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理想的家园
8613400000014

第14章 耕耘的秋曲(2)

2.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工作,为依法监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要以“四五”普法为主线,加强银行法律宣传,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懂法律、懂金融的银行法制队伍。特别是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法规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依法经营水平和道德水平。随着银行业向国际化、电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银行混业经营大势所趋,资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强,资金流动量越来越大,对银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监管显得非常重要。

(二)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以上各类法规的建立不仅是完善银行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按国际惯例要求推动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制定银行机构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如在经营过程中坚持自愿、平等、公平、公开、诚实信用原则。央行应在法律框架内负责制定银行经营行为规范,如“银行竞争主体行为规范”“银行交易行为规则”“银行业务创新规则”等。以此来完善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机制,促使银行机构加强自律,此外央行应协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社会上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致力于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信用道德氛围。

(三)建立公平的监管体系。以上一个体系,一个机制是监管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央行应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队伍的素质建设,特别是法规教育,提高央行员工的依法监管水平,特别是提高央行人员对欺诈、营私舞弊乃至垄断行为的警觉性和预见性。维护银行业的“三公”竞争环境,要坚持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管原则,做一个合格的裁判员,不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真正把一碗水端平,让竞争者不仅遵守竞争规则,而且要共同维护银行业信誉,维护央行监管权威。当前迫切需要修改不平等竞争规则,如调低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利率,制止支付手续费行为,制定各银行机构使用临时工统一标准,扶持银行大家庭中弱小成员(如信用社),打击竞争中的垄断和欺诈行为,特别是对恶性竞争的机构和负责人要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对银行业务创新的监管,督促其各项服务承诺的落实,提高金融产品的社会认可度。央行应增强监管规则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推进监管方式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实现依法监管,同时,要解决行政执法软弱无力、以罚代替监管等问题。另外应与证监会、保监会合作加大对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监管,增强监管合力和监管的有效性,以净化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能够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并为中国金融业逐步走向世界奠定强大的法律基础和竞争实力。

(原载《福建金融》2002第1期)

建立我国中央银行宏观

监控指标体系的构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复关”进程的加速,我国经济逐渐走向市场化、货币化、国际化。中央银行如何在新形势下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和“量”,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根据今年金融体制改革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完善的调查统计体系和货币政策预警系统”,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盯住物价、立足基础货币、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主线研究宏观监控指标体系,建立十项基准指标和弹性控制区间,并定期监测、预警预报,旨在构建可靠的金融决策预警系统。其具体构想如下:

一、十项监控指标计算方法及弹性控制区间的界定

1.物价指数=(-1)×100%

基准指标:8% 控制区间:6%-10%

2.基础货币增长(%)=(-1)×100%

基础货币=人民银行所有负债总和

基准指标:18% 控制区间:16%-20%

3.货币供应量(M2)增长(%)

=(-1)×100%

M2=M0+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基准指标:20% 控制区间:18%-22%

4.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

=( -1)×100%

基准指标:10% 控制区间:8%—12%

5.准备金率:基准指标13% 控制区间12%-14%

6.再贴现率:基准指标10.26% 控制区间9.26%—

11.26%,指三个月的年再贴现率

7.汇率指标及控制区间:综合贬值率≤3%

指人民币对世界主要五种货币(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日

元、港币)加权综合贬值幅度最高限。

8.债务指标:

(1)外债偿债率= ×100%

(2)内债依存度= ×100%

控制区间:均为≤15%

9.财政支出比重= ×100%

控制区间:≤103%

10.国际储备= ×100%

控制区间:≥25%

国际储备包括:黄金、外汇(含中行的外汇结存)、储蓄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

二、控制区间设定理由

纵观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已摈弃那种不切实际、常常让人失望的定点控制办法,并以区间控制取而代之,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宏观调控方法的大趋势,因此区间控制即弹性控制也应成为我们监测和调控方法的重要选择。现对上述十项监控指标的基准性和区间大小的合理性分析如下:

