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15

第15章 美元为啥这么牛? (1)

货币“一哥”的出身

既然美元“一哥”如此荣耀,不妨探讨一下它的由来。

“美元(dollar)”这个词的诞生地并不是美国,而是来自于遥远的波西米亚(Bohemia,今捷克境内)地区一个叫做阿希姆斯塔勒的小镇(Joachimstal)——Joachimsthal这个词儿的意思是Joachim山谷。因为这个山谷盛产白银,居住在这个镇上的里克伯爵(Count of Schlick)就铸造了大量1盎司重的银币,由于做工精美、重量标准,受到人们欢迎,从而得以广泛流通,被称为“阿希姆斯塔勒(Joachimsthaler)”或“希里克斯塔勒(Schlichtenthaler)”。

鉴于这两个名称都很长,人们干脆简称之为“塔勒(th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一带,“thaler”一词开头的辅音常常软化而变成“达勒(daler)”,银币传入到英国之后,英语按照发音将其拼写为“道勒(dollar)”。

美国独立以前,北美殖民地有人采用“道勒”的模具铸造1盎司的银币,而北美殖民地人们使用最广泛的银币——西班牙比索(Peso),无论其重量还是外形都与“道勒”颇为相似,所以他们被称为“西班牙道勒(Spanish dollar)”,即西班牙元。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打响,1783年脱离英国,为了显示自己与宗主国大英帝国不一样的“新人新气象”,刚刚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将官方货币从英镑转到了美元,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美国的法定货币单位。不过,由于当时美国主要使用的贸易货币西班牙比索的含银量已经从1盎司降低到了0.8盎司左右,所以美元的最初价值被定为0.8盎司的白银。

美国的宪法中有这样一个条款,那就是只有国会才具有“铸造货币、调议其价值,并厘定外币价值,以及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权力,而在宪法第一条第十款中明确规定,各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也就是说,美国宪法从一开始就规定,不得发行纸币,纸币不能替代美元!

美国国会进一步决定美元采用金银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复本位制是指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较为流行,对应的是单一采用金或银作为货币本位的金本位、银本位。

来决定美元的价值,按照当时颁布的《铸币法案》,1个美元折合371.25格令格令(Grain),是西方历史上使用过的一种重量单位,最初在英格兰定义一颗大麦粒的重量为1格令,折合现在的重量单位为0.0000648克。

纯银或24.75格令纯金。《铸币法案》还同时规定,美元采用十进位制,美元以下的辅币有五分银币(half-disme)、一角银币(disme)和贰角半银币(quarter-dollor)。任何人都可以携黄金或白银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或银币,人们可以用247.5格令黄金,换得l0美元金币,或者用371.25格令白银,换得1美元银币——这意味着美国当时规定的金银比价是15︰1。

就是这个金银比的问题,还有人从中看出了“挣钱”的门道。

由于法国政府在1803年将金银价值比规定为15.5∶1,有人就在美国用15磅白银换1磅黄金,然后拿到法国,兑换成15.5磅白银,然后再跑到美国兑换成黄金,来回倒腾。

到了杰克逊(Andrew Jackson)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发现国内的白银日渐增多,干脆在1834年将金币贬值,规定10元金币的含金量减少到232.2格令黄金,但银币含银量不变。这样一来,1盎司黄金的价格就变为20.67美元,而1盎司白银的价格则变为1.292美元(原来是1.25美元),金银价值比也变为16︰1。

这下你以为人们不会再在美国倒腾黄金白银了吧?

错!还是要倒腾,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因为这个时候法国的金银比率还是15.5︰1,人们在法国用15.5磅白银换1磅黄金,然后跑到美国兑换成16磅白银……

不管倒腾不倒腾,反正截止到1857年以前,美元都是标准的金币或银币,即使某个银行发行纸币,纸币上也都清清楚楚地注明“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或者“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银币”之类的字眼——这种纸币可称之为“金元券”或“银元券”。

1857年,由于经济萧条的影响,华盛顿的联邦政府开始出现大规模赤字,到了1860年12月,当美国南方各州纷纷脱离联邦政府之时,北方政府的国库中已经空空如也——尽管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每天的支出费用仅为17.2万美元对比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每天的花费大约是95亿美元。

,可政府甚至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国会议员的薪水。

1861年夏天美国南北战争打响,联邦政府每天费用支出迅速上涨到100万美元,到了12月已经上涨到每天150万美元,联邦政府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真金白银来支付相关费用,政府只有宣布废除金银本位。

为了筹措战争费用,无论是北方联邦政府还是南方政府,除了增税、借钱1861年,美国联邦政府国债只有6480万美元,但到内战结束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国债已达27.55亿美元。

之外,他们想到的第三种办法,就是通过银行发行不兑现纸币,这就是著名的“绿背钞(Greenback)”,战争期间绿背钞发行总额达到了4.5亿美元,占了当时美国全部流通货币量的一半,占联邦政府战争融资总额的13%。

毫不意外的是,绿背钞的使用引发了通货膨胀,美国的战时物价是战前的180%。

南北战争后(1867年6月),美国社会流通的各种货币情况见下表数据来源于佛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合著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表示无法确定。

(单位:百万美元)。

不过,此时的美国政府依然把发行信用纸币看作紧急状态下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因此当战后经济稳定下来之后,美国国会于1873年通过了《铸币条例》,强调金币铸造的合法性;到了1875年,国会又通过了《恢复硬币支付法案》,确定将以1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换绿背钞,以确保所有的纸币都是可兑现纸币。

