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小河里,生长着一种色彩艳丽的、可以捕食岸边草木上小虫的小鱼,人们叫它射水鱼。这种鱼,身长只有10~20厘米,头的两侧长着一对凸出的大眼睛,眼睛白色,长有一条条不断转动的竖纹,游动起来灵活自由。
射水鱼在水面游动时,不仅能看到水里的东西,而且还能觉察到空中的物体。它经常在岸边游动,只要一发觉小昆虫停在岸旁的草木上,使偷偷地游近目标,从水里探出头,让嘴尖对准小虫,从口唇上的小槽里喷射出一束细水柱,将猎物击落水中。射水鱼的“水弹”可以射到3米高,偶尔可达4.5米。它能在1.5米以内用这种“水枪”击落任何小昆虫,而且是百发百中,“弹无虚发”。射水鱼就是靠这种射击本领猎取食物的,可算是鱼类中的“神枪手”。
为什么射水鱼有这种奇妙的本领呢?原来,太阳光从空气进入水里时,会发生折射,而射水鱼在瞄准目标时,会自动调整光线折射时的误差。由于射水鱼在目标的下面,当喷射“水弹”时,它使自己的身躯变成垂直的姿势,眼睛离水面很近,发射的“水弹”也几乎是垂直的,这样就克服了光线折射时的偏差,使射出的“水弹”不偏不倚地击中目标。
为什么能钓上成串的带鱼
带鱼是栖息在中下层水域的群集性洄游鱼类,常于清晨或黄昏到上层索饵。带鱼性凶猛,幼鱼18厘米,生长的前一阶段主要食用无脊椎动物,成鱼阶段以鱼类为食。带鱼凶猛、贪食,用鱼饵垂钓的时候,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来吞食。有意思的是,当第一条鱼咬钩时,其他带鱼并不“甘心”,也向食饵咬去,因此,能一条咬着一条地被钓上来。
能发电的鱼
渤海湾的远洋作业船队,开到东海渔区赶鱼汛,在排除水下故障时,检修员遇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刚刚潜到水下,无意间触到了什么东西,突然四肢麻木,浑身战栗。当地渔民告诉他们,这是栖居在海洋底的一种软骨鱼——电鳐在作怪。这是一种能放电的鱼。
其实,放电的本能并不只是电鳐才有。目前已发现有500多种鱼,其体内都有“发电机”,能够发出电流,一只最大的电鳐,每秒钟能放电150次,有时放出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每条能产生350伏的电压,可以击死小鱼,还能将渔民击昏。南美洲的电鳗更是电鱼中发电功率最大的一种,每条能发出高达800伏的电。有人计算过,10000只电鳗同时放的电,可供电车走几分钟。
电鱼为什么能放电呢?
原来,它们身体内部有一种奇特的放电器官,可以在身体外面产生很高的电压。这种器官,有的起源于鳃肌或尾肌,有的起源于眼肌和腺体。电鳗的电器官分布在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呈长棱形;电鳐的放电器官则排列在头胸部、腹部两侧,样子像两个扁平的肾脏,是由许多蜂窝状的细胞组成的。
一次放电中,电鳐的电压为60~70伏。在连续放电的首次可达100伏,最大的个体放电在200伏左右,功率达3千瓦,能够击毙水中的游鱼和虾类,作为自己的食料;同时,放电也是电鱼逃避敌害、保存自己的一种方式。
镜子鱼
临近地中海的阿尔及利亚渔村姑娘,几乎每人都有一面用以梳妆打扮的镜子。这种镜子有一个花纹精细的弯柄,背面有一组图案,镜面晶莹闪光,能清晰地映现出姑娘的脸影。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却是一条硬梆梆的鱼干。弯柄是鱼尾,背面的图案是鱼鳞,而闪闪发光的镜面却是鱼肚。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鱼为“镜子鱼”。镜子鱼的肉非常鲜嫩。不过,鲜鱼你是吃不到的。因为,当你把鲜鱼放在锅里煮时,它立即化成鱼汤。只有把它腌制成威鱼,才能使鱼肉凝固起来,成为美味佳肴。
父亲育子的鱼
