。
记住,我们给对方当教练并不等于要对方臣服于我们。
他唯一需要臣服的,是他自己的目标、他自己的梦想!
教练相信: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
但我们的误区是:总以为我们替被教练者做的选择,比他自己做出的选择更好。
想想看,无论是对孩子、员工还是另一半,我们是否常常有这样的想法?
作家庞永力在作品中写道:“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也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
外面的人可以敲门、按门铃、塞纸条、大声呼喊。
但是真正决定是否开门的,是里面的人。
教练只是按门铃的人,开不开门由被教练者自己选择。
因为,只有其自发的选择,才是真正最有价值的选择。
回声
生命是一种回声。
回应就是为对方照镜子,帮助对方自我觉察。这是教练的重要能力。
有一次,教练对阿德回应道:“跟你相处比较压抑,感觉你比较强势。”
阿德回答说:“可我平时经常帮助别人啊!”
教练以打比方的方式继续回应道:“你可以试着留意一下你平时的表现。比如刚才,我告诉你你的左手脏了,你就把右手伸出来说‘我右手很干净’。”
阿德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是的,你不说我还没注意。”
教练说:“你看到左手脏了,把左手擦干净不就行了吗?我十分欣赏你经常助人的品德。而且我相信,你有强势的一面,肯定也同样有亲和的一面。”
阿德说:“是的,教练,你说得很对,我发现自己很习惯于自我保护。”
教练再继续回应说:“很好。你的确是有自我保护的习惯,但也让我看到了你有改过的勇气。”
在这个案例中,教练通过连续的回应,让阿德看清了他与人、与己相处的模式和状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练不但很直接地回应了阿德的缺点,而且也很及时地回应了阿德的优点。
回应是帮助对方看清自己的盲点。
而盲点不等于就是缺点。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会构成盲点。
他人的回应就是我们生命的回声。
每一声回声,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
芝麻与西瓜
有一次,在一个训练环节中,有一位学员没有全情投入,而且情绪上还有些抵触。
这时候我的助手连忙过去,想支持那位没有投入训练的学员。结果那位学员并没有改变状态,反而对我的助手也开始很抵触。
更糟的是,我的助手回来的时候竟然也带有情绪了。而且,他在后面的过程中也不断盯着那位学员,好像总觉得对方不妥,甚至还因此疏忽了职责内的部分工作。
训练结束后,我给他做了总结:“我们训练的目的是支持学员的成长与突破。你去支持那位不投入的学员的时候,不但没有支持到他,反而被他影响到了,甚至还影响了你后续的工作。这反映出你一直以来的模式——很容易被一两个人影响而忽略了整体。”
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当时我真的一点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恼怒他没有投入,却一点儿都没有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影响了。”
我对他说:“这就是你的盲点了,也是你要着力改善的一点。”
他回答说:“看来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说:“是啊,当你看到芝麻的时候,西瓜就成了你的盲点。”
我们常常没有留意到自己已经偏离了方向,把时间和资源都浪费在了无谓的事情上;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因为一时的困难或者别人的态度而放弃了目标;我们没有看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长处没有发挥出来……
所有这些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就是我们的盲点。
不必为我们竟然有那么多的盲点而沮丧。企业教练认为,盲点正是人的潜能的来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
这就是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原因。
当我们借助教练这面镜子去发现、去面对盲点时,人生便会别有境界。
贴标签与照镜子
贴标签是指给别人或自己下定论。
如:
你是一个自私的人。
你是一个只知索取的人。
你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你这辈子都没机会成功。
你不可能成为领导。
而照镜子是指反映对方的状况。
如:
你今天的表现显得有点自私。
我看到你今天有索取的行为。
我感觉你的状态不太好。
我感觉你情绪低落。
贴标签和照镜子有什么区别呢?
贴标签基本上就等于固定了,会在未来持续作用;而照镜子只反映当下。
贴标签是:这个人昨天是混球,所以给他贴了混球的标签,今天即便他已经变成天使了,他的标签依然还是混球。
而照镜子是:这个人昨天是混球,今天变成天使,镜子在昨天照出他是混球,今天就照出他是天使。
这就是镜子的功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镜子不会因为照过红色的事物,自己就变成红色的,以致映照万物都是红色的。
镜子是中立的。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这才是教练应该达到的境界。
越俎代庖
一
“好忙哦!”
“真累啊!”
“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谁也不能真正帮上我的忙!”
“我都快成公司的救火队员了,哪里着火就往哪里扑!”
