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睡觉吗
平时我们所见到的鱼,几乎总在悠闲地游动。即便停在一处,它的鳍和鳃盖仍在有规律地活动着。这就让人产生了疑问:鱼睡觉吗?
睡觉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鱼同所有脊椎动物一样,中枢神经系统和肢体在疲劳后,均有休息的睡眠现象出现。由于鱼的“睡觉”姿态和眼睛的样子,即使它入睡了,你也不会认为它是在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绝大部分鱼都没有眼睑,不能闭眼,这就使很多人认为鱼类是不睡觉的。鱼类会有时很不活跃,尽管不得不睁着眼,但却是“视而不见”。不活动时就是在“睡觉”,此时很容易把它抓住。鱼睡觉时停止游动,静止在一个地方,有人曾经用手电筒突然照射水底,看到有些鱼在一个水平方向卧着休息;有的横卧在水底,侧面向上;有的在水面下横卧着。花鲢鱼和白鲢鱼在夏季的午后,习惯于躲在水草下面午睡。
通常,鱼一到天黑就要睡觉,但在饥饿时,仍然醒着,而且行动活泼。夜间捕食昆虫的鳟鱼,晚上不睡觉,是由于昆虫在夜间活动。
为什么有些鱼离开水还能生活一段时间
一般鱼都离不开水。然而,有些鱼,如泥鳅、黑鱼、鳝鱼等却都能较长时间离开水不会死,为什么呢?
原来,用鳃呼吸的鱼离不开水。有些鱼,不但具有主呼吸器官——鳃,还有一套副呼吸器官。副呼吸器官可帮助鱼在缺水或无水环境中进行呼吸,从而补充了生理的需要。不同鱼类的副呼吸器官也不相同。例如,黄鳝的副呼吸器官是口腔与咽喉内壁上密布的毛细血管,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当黄鳝潜伏在泥中越冬的时候把空气吞入口腔,通过毛细血管缓慢地进行呼吸。又如,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利用皮肤和肠了进行气体交换。泥鳅肠子后段的呼吸能力很强,可以完成其呼吸量的1/3。黑鱼、攀鲈的副呼吸器官是鳃腔背部的迷路囊;肺鱼的副呼吸器官是鳔。这些有副呼吸器官的鱼能在无水的空气环境中生活。
鱼的身上为什么有黏液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些鳞片已经退化,由皮肤直接与外界接触。在它们的皮肤上有一种黏液腺,黏液腺里的细胞能分泌大量的黏液,黏液布满鱼的全身,形成了一个黏液层。
那么,鱼的身上为什么有黏液呢?原来,鱼类的这种黏液,可以起保护作用,防止细菌、霉菌、寄生虫和其他微小生物的侵蚀,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以保证鱼的正常生存。
黏液还可以对浑浊的水起澄清作用。此外,黏液能使皮肤不透水,维持体内渗透压的恒定,帮助那些江河徊游鱼类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
黏液对某些鱼来说,还是逃命的法宝。例如当你抓泥鳅、鲶鱼时,往往只抓了一手黏液,而泥鳅、鲶鱼却从你的手中溜走了。泥鳅就是依靠了黏液,才能够在泥中通行无阻。
鱼类分泌的黏液能减少鱼与水的摩擦力,使鱼游得更加快捷,灵活自如。
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鱼用黏液沾住一些植物形成鱼巢;有的雄鱼将吹出的气泡沾附在黏液上形成泡沫块,为的是使雌鱼易于产卵,并使卵子容易受精。
黏液有着这么多的功用,它对于鱼类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有些鱼为什么长胡须
在鱼类中,有不少鱼都长有胡须。它们的胡须不仅长、短、粗、细、扁、圆等形态不一,而且数目也不尽相同。鲱等鱼只生有1对胡须;鲤鱼、鲟鱼等生有2对胡须;海水中的海鲶和淡水中的水鲶各有3对胡须;胡子鲶等生有4对胡须;泥鳅生有5对胡须;还有生8对胡须的鲶鱼呢!
