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半九别集
8731700000043

第43章 于行前《风雨录》小引

老友于行前(笔名戈金)的诗文集《风雨录》打印稿,像一盘颇不常见的热带瓜果摆在我的桌上,诱使我将其他读物推到一旁,却把它拿来读了一遍又读一遍。这部诗文集是由两部分作品合编而成:一部分是为他所了解、所认识、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所写的印象记,另一部分是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所产生、所流露、所抒发的真情实感的诗体记录,二者均以情景动人而表述质朴,具有令我捧着不忍释手的魅力。

在本书第一部分,作者记述了一系列不可以貌相的英雄形象,如黎明前逃脱死亡的革命老人于树德,从死刑犯到政协委员的徐宗侥,从“变节者”到革命烈士的潘文郁,把冯玉祥说哭了的共产党人萧明(和他的虎口脱险的妻子赵铃),坐过两个时代监狱的公安局长冯基平,以及第一个贴林彪大字报的舒赛;还写了被称为“北方赤色之剑”的北京特科,写了他曾经称为“大树”加以景仰并与之一同受难的文坛前辈胡风,写了他亲身经历的中原突围、北平解放后第一夜,以及他所参加的取缔北平妓院的革命措施。那些通过曲折方式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发扬者们,意志坚强而平易,举止离奇而合理,个个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而又不可重复的印象。特别是北京特科那样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在极其艰险的地下斗争环境中,出生入死地与凶恶敌人拼搏的英勇事迹,一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似乎很少留下文字记载,直到今天才在本书作者笔下被发掘出来,实在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宝藏,更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多方面的教益。

本书第二部分是作者的一部独立的诗集,题名为《树叶集》。在以“树叶”为题的一首诗里,作者歌颂“她在全身紧紧拥抱大地,化作泥土,梦里描绘春光旖旎”,这种精神想必也可以说是他的自况。集中大部分高唱着作者本人的革命进行曲,例如在《胡子》一首中,通过中原突围的领导者王震将军的宏伟写照,也可以看到作者自己在这盏“明灯”的照耀下与敌人拼搏的身影;在《急行军》一首中,既可以听到他也参加合唱的“由低沉到高亢/震撼雨中峡谷/压倒滚来雷鸣”的“歌声”,还可以看到他也“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涨红着庄严的面孔”,在“歌声”中和“暴雨、雷电”一同前进。在《去四望山的路上》,用淡墨勾勒了一个“豪爽的老妈妈”,她“像只老母鸡,拍打着翅膀,护卫着一群小鸡”似的,帮助战士们(作者也是其中之一)“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笑着指了指北方的群山:‘到那边去放声歌唱吧。’”《汉青山之祭》更是一篇字里行间充满乐观主义的革命祭文,它以亲切的笔调留下了三位战友(“老萧、老李和小杨”)的音容笑貌,并通过大石、松树和黄花凭吊他们的“没有碑的坟墓”,从而颂扬了他们每一个铁一般坚贞的革命性格。此外,还有一些玲珑剔透的短诗,如《解冻》、《小星》、《戏搏大海》、《里面有大海》、《舞台》、《瑞雪》、《迎春花》、《在电视机前》等等,都是出类拔萃之作。又如《得瑞广场》、《贡多拉》、《叹息桥》、《巴黎街头》、《里昂火车站所见》等域外诗抄,也都别具一格,清新可读。

以上是我一读再读《风雨录》的原稿之后所产生的一点读后感。作者从(20世纪)40年代初、自己的青少年起开始写作,随即参加革命队伍,从事地下和地上各种革命工作,始终没有停过笔,直到离休以至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止。应当说,他在投身于他所向往的革命事业的一生中,没有一天离开过他所心爱的诗;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革命和诗的豪迈的结合。笔者希望,本书的读者能够按照“文如其人”的规律,走近并感受作者其人,进一步认识这些风雨文章的价值,以弥补这篇浅陋小文之所不及。

2005年7月

《风雨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