货币类型

总额

财政部持有

银行持有

公众持有

货币类型

总额

财政部持有

银行持有

公众持有

金币

142

94

18

金元券

19

19

州银行发行的纸币

国民银行①发行的纸币

292

12

280

政府发行的纸币(绿背钞)

372

53

319

银币

辅币

18

16

其他通货

124

124

合计

979

162

247

570

由于1873年的《铸币条例》根本没有提到银币的铸造,当时的国民银行是政府特许建立的银行,也被称为第二国民银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银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已经进入金本位时代。

然而从1874年起,美国西部各州相继发现大型银矿,一时间世界白银供应量开始急剧增加。例如,内华达州银矿,1873年还只是产出了64.5万美元的白银,到了1875年居然产出了1612.5万美元的白银,暴涨了25倍资料来源:《美国白银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久远影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7卷第3期。

。雪上加霜的是,恰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欧洲国家的货币制度纷纷从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制变为金本位制度,由此开始在市场上大量倾销原来作为货币储备的白银,国际市场银价开始急剧下跌。

美国银矿主们发现,如果不是因为1873年《铸币条例》的话,本来他们可以以1盎司1.292美元的价格出售白银给国家铸币厂,但现在他们却要以远低于1.292美元/盎司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白银。利益受损的银矿主们联合当时的农场主群体美国此时正处于农业机械化的起始阶段,农场主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借款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机械化,以便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美国内战之后,由于恢复硬币支付,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农场主们认为这是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所以希望政府能够尽可能的增加货币供应,铸造更多的银币以增加货币供应,符合农场主们的利益,因此银矿主能够与农场主们结盟。

,要求政府购买他们所生产的白银,并以16︰1的金银比价自由和无限制地铸银币。

为此,他们甚至指责1873年《铸币条例》是“1873年之罪行(the Crime of 1873)” 摘自Milton Friedman的《货币的祸害》。

这就是在美国货币史上赫赫有名的银币自由铸造运动(Free Silver Movement)。

迫于白银运动的巨大民意压力,美国国会于1878年5月通过了《白兰德·艾利森法案》。该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足量银锭铸成不少于200万不多于400万美元的标准银币。鉴于这一铸造额度太低,农场主们和银矿主们又迫使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购银法案》,规定美国财政部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白银,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国库兑换券(treasury notes)。金库兑换券是法币,可随时兑成铸币,或者黄金或者白银。

一下子,美元体系等于又恢复了金银复本位。

随着美国银币铸造量的迅速上升,白银兑黄金的价值不断下降,再加上欧洲多国都已经实施金本位,人们开始用绿背钞、金库兑换券和银币兑换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到了1893年,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已降低到公认的最低安全额度以下。

人们担心美国的黄金储备很快就会消失,由此爆发了1893年恐慌,数千家企业破产,数百家银行倒闭。新上任的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总统认为,美国爆发经济恐慌和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没有坚定地遵守金本位,因此他要求财政部无条件停止购买白银,随即就废除了《谢尔曼购银法案》。

《谢尔曼购银法案》的废除刺激了白银运动相关利益方,他们愈挫愈勇,“银币自由铸造运动”达到了高潮,“是否坚持金本位”成为美国南北战争以来最尖锐的全国性问题,并在189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摊牌。

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在共和党候选人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和民主党候选人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之间展开,而支持金本位的民主党人前总统克利夫兰甚至被分离了出去,以免影响民主党的选情。

这是一场精彩的对决。

布莱恩说:“你们不应当把带刺的王冠按低而压在劳动者的眼眉上,你们不应当把人类钉死在金十字架上!”布莱恩还谴责金本位“是英国政策,会使美国成为伦敦的金融奴隶”。布莱恩的民主党发誓:“要废除国民银行纸币,代之以一个政府发行的纸币,并且可以兑赎铸币,当然包括白银铸币……”

相比之下,麦金莱说,“我们不能拿货币那样神圣的东西来赌博,人民党和白银党宣称自由和无限铸造银币,对我国的金融和工业利益是一个威胁,并已经产生了普遍的惊慌……这危及到工商企业对国家信心。”他还提到:“共和党无保留地支持健全货币,自从1879恢复硬币支付以来,每一个美元都像黄金一样好。我们坚定不移地反对任何旨在使我们的货币贬值或损害国家信用的行为。除非与主要商业国家达成国际金银复本位制协议……现存金本位制必须维持……”

总统选举的结果是支持金本位的麦金莱以微弱优势获胜。

四年之后的1900年,同样的总统选举,同样的两个人,同样的议题,同样的论战——同样的结局,这次麦金莱是以更大的优势获胜。

布莱恩两次大选失败标志着美国白银运动的彻底失败,金本位在美国取得了最终胜利。

1900年,美国《金本位法》确立,美元确定了跟着黄金走。

美联储与美元

金本位确立之后,黄金就成了美国唯一的钱,纸币啊、白银啊,要么是黄金的一个代表,要么是以黄金计价的商品,而美元呢,就是黄金!

不过,1913年建立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这一切。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关于美联储的建立过程,具体可参见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所著的《对美联储说不》(The Case Against the Fed)一书或者爱德华特·葛莱芬(Edward Griffin)所著的《哲基尔岛上的大人物——审视美联储的第二视角》(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A second look at Federal Reserve)一书。

,建立了政治上独立的联邦储备系统,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管银行系统、管理货币供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