鱼类的胡须既不是它们年龄的标志,也不是性别的特征。因为长胡须的鱼类,不分雌雄,也不分老幼。那么鱼类的胡须有什么妙用呢?原来鱼须是鱼类的触觉器官,它具有重要的触觉功能。长胡须的鱼,多数是视力不太好的底层鱼类,它们就是依靠触须在水底寻找并选择食物的。胡须还能帮助它们感觉到猎物放出的微弱电流,而去捕捉猎物。例如鲟鱼在摄食时,先用吻部把泥掘起使水变得浑浊起来,这时它的那一对小眼睛已不起作用,只好依靠胡须的触觉来觅食了。
深海鱼类的胡须,有的在顶端还可以发光。这些能发光的胡须,不仅起到触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
有些鱼为什么要把卵含在口中孵化
鱼类为了延续种族,繁殖力一般都很强。但由于鱼卵在天然水域中常常遇到敌害的吞食和风浪的袭击,父母关照又不够,往往孵化率和幼鱼成活率都很低。为了保证幼鱼能很好地孵化和生长,有不少鱼有一种f护卵的好方式,就是将卵子含在口中进行孵化,这叫“含育”。
有一种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当鱼卵受精后便把它们小心地含在口里孵化,靠呼吸时水流从口腔经过,保证了氧气供应充足。当仔鱼孵出后能游动时,罗非鱼才把子女从口中吐出来,但仍带在自己身边,不让远游。如遇到敌害,又迅速含入口中,一直到仔鱼能独立生活时才让离开自己。在含育护卵的罗非鱼中,含育工作不全是由雄鱼承担的,有雌鱼承担的,也有雄鱼和雌鱼共同承担的。
我国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生活着一种叫天竺鲷的鱼,雌鱼排卵后,雄鱼便十分仔细地将卵一粒一粒纳入口中,并在口中孵化。因为所含卵块很大,所以嘴是闭不上的,这样它们十多天里都要忍饥挨饿,不能吃东西。小鱼出生后,雄鱼紧跟在左右护理,一旦遇到险情,立即张大嘴巴,让小鱼躲进口中。
这样精心护理子女,真可谓鱼类中的爱子模范。
为什么海鱼肉不是咸的
大家知道,海水既成又苦,是因为海水中含盐多的缘故。据测定,海水中盐量大约为35%。海水中含盐这样多,鱼要喝海水,盐分要向鱼体内渗透,可为什么海鱼的肉却不是咸的呢?这恐怕是很多人感兴趣,却又回答不了的问题。
原来,生活在海水中的鱼,可以分为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两大类。硬骨鱼类的鳃内有一类功能特殊的细胞叫泌盐细胞。顾名思义,泌盐细胞能分泌出盐分。它们能吸收血液里的盐分,经过浓缩将盐随黏液一起排出鱼体。由于这些泌盐细胞高效率的工作,使海鱼体内始终保持着低盐分。
海水软骨鱼类保护体内低盐分则有另一套本领。它们的血液中含有高浓度尿素,使血液浓度比海水浓度高,维持着鱼体内的高渗压,减少盐分的渗入,加速渗入的盐分由肾脏排出。
这样,虽然海水是咸的,却不能把生活其中的海鱼的肉“腌”咸。
为什么鱼类要洄游
鱼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和生理习性的需要,形成定期、定向的规律性移动称为洄游。鱼的洄游有四种,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和垂直徊游。为什么鱼类要洄游呢?各种不同类型的洄游,有不同的原因。
索饵洄游。是鱼类在接近性成熟期或生殖以后,身体需要营养,供生殖腺发育或补充生殖的过度消耗,追随食饵而进行的洄游行动。有很多鱼在生殖洄游之前进行索饵洄游,大多数鱼类在生殖之后作索饵洄游。这种徊游主要为了索饵,洄游方向、路线和时间不十分固定,变更的原因主要是食饵的分布与移动。索饵洄游路线的长短也是根据食饵的分布而定,如大西洋鳕鱼往往洄游到2000千米以外的地方。
生殖洄游。鱼类性成熟时,性激素刺激,引发它的产卵行为。由于它对产卵场所的条件有一定要求,因而形成了在一定路线、一定时期,向产卵场洄游。生殖洄游的特点是鱼群聚集的数量很大,路线、方向和时间一般是固定的。生殖洄游依鱼种类不同,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如大黄鱼、小黄鱼、鳅鱼、鲐鱼等;二是由大海游向江河,或由江河下游游向上游,如鲑鱼、鲟鱼、鲥鱼、银鱼等;三是由江河游向海洋,如鳗鲡。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又称为季节洄游。有些鱼随着自己适宜的水温和海流进行洄游,避开不适宜生活的水域。如我国东海产的带鱼,春季北上、夏季南下的洄游。
垂直洄游。有的鱼夜里从水底游向上层索饵,白天栖息在海底,这种垂直的移动也称垂直洄游。垂直洄游除与饵料有关外,光线也是重要的原因。
鱼类洄游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互相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鱼类洄游是有一定规律的,能定期成群在一定地点出现,这就形成了渔场或者是仔鱼与鱼卵的产地。掌握鱼洄游的规律,对渔业捕捞和资源保护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鱼鳞会闪闪发光
无论是美丽的金鱼、色彩斑斓的热带鱼、鲤鱼、鲫鱼,在阳光下都会闪闪发光。鱼体外表披着鳞片,这闪光就来自鳞片。为什么鱼鳞会闪闪发光呢?
