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16

第16章 美元为啥这么牛? (2)

按照“法案”的规定,全国划分了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一个区在指定的中心城市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全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首都华盛顿则设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System),作为最高领导机构。

这就是当今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美联储的由来。

美国自建立之后就尽量远离欧洲事务,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闷声发大财”,再加上制度先进、土地肥沃、人口适中,长期坚持下来,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了,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货币供应”,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于1914年11月16日开始发行一批叫做“联邦储备银行券(Federal Reserve Bank Notes)”的纸片片,这就是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美元的正式名称。当然,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持有联邦储备券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将手中的纸片片兑换成黄金或其他任何法定货币——“其他货币”包括国库券、金币、银币以及银元券等。

也就是说,此时的联邦储备银行券只不过是美国政府所发行的众多纸币中的一种,至多可以叫做“假美元”,而诸如黄金、国库券、金币、银币以及银元券才是真正的美元。

从1914年到1918年,趁着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其黄金储备增加了一倍,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老牌欧洲强国诸如英、德、法都先后放弃金本位,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券”却根据美国《金本位法》的规定,始终保持着和黄金的可兑换能力,逐渐成为了公认的世界强势货币——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持续,促使联邦储备银行券由一国的普通纸币(甚至还不是主要纸币)变成了重要的国际货币。

由于美联储在20世纪20年代长期放松货币供应,接下来的1929年,爆发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大萧条,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尽管如此,美元与黄金20.67︰1的兑换价值一直持续到1933年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当选美国总统之时,并无太大改变。

在1933年4月5日,刚刚上任不久的罗斯福总统发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银行交出金币、黄金券和金条,以每盎司黄金20.67美元的价格兑换纸币或银行存款;银行也必须向美联储上缴黄金,而任何私藏黄金者,将被重判10年监禁的重罪和25万美元罚款。

从此,美国不允许私人拥有黄金,更不必说拿着美元去找美联储兑换黄金了!

1934年的1月,美国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重新确定为35美元/盎司,但美国人民无权兑换黄金,这个禁令直到40年之后的1974年才被解除。

美国人民刚刚上缴黄金不到一年,他们拿到的美元纸币就贬值了70%!

号称黄金价格为35美元/盎司,却不让人民拿纸币兑换黄金,这个规定颇为荒谬,其实就是告诉你我这张纸相当于0.888671克黄金,但是你不能向我兑换。

更绝妙的是,《黄金储备法案》通过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的回购条款标注有了一个“小小的”修改,上面注明“本券是对一切公私债务的法定支付手段,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兑换法定货币”——注意,去掉了“可以兑换为黄金”。

也就是说,从1934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券开始一步步地篡夺真正的美元名号。

对此,罗斯福的前任胡佛(Herbert C Hoover)总统有着更为清醒的评价,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我们之所以拥有黄金,是因为我们不能相信政府,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操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掳掠人民的储蓄’。”

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美国“白银自由铸造运动”的所有政治诉求在失败33年之后居然在罗斯福时代得以实现。

原来,此时的白银价格相比黄金已跌至历史低点,每盎司低至0.3美元左右,罗斯福政府为了满足农场主、产银者、债务人关于在国内实现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要求,于1933年底要求铸币当局以1盎司0.6464美元的价格购买国内新产白银,并建议财政部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达到1.29美元/盎司,或直到财政部白银储备的价值达到黄金储备价值的三分之一。由此产生了1934年6月的《购银法案》,该法案直到1963年才废除。

从1933年底到1961年,美国财政部共花费20亿美元购入白银,这使得美国政府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白银储备,总量高达60亿盎司!

在购买白银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发行了大量银元券,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又恢复成为金银复本位制国家。

即使1934年之后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只不过规定了其黄金价值,而且不允许人民用联邦储备银行券向政府兑换黄金,但毕竟还固定黄金数量的价值对应,发行量上不可能任意胡来,相比欧洲各国在1933年之后全部彻底废除金本位而实施信用纸币制度,美国的美元还是要有信用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英、德、法等欧洲强国,政府在信用纸币数量上倾向于无限多发的事实再一次得到了证明!相比之下,不管是没有参战阶段还是后来参与战争时期,美国的1个联邦储备银行券至少名义上保持着1/35盎司黄金的固定价值。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能够在美国买到大批物资,也由于其价值长期保持稳定,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券(或许该称之为“美元”了)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有信誉的纸币!

