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4
8634000000025

第25章 涉园成趣(2)

颐和园中也再现了许多江南的优美风光。园林本身仿照西湖建造,昆明湖上西堤的位置与走向都与苏堤相仿,甚至也有“六桥”;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是仿照无锡寄畅园建造的一座园中之园,规模不大而景色优美,它是在御苑中仿建江南园林最出色的例子;后湖区的“苏州街”是仿照苏州、南京等地沿河街市建造的买卖街,更令人感觉来到了江南水乡的闹市。这些民间的造园艺术极大地丰富了皇家园林的内容,成为皇家园林的又一重要特点。

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博采各地园林特色,既有富丽堂皇的帝王宫室,又有精巧典雅的民间屋舍和庄严肃穆的宗教寺庙,创造出和谐的园林环境,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园主大都是民间的退休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出种种限定,违背者要受到严厉制裁,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以风雅自居,开启了后世文人经营园林的先河。魏晋风度的旷逸,六朝流韵的潇洒,老庄哲理的玄妙,佛道教义的精微,再加诗文绘画清新的趣味,以及造园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使得中国园林从这里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追求的境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Hegel,1770—1831)曾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与世界上的另一大园林艺术体系,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阔的气派为原则的法国园林艺术,截然不同。

从明中叶以后直至清末,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造园之风盛行达300余年之久。究其原因,江南既有水源充足、气候温和、花木繁多又盛产石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富庶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参与江南园林的设计与实践,使得造园高手辈出。当时中国最大的造园理论家计成(1582—?)和最大的造园实践家张涟(1587—1671),都是欧洲古典园林的代表人物勒·诺特(Andre Le Notre,1613—1700,法国两大名园——巴黎郊外的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和欧洲园林的最高典范凡尔赛宫的设计者)的同时代人;而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刊于1631年)与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刊于1638年)也在同时代问世。

私家园林大多是按照主人的理想和趣味来兴建的,计成的《园冶》中概括了“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对于具体施工,他更进一步说“第筑园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强调了园林设计者的作用。园主的志趣不同,每个园林的风格也就各具特色。由于私家园林占地不广,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须如《履园丛话》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变化,巧妙地组成有虚有实、步移景异的园景,增加游人观赏的时间与内容。较为突出的例子要算苏州留园。进入留园,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迂回曲折,来到“古木交柯”处,始见一带粉墙,透过墙上漏窗可以隐约窥见苏州拙政园院内的山池楼阁,再转至明瑟楼,不知不觉间已身在园中了。古人的诗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对留园独特空间构造的最佳写照。

借景也是私家园林造园时的重要手段,将远近景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园内空间向深远推展,如苏州拙政园里就可以远远借到城中北寺塔影;而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的借景手法更是别具一格:园外有一湾溪水,因而在入口设一座小桥横架溪水之上,沿溪不设围墙而是代之以开有各式漏窗的复廊,将溪水纳入园中,使得园内的空间顿觉开朗,也使得沧浪亭与其它封闭的私家园林迥然不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中国园林特别倚重两种技术手段——叠山和理水。一则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再加上花草树木的配置与协调,常能形成绘画效果;二则正如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堆山开池不仅出于对自然之美的再现,也代表了对美德和智慧的向往。究其秘诀,总脱不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八个字。

叠山并不追求规模,而是对自然山林的形态加以概括、提炼,以小见大,得自然之神韵,使人工手法堆砌的假山也能做到峰峦回抱,洞壑幽深,宛如真实的山林。园林用石中以湖石最佳。所谓湖石,即从江湖中捞取的石头,因经水流常年冲刷形成各种玲珑剔透的形状,其中以太湖出产的最为有名,被称为“太湖石”。

宋代大画家米芾(1050—1107)对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作了“瘦、皱、漏、透”四字概括,作为品评石头优劣的标准,四者兼备则可称为上品。苏州留园中列十二峰,其中“冠云峰”高三丈,为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块湖石,形状奇特挺拔,兼具“瘦、皱、漏、透”之妙,驰誉至今。

园林中的水面以合乎自然为美,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其上以曲折的小桥或涉水点缀步石来分隔水面,使人望去不觉一览无遗。池边则模仿自然山岸或以自然形态的散置块石,并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虽只是一泓池水,却常能有幽深之感。以苏州狮子林为例,虽然园子不大,但结构精密,叠山理水的艺术处理尤佳。整个布局以东西横向的水池为全园中心,池的东、西、南三面都叠石掇山,山上峰峦起伏,山下洞壑婉转,飞瀑跌落,间以溪谷,古木交柯,且有长廊四面贯通,高下曲折,若隐若现。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也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还可以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划分空间,使园林内层次分明,观之不尽。它们常常既是园景构图的主题,又是风景的观赏点。如扬州何园,其主楼蝴蝶厅旁连接两层的复道廊可绕全园,高低曲折,随势凌空。中部与东部也以此复廊分隔,透过两层壁上的漏窗,可以互见两边景色,封而不绝,隔而不断,显得空透深远。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书画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诗人画家固然曾通过优美的园林景色获得创作的源泉,反过来园林胜景又借诗词歌赋水墨丹青的意境和意象来营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争辉。

拙政园是苏州的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该园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御史王献臣所建,取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的意思,表示园主不得意于朝政,筑园聊以自慰的心情。明代画家文征明(1470—1559)曾多次为这所园林作画,最著名的就是《拙政园卅一景图》。苏州退思园的园主亦是落职回乡,这一园名则取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扬州寄啸山庄则是撷取晋人陶渊明(365—427)《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句意为名。

除了园名的煞费苦心外,营造园林的文人雅士还通常将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深化人们对景色的理解,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拙政园主厅是四面敞开的荷花厅,取周敦颐(1017—1073)《爱莲说》荷花“香远益清”,称远香堂,表示园主自谓如荷花般高洁之意;临池建有留听阁,景色也是以荷花为主,却有如李商隐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沧浪亭石柱上所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文辞秀美,意味深长,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扬州个园桂花厅南的进口处,修竹临门清新悦目,其间配置参差的石笋,一真一假构成了春景;园的西北为湖石夏山,涧谷深邃,清幽凉爽;秋山是一座黄石山,拔地而起,峻峭雄伟,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山上,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秋山图;在东南小庭院中,沿墙堆叠白色宣石,象征雪意,又在墙面开窗引风造成寒风呼啸的效果,是为冬景。个园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构建了不同季节的假山,正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1020—1109)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所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扬州的另一名园——何园,造园者根据植物的季节性,在园中精心栽培了碧梧、丹桂、牡丹、芍药、芭蕉等植物,创造出了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葱郁、冬季苍青的四季不同风貌。

许多文人墨客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已离不开园林,园林中也处处能够感受和触摸到文人情感、意趣与气息。园林不仅仅由山水泉石、亭台楼阁组成,所有与园居相联系并能烘托园林气氛的一切,都是园林的组成部分,从文房四宝到风花雪月,正是它们的总和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别具一格的文化,也是园林风格形成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