原来,在鱼的真皮,鳞片上、下和皮下组织中,分布着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互相配合便形成鱼体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色彩。其中有一种光彩细胞是不透明的结晶体构成的,这种结晶体叫鸟粪素,它能折射光线,在鱼体上呈银白色。
光彩细胞在鱼类中很发达。鱼鳞上的光彩细胞折射光线后,会产生闪闪发光的视觉效果。
真有小鱼吃大鱼的事吗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似乎是一种规律。然而,在鱼类中也有小鱼吃大鱼的事。
在大西洋、太平洋中生活着一类名叫盲鳗的圆口纲鱼,在我国福建沿海也曾捕到过。它们有软软的圆柱状身体,拖着扁圆的尾鳍,长着圆圆的口,口内有锐利的牙齿。盲鳗的口是一个吸盘,在它取食时,嘴先吸在被食者身上,然后用牙齿和富集小齿的舌头刮锉被食者的肉。这种只有尺把长的凶猛家伙,往往袭击诸如鳕鱼等比它大几十倍的鱼。有时,它们从大鱼的鳃部钻进体内,先吃掉大鱼的内脏,然后再蚕食大鱼的肌体。大鱼对这些小小的天敌毫无办法。盲鳗十分贪吃,边吞食、边排泄。有人统计,一条官鳗可在8个小时内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20倍的食物。据报道,在一条鳕鱼的肚子里找到过123条盲鳗,它们都活着,而鳕鱼却已死去。
盲鳗长年生活在其他动物体内,世世代代与光隔绝,使盲鳗的视觉器官逐渐退化以至消失,故称为盲鳗。它的嗅觉极其敏锐,依靠嗅觉寻觅寄主和食物。
严格地说,盲鳗并不是鱼类,是比鱼类更低等的圆口类动物。但它们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生活在水中,与鱼类极为相似,故总把它们与鱼列在一起。
小鱼吃大鱼并不稀奇,有一种名叫硬颚鱼的小型鱼,竟以鲨鱼为食。硬颚鱼小而粗短,全身大部分长满了棘刺。当它吸足了空气之后,身体圆鼓鼓的像个刺球。鲨鱼取食时,硬颚鱼随食物侵入鲨腹,在鲨腹内到处乱撞,边啃边吃,鲨鱼疼痛难忍也毫无办法。待硬颚鱼从鲨鱼腹里钻出来的时候,鲨鱼已一命呜呼了。
鱼儿也会爬树吗
说起来也许你不信,鱼儿也有会爬树的,然而世界上的确有会爬树的鱼。
在我国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热带海岸边,就生活着一种会爬树的怪鱼——弹涂鱼。这种鱼长着两只突出的眼睛,一只专管觅食,另一专管监视敌情。它的胸鳍非常发达,胸鳍里面的肌肉纤维粗壮有力,好像两只“前臂”,能伸能缩。依靠这种特殊胸鳍的支撑,加上身体的弹跳力和尾鳍的推动力,它既可以游泳,又可以在沙滩上匍匐爬行或跳跃前进,即使遇到斜坡,也能顺利跳过去。有时它能沿着树干爬到树枝上去,捕食落在树上的昆虫等小动物,所以也叫跳鱼。
这种鱼还有更奇妙的一手,它能用尾巴从水中和泥土中吸氧。每次登陆时,它先在鳃里贮满氧气,然后成群地到陆上旅行。当氧气用完后,它就将尾巴插进泥土里吸取氧气。弹涂鱼除了用鳃和尾鳍呼吸外,还可以用皮肤和口腔黏膜呼吸。
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小型鱼攀鲈,它可借用自己坚硬的臀鳍和胸鳍的棘,配合身体的左右摇摆,顺树根爬到树干上。攀鲈为什么能较长时间在水外生活呢?原来,在攀妒第一鳃弓的鳃骨上,有特殊的呼吸器官,可以帮助它在陆上呼吸。它的这种特殊的呼吸器官,是经过长期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为什么有的鱼叫隐鱼
隐鱼是热带海域的一种小型鱼类,生活在海底。隐鱼的身体透明,皮肤上散布着很多小点,没有胸鳍,臀鳍向前一直延长到喉部。这种小鱼有一种奇特的习性,即钻进海参的泄殖腔中隐藏,故名隐鱼。
隐鱼在钻人海参体胶之前,先用头探索海参的肛门,然后将尾卷曲到海参的肛门处,再插入肛门,随之将身体徐徐退到海参泄殖腔内。
隐鱼白天藏在海参的体内,夜晚出来寻