马歇尔计划

1944年7月,在二战进入尾声之际,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尽管这个小镇风景优美,但他们却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来的,而是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这个使命和任务就是,商讨战后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

说是商讨,以美国当时巨大的国力和财力,实际上大家只不过是来“学习学习”而已。学习的内容呢,就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White)通告的美国对于世界战后货币金融体系的安排,然后由前任世界霸主英国提一些修补性的意见。

布雷顿森林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即后来的关贸总协定)。

一年半之后的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就此正式成立。

尽管前文提过,有必要再强调一遍——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个美元的含金量为美国《黄金储备法案》中规定的0.888671克黄金,其他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就这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本名“联邦储备银行券”的美元处于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同时也成了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现在中国老有人嚷嚷着人民币国际化,好像只要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喊几嗓子,以后中国人扛着人民币就可以像美元似的满世界买东西了。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真正代表纸币购买力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真实财富和国力。当中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实力的时候,空喊着“人民币国际化”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不,人家美国拥有全世界75%的黄金,有这能力和财力,现在中国拥有的黄金在全世界占多大比例?拥有白银占多大比例?

绿纸片变黄金,美元纸币一下子成为相当于黄金的世界货币,这可算是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收藏热”。然而,问题在于,美元纸币绝对不会自己长了翅膀主动飞入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手中,如果大家手中都没有美元,那么世界人民不能养成使用美元的习惯,美国煞费苦心搞出来的这个美元货币本位制度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美国当然不会这么傻!

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几乎被战火完全摧毁,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建立,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将军(George Catlett Marshall)就提出了 “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声称美国应该援助欧洲经济从战争中恢复和重建,于是,很快有了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

具体什么内容呢?

就像江湖社会里义薄云天的老大一样,美国说,你们欧洲被战火都摧残成这个样子了,接下来的社会经济重建工作一定非常艰巨,我作为老大,对你们重建工作要给予坚定的支持——这样吧,我援助你们一大笔钱吧。

一大笔钱是啥?

当然就是美联储所印刷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美元)嘛!

马歇尔是在1947年6月5日的一场演讲中提出援助欧洲计划的,他宣告美国“已经为帮助欧洲复兴作好了准备”,并且号召欧洲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欧洲计划,然后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

这一援助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有趣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本来也包括当时的原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但要求被援助国必须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放弃部分经济主权——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还不会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所以断然拒绝了这一计划当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原来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又一个个忙不迭赶紧实施市场经济,争取加入欧盟,生怕谁落在了后面。

至于那些西欧国家,得到了能直接兑换成黄金、购买大批物资的宝贵美元自然是感激涕零,自此唯美国马首是瞻——就这样,由经济领域出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开启了二战之后持续40多年的冷战。

马歇尔计划援助和稳定了西欧,美元也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建立了无比崇高的信誉。

不仅仅是西欧国家,包括当时的日本、拉美、中东产油国、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即使包括原苏联、东欧国家、中国、越南、朝鲜等这些宣称美帝国主义是最大敌人的国家,也都对美元趋之若鹜。

可以说,从1945年起一直到现在,美元都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绝对核心。

从欧洲经济逐步重建开始,为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美元,欧洲各国都大力提倡向美国出口,为美国人民提供真材实料的产品和服务。

不仅仅是欧洲,而是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为了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为了得到美元,都必须依赖于对美国的出口得到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美国只需要把纸印成美元,扛到世界上就能换东西!

就这样,美国一直逆差,世界其他大国几乎都是顺差的经贸模式确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可以想象,只要拥有印钞用的纸张和油墨,美国可以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不限量的美元纸币,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这样,从1945年到1971年,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上最拉风、最强大、最富裕的老大……

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

伴随着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世界由此进入了纯信用纸币时代。

不过,虽然尼克松单方面废除了美国为世界其他各国按照35美元/盎司兑换黄金的义务,但美国仍然还想继续享受美元的特权呢!

所以,1971年12月,美国联合主要的西方国家达成了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协定,即史密森索尼安协定(Smithsonian Agreement),将美元相对黄金的比价稍稍下调了一点儿(下调为38美元/盎司),其他欧美各国货币则相对于美元略有升值。虽然任何人拿到美元已经不能再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但仍然维持各国货币相对美元的固定汇率。

该怎么比喻呢?这就像一个无赖,单方面废除了自己对所有人的欠债,同时还要求别人都遵守以前的约定,白供他吃、白供他喝、白供他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