在中国东海和南海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奇怪的鱼类——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海马一般体长6~20厘米。它的外形很古怪,头部像马,它的身以及尾巴并不像马,尾部细长而弯曲,体形侧扁,腹部突出,全身无鳞,呈黑褐色;躯体由许多骨质环节组成。海马的外形虽然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鱼类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它的生理结构却明显具有鱼类的特点:用鳃呼吸,有脊椎骨,有背鳍、胸鳍和臀鳍。
海马性情温和、行动迟缓,经常直立游泳。有时,海马也会成群结伙地聚集在一起,用尾巴相互缠绕,尽情地嬉戏和生活。休息时,海马总爱将尾巴缠附在海藻或其他的漂浮物上,以免自己被狂风恶浪冲跑。
海马的两只眼睛能够分别单独旋转,在整个动物世界中,除了海马以外,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三种具有这种本领的动物了。
母亲生儿育女是世间天经地义的事,而惟独海马是由父亲“生孩子”。海马的“怀孕”和“分娩”均是由雄海马来完成。雄海马的臀鳍末端有一个由两层皮膜折叠而成的“孵卵袋”(或称育儿袋),它和澳大利亚袋鼠的“育儿袋”有些相似,袋壁中充满大量血管,可以为“胎儿”供应足够的营养。
在每年谷雨过后,海马便开始进入繁殖期阶段。它们在交配时,雌海马将突出的输卵管插入雄海马的育儿袋中,把成熟的卵一粒一粒地送进育儿袋。与此同时,雄海马也排出精子,使卵子在育儿袋内受精,此后,雄海马就独立地担负起了哺育下一代的重任。
经过20~30天,随着小宝宝的发育完全,雄海马的育儿袋变得越来越大,它就要“分娩”了。在“分娩”之前,雄海马开始呼吸加快,情绪紧张,产仔一般在黎明时分进行。这时,雄海马的身体剧烈地前后伸屈,腹部强烈地收缩。经过几次抽搐、痉挛,小海马终于被一尾一尾地从育儿袋中挤压出来了。刚出世的海马只有几毫米大,但能独立地在海水中游泳。大约一个月后,小海马就能长到4~5厘米了。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贵重中药。据现代医药研究证明,它具有补肾壮阳、温通血脉等功能,对许多疾病有疗效,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夫妻”合体的鱼
在南太平洋中,有一种集雌雄于一体的“夫妻鱼”。这种“夫妻合体”的鱼叫琵琶鱼。最初,人们总是感到很奇怪,因为捕获到的所有琵琶鱼都是雌鱼,而没有一条雄鱼。自然界的动物要繁殖后代,总是既要有雄体,又要有雌体,琵琶鱼没有雄性,那它们的后代又是如何来的呢?
后来经过长期研究,人们终于发现,在雌琵琶鱼身体的一侧,长着一个包嵌起来的不显眼的小瘤。剖开小瘤,里面竟住着一位“如意郎君”——雄琵琶鱼。雄琵琶鱼的体形和它的“妻子”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得太悬殊了,它的大部分器官都停留在幼鱼发育阶段,只有生殖腺发育成熟。原来,雄琵琶鱼就是寄生在雌鱼身上,“夫妻”合体,雌鱼产卵,雄鱼授精,以此来延续后代。
这种“夫妻”合体的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因为琵琶鱼本身个儿很小,又生活在黑乎乎的深海里,靠视觉很难寻找并发现配偶。于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繁殖方式:当雄鱼刚刚从受精卵里长成孵出来的时候,它就利用自己灵敏的嗅觉器官,四处寻找雌鱼,一旦找好,就立刻把牙齿嵌入雌鱼身体的一侧,从此,雄鱼就过起了寄生生活,依靠雌鱼获取营养,与雌鱼结成永不分离的“夫妻鱼”。寄生后,它的大部分器官不再生长,只有生殖腺继续发育,直到成熟。这样,两条鱼也就合成一体,成为奇怪的“夫妻”鱼。