1.物价。经济的高增长往往同高通胀联系在一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无不证明这一点,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赶超”的愿望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冲击,经济的高增长和高物价有可能伴随我们跨进21世纪。事实上改革开放十二年(1978-1990年)间我国物价平均年增长6.28%,是前二十八年平均的六倍多,人们已基本适应较高物价的消费态势,人们的物价预期心理增强了,因此6-10%控制区间符合我国国情,是合理的。

2.基础货币。从上表可以看出该指标平均年增长21.98%。导致基础货币的超常扩张其根源在于财政借款的过度增加,1991年末财政借款是1986年初的3.88倍,平均年增长25.36%,高于基础货币增长3.38个百分点。因此控制财政借款或透支是控制基础货币的关键,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基础货币的合理控制区间应为16-20%。

3.广义货币(M2)。由于基础货币的过度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必然带来M2的超常增长。1987-1992六年M2平均年增长24.49%。从这六年增长情况看,M2与GNP和物价的相关性并不强,理论上的“M2增长=GNP增长+物价增长”并没有现实根据。如1988年经济高增长和高物价(之和为29.5%)并没有带来M2的高度扩张,只为21.2%。相反经济疲软的1990、1991年M2的增长分别高于上述两者之和的20.7个百分点、17.5个百分点。依此其控制区间应以18-22%为宜。

4.国民生产总值(GNP)。我国是赶超型发展中国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不仅是政府的意愿而且是公众的期望,也是赶超的需要,就拿1993年与美国对比,美国GN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五百九十五亿美元,而我国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有五十亿美元,是美国的十二分之一。从我国近几年看,1989、1990、1991三年经济疲软,GNP增长低于8%和1992、1993两年过热GNP增长超过13%,都是不正常和危险的,因此8-12%的控制区间是最佳选择。

5.准备金率,是央行直接掌握、可控性较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货币指标。从198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这样一个水平,缺乏弹性,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否按三种方式设定:第一种是按金融机构负债流动性强弱即分活期、定期、对国外负债的不同比率进行设定;第二种是按各经济区域发达程度(以人均GNP高低)即分发达、次发达、贫困三个档次设定;第三种是按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高低即分国有商业银行、其他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三个档次设定。笔者比较赞同按第二种方式设定,即按发达、次发达、贫困分别设定14%、13%、12%的准备金率。其理由是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货币政策同其他经济政策一样不能搞“一刀切”,通过上述不同准备金率,旨在体现我国货币政策以经济差异为特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现央行乃至政府对缩小差别的决心。

6.再贴现率。当前公布和调整此项指标的政策效应并不明显,但随着商业信用票据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再贴现率作为利率体系的核心地位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公布调整再贴现率对资金价格将起主导作用,必须加以重视。根据现状应以9.26—11.26%弹性区间为宜。

7.汇率贬值率。为扩大出口,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汇率政策事实上已走上相对稳定的道路。根据近几年的实际,把握3%以内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为宜。

8.债务指标,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内债依存度并不高,最高年份是1991年的8.2%,外债偿债率最高年份是1987年的13.2%,国际上习惯看法是15%,因此我国举债可以再迈步伐,特别是扩大对公众举债还有很大的潜力。如1994年前三季度发行公债达一千一百亿元,可以说是重大举措,但是15%的警界线必须牢牢把握,否则将较危险。

9.财政支出比重。从上表可以看出,该指标1990、1991年分别比1988年增加1.2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直接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财政透支是央行已经意识到危害后果但又无法回避的被迫选择。在今后的财政政策中应以逐步缩小,直到消灭透支比例,真正做到“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因此103%最高的警界线是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执行的重要选择。

10.国际储备,从上表看,我国官方国际储备在逐年提高,特别是1990年来已超过25%的水平,今后将继续本着保持稳定,宁高毋低原则,按“四性”要求,继续扩大,因为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清偿能力和对外信誉的重要标志。