在多年的教练与训练生涯中,我接触过众多企业领导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牢骚。为什么我们的企业领导者会经常陷入这样的局面当中呢?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救火队员呢?
《别让猴子跳回背上》(美国的威廉·安肯三世著,陈美岑译)一书中专门讨论了“为什么下属没事做,主管没时间”的问题。他将工作任务形象地比喻为“猴子”。他提出:每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有限,而通常主管的这些时间大多被下属占用——主管用这些时间帮下属们解决疑难问题,这是主管可支配时间少得可怜的主要原因。
主管应该意识到一点:你越是帮对方解决问题,对方越是依赖你。因为你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而没解决产生问题的原因,即治标不治本。
漠不关心是不负责。
越俎代庖同样是不负责。
俗话说:勤快的父母往往养出懒惰的儿女。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其中揭示的道理需要我们重视——父母为儿女包办太多,就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与权利。
二
汉朝宰相丙吉在一次出行途中,看到两个人在街上打架,打得头破血流。结果他一言不发,绕道走开。可是走了一会儿,当他看到路边有一头牛在不停喘气时,却停下来仔细观察。
随从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关心人而关心牛,“难道牛比人重要吗?”丙吉回答说:“打架的事是由衙门管的,这是考验衙门官员是否称职的机会;而牛喘气,可能是天气出了问题,可能有灾害,事关天下的收成,这是我的职责,我自然需特别关心。”
领导者需要抓大放小,聚焦重点,并且要让相应的人对自己负责。
这位汉朝宰相可谓真正懂得自我定位的典范。
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一场比赛开始后,教练必须退到场外,比赛才能开始。而队员才是比赛过程的真正控制者。教练只是教练,不能代替运动员上场比赛。
教练真正的工作是让运动员们明确比赛目标,然后自己面对过程,发挥优势,最终完成任务。
这样,才能把背上的“猴子”放下来,才能从“越俎代庖”转为“授人以渔”,最终从“救火队员”真正回归到领导者的角色。
果子与种子
凤凰卫视的《公益中国》栏目中曾有过这么一句话:
送你一颗果子,你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你可以享用一生!
这个说法其实也非常符合教练的原则。
有一则国外的故事把这个原则诠释得更加优美:
有一位妇人梦见自己走进了一家新型的商店。不可思议的是,她看到框台后面站着的竟然是一位天使。
“您都卖些什么?”妇人兴奋地问道。
“您心中所想要的一切。”
妇人起初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应过来之后便开口说了一些人们普遍最渴望的东西:“我要买平安、爱、快乐、智慧以及坚强。现在就可以提货吗?”
天使含笑答道:“孩子,我想你弄错了,我们这里不卖果子,只卖种子。”
有什么种子,就会有什么果子。
而想要什么果子,就要播撒什么种子。
教练不是简单地教对方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启发对方自己找方法的思路。
这个思路就是种子。因为给对方现成的方法,容易让对方产生依赖感,反而有可能不利于对方发展。
所以,教练的方式就是送种子——不仅让你取得做事的成果,更要帮你在做人层面也同时得到成长。
送你果子,你只会享受到果子的美味;送你种子,你却可以体验到将种子培育成为果子的过程,以及收获果子的喜悦!
教练,就是送人种子的天使!
“蜘蛛侠”
《蜘蛛侠》里有一句广泛流传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是主人公彼得·帕克的祖父对他说的。
我们常看到一些新闻,说×ד蜘蛛人”又征服了某座极高的建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些“蜘蛛人”甚至因违反公共管理条例被警察带走。
“蜘蛛侠”与“蜘蛛人”有何区别呢?
“蜘蛛人”能力超强,具备像蜘蛛一样的攀爬能力,可以去征服一些常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建筑。
而“蜘蛛侠”不仅具备攀爬能力,更具备服务与保护他人的责任心。
“蜘蛛人”有很多,“蜘蛛侠”却很罕见。而能否成为侠,关键取决于其是否有责任心。
彼得最终能成为“蜘蛛侠”而非“蜘蛛人”,与其祖父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他埋下的那个“心锚”(指能刺激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引起条件反射),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正如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所表达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无论是外国的“蜘蛛侠”,还是中国的“神雕侠”都非常了不起,因为他们都没有浪费自己的独特才能,而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真正践行了彼得的祖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念。
对于教练,我还要做一个补充,那就是:责任越大,能力越大。
负责任是能力的入口。你越愿意负责任,你的能力就会越大;你的能力越大,你能负的责任也就会越大。
这是生命的良性循环。
也是上帝给予负责任者的最佳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