向导鱼
凶猛的鲨鱼是鱼儿的“敌人”。它追逐袭击鱼群时,一下能吞掉几十条小鱼,还能咬死和吃掉大鱼,真是海上魔王。
奇怪的是,在这个魔王的身旁,却有些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它常常在鲨鱼前面或者鳍边游来游去,即敏捷,又快速,一点也不怕鲨鱼。
向导鱼长不过30厘米,青色的背,白色的腹,两边有黑色的宽带般的纵条纹,大部分生在地中海里。鲨鱼为什么不把向导鱼吞掉呢?原来,向导鱼专给鲨鱼作向导,引向鱼群集结的海面,让鲨鱼猎捕那些浑然不知的牺牲者。向导鱼还不时进入鲨鱼的嘴里,吃牙缝里的残屑。鲨鱼感到很舒服,便乐意让它这样做。就这样,鲨鱼和这个小同谋者之间建立了奇妙的合作关系。鲨鱼靠向导鱼领路找食,向导鱼靠鲨鱼的残羹冷炙过日子,靠鲨鱼来保护自己。
为什么向导鱼常同鲨鱼在一起呢?生物学家解释说,向导鱼同鲨鱼常来常往,更大的可能是,它被鲨鱼吃剩的残屑所吸引。
小姐鱼
加利福尼亚海湾,碧波荡漾,各种鱼儿熙来攘往。那里有一种金黄色的小鱼叫圣尤里塔,渔民叫它小姐鱼,也叫它清洁鱼。小姐鱼是海中的鱼医生,它生存的使命就是为各种鱼儿治疗疾病。
小姐鱼长就一张尖嘴,当病鱼前来求医,它就伸出尖嘴来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啄掉鱼鳞、鱼鳍和鱼鳃上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病鱼来说,患病的根源去除了,浑身感到舒服;对小姐鱼来说,这些脏东西正是一顿美餐。
科学家曾经作了一次实验:在一个珊瑚礁的水域里,把小姐鱼全部提去。2周后,这里的鱼儿显著减少,剩下的尽是病鱼,身上现出脓肿。可是,在另外有清洁鱼的水域里,各种鱼儿生活得挺好。
小姐鱼同凶猛的大鱼常来常往,不但没有受到欺侮,还得到百般保护。科学家发现这样一件事:有1条大鲈鱼张开了大嘴,突然,一条小姐鱼游进去,难道它是送死吗?不,那是鲈鱼嘴里不舒服,有寄生虫存在,清洁鱼进去是帮助它清除害虫、清洁口腔。而遇到敌害时,大妒鱼首先保护小姐鱼的安全,不让它遭殃。
海洋中的鱼医生,不止小姐鱼一种,已知有16科的45种小鱼,1种蟹和6种小虾,都有这种本能。
免费旅行鱼
在我国南海和非洲沿海,生活着一种奇怪的鱼,头部宽而扁,“后脑壳”上长着一个椭圆形吸盘,盘边有齿状的褶皱,好像一枚图章,因此,被称做“鲫鱼”。
鲫鱼不能独立地在海上旅行,可是它却能利用这个特殊的吸盘,紧吸在鲨鱼、鲸、海豚和海龟等的身上,或者吸附在轮船船底,自己不付任何代价,邀游于大海之中,成为“免费的海上旅行家”。
鲫鱼常常跟鲨鱼在一起。一条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鲫鱼,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可是,鲨鱼从不伤害那些弱小的鲫鱼,听其自然,四处漫游。而鲫鱼有了鲨鱼的保护,可免遭大鱼的袭击;同时,它也依靠狼吞虎咽的鲨鱼吃剩下的残羹为生。有时,鲫鱼被带到饵料丰富的处所,它就和鲨鱼分离,横冲直撞地寻找食物,吃饱后,又吸附到新的宿主身上。
鱼的吸盘为什么能牢牢地吸在物体上呢?原来,吸盘同物体一接触,会自动将盘里的水挤出来,使内部变成真空,由于盘内外压力不同,就紧紧吸牢了。
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他在古巴最早看到用鲫鱼捕鱼的事:人们用石块在小海湾里圈成个鱼塘,塘里饲养着鲫鱼,每条鲫鱼的尾巴上都系上根长绳子。当海面上出现鲨鱼或金枪鱼时,就赶紧将鱼放进海里,鲫鱼下海立刻紧吸在鲨鱼或金枪鱼身上。这时,人们只要用绳子慢慢拖回,鱼儿就被逮住了。以鱼捕鱼,真是一种奇妙的捕鱼方法,鲫鱼成为活的钓鱼钩。现在,我国南海,加勒比海、非洲东部和马达加斯加岛沿海,还保留着这种捕鱼的方法。