三、监测办法

央行应建立临控指标统计上报办法,利用现有各级统计部门,依靠国家统计部门、财政部门、物价部门等,本着逐级汇总,准确快速上报的要求,认真提供有关数据,由央行的最高统计机构—调统司汇总测算。

四、建立定期公布和政策修正建议制度

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建立季度、年度指标公布制度,除国际储备、财政支出比重、债务指标三项按年度公布外,其他指标应以季度公布为宜,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并代表央行对执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利用PBCMI模型作较深层次的分析评论。一方面,把分析结果和指标执行偏差的修正措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报告,另一方面,根据监控指标可控性强弱独立操作货币政策的修正措施,以期各指标步入合理区间,最终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达到既得到立法、行政机关的支持,又得到公众的理解,既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又提高央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五、前提条件

要实现上述十项监控指标的监测—修正—再监测—再修正。必须逐步满足下列前提:

(1)央行的独立性进一步明确,即可能独立制定、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并能为后果负责。

(2)金融机构逐步走上商业化道路,即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摈弃限额控制,疏通基础货币乘数效应的传递机制。

(3)市场经济体制要尽快形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尽快到位。

(4)逐步消灭财政透支,减轻货币政策的财政包袱。

六、几点说明

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分析提供量化标准,使央行在宏观调控中减少盲目性,增强可靠性,提高透明度,它的建立应在实践中加以证实和修正。

1.上述监控指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应有所调整,既能补充新指标,又能淘汰旧指标。控制区间是随着调控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缩小。

2.十项监控指标既有代表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不可能详尽反映经济全貌,要反映经济金融的正常走势,必须通过分指标加以延伸、说明和证实,如财政支出比重应分析基建拨款比例是否合理,GNP中应分析积累多少,外债指标中应分析短期外债有否超过20%,M2增长应分析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影响等。

3.指标可控性强弱的差异。(1)强:准备金率、再贴现率;(2)次强:汇率、基础货币、M2;(3)弱:国际储备、债务、财政支出比重、GNP、物价,可控性强弱的差异必然带来时滞差异和效果差异。

(《福建金融》1994年第11期)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与改革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改革和完善现有金融体制、开放金融服务领域的压力正与日俱增。中国合作金融如何应对,从软件、硬件上都存在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值得引起政府和金融界的关注。

一、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与央行的监督管理理顺不清。

自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钩以来,农信社的组织机构、经营管理事实上已落到央行身上,除了县联社与央行县支行是比较严格被监管与监管的关系外,这种监管与管理集于一身的事实至今仍未改变,这与合作金融改革不到位有一定关系,在脱钩后的当初,央行已经意识到这种集管理与监管于一身的欠妥之处,但随着信用社风险的逐步恶化,央行已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至今可以说处于愈管不得,愈罢不能的境地。

二、信用社的组织机构、经营目标定位不清。

1.党组织归地方管理虽然已经明确,但地方对信用社党的关系的管理基本流于形式,党对信用社的领导有差距。

2.机构设置定位不清,如按乡镇设置信用社有否必要,以乡镇信用社为一级法人,还是以县为一级法人,定位不清。

3.经营目标定位不清。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是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定位不清,两者可否兼得,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没有享受同等国民待遇。

1.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信用社没有得到国家的任何资金注入,这是不公平的。

2.财政税收政策不公平,表现在所得税的认缴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以统一法人认缴,而信用社则以小法人认缴,从规模上、并账收益上均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3.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四大商业银行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而信用社却要靠自己的历年积累来处理比商业银行更加沉重的历史包袱,这显然更不公平。

四、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并入,是加重负担而不是壮大实力。

五、建立支付清算系统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是制约 信用社发展的致命弱点。

六、人才匮乏,经营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力。

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信贷、电脑、结算、分析预测等方面的人才极为缺乏。

七、农村金融环境与城市金融环境相比,存在更大的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