像蝙蝠一样的鱼
在我国南海的海洋上航行,常常可见到一个庞然大物,突然跃水腾空,擦过头顶,越过甲板,向前冲去,然后“嘭”的一声巨响,随着激起的无数浪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就是鲳鲼,是大型的软骨鱼类。它体长7米多,重达2吨,如果砸到小船上,必定是一场船翻人亡的惨祸,由此被称为“海上恶魔”。
鲾鲼形状特别,如同空中飞翔的蝙蝠。它头上生有两个摆动的“角”,叫做“头鳍”,能左右转动,捕食时伸展到口下,像漏斗一样把食物送入口中。左右两个大胸鳍扁平而宽阔,和躯体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盘,胸鳍上下摆动,就像鼓翼飞行的蝙蝠。背上披着灰绿底子带白斑的的衣衫,后边拖着一条长长的鞭状尾巴,在游泳时起着平衡身体的作用。
鲡鲼喜欢集群生活,每当生殖季节来临,一对对情侣游到水里,翩翩起舞;有时兴起,便鼓动双鳍拍击水面,跃水腾空,能在距海面4米高的空中,拖尾滑翔。更奇的是,小鲳鲼竞在妈妈凌空飞行中降生。
枯叶鱼
和煦的阳光透过蓝色海面射入浅海,海藻轻轻摆动,小鱼自由戏耍,多么恬静。
这时,海面上出现一片“枯叶”,慢慢地向小鱼活动的地方漂了过去。
“这是什么东西?”小鱼们瞪着眼睛,警觉地离开了这片“枯叶”。
这群无忧无虑的小鱼哪里知道,这片“枯叶”依然轻轻地漂浮着,而且在小鱼身后紧追不舍。不知情的小鱼,它们并不以为一片“枯叶”会有什么危险,于是也就放松了警惕。正在这时,“枯叶”已追上小鱼了。只见“枯叶”突然似箭般地向小鱼射去,小鱼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葬身于“枯叶”的腹中。原来这是生活在海洋里的一条貌似枯叶的枯叶鱼。
枯叶鱼身上的背鳍犹如叶子的边缘,为锯齿状,体色枯黄。在下颌尖端又生有一根短而粗的触须似叶梗。它活动时,永远是头朝下、尾朝上地随波逐流,远远看去,真好像一片秋天的枯叶。
鼠鱼
非洲西海岸有种古怪的鱼,模样跟老鼠很相似,因此被称为鼠鱼。鼠鱼的身体是灰黄色的,嵌着墨色的斑点,鳍和尾巴长得花花绿绿的,两只眼睛小得像大头针的针头。
鼠鱼常常栖息在海底,用胸鳍当作腿,在淤泥上爬行,寻找食物,行动缓慢极了。碰到障碍物,它就浮起来,游过去,省得多走弯路,这时候,它的“腿”恢复成了鳍。
有趣的是,当鼠鱼遇到危险时,肠子里会产生一种气体,肚子一下子就膨胀了好几倍,好像一只“氢气球”,向水面直窜上去,把敌害远远抛在水下面。
双眼长在一侧的鱼
浩瀚的海洋深处,有一类长相十分古怪的鱼:扁扁的身体,左右很不对称,一边突出,一边平,仿佛是鱼的半片。更有趣的是,两只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一面,背鳍一直伸到了头前面,这种鱼就是比目鱼。
人们曾经以为,比目鱼是雌鱼和雄鱼并排着一起游泳的。其实,两条同类的比目鱼是永远合不拢的,眼睛也是没法相互靠近的,通常情况下,比目鱼是单独潜伏于泥沙海底生活的。
比目鱼分成牙鲆、高眼鲽、条鳎、半滑舌鳎等类。刚孵化出来的幼鱼,眼睛是对称地长在两侧的,大约在20天后,身体长到半寸长时,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身体也开始了平衡的发育,下侧的眼向上移动与上面的眼并列起来。同是比目鱼,头眼也生得不同,牙鲆和半滑舌鳎的两眼长在左面,高眼蝶和条鳎的两眼都长在右面。
比目鱼的体色能随环境的颜色不同而变化,这种本领使它与环境混为一体。佛利鲽的眼的一边,颜色是灰色中带有一些橄榄色,像褐色的大理石花纹。也有的佛利鲽是黄色或黑色,同周围的泥沙和石砾很相似。因此,只要不游动,几乎是觉察不出它来的。牙鲆的变化本领更大,在白色、黑色、灰色、褐色、蓝色、绿色、粉红色和黄色的环境里,它都能巧妙地使自己变得同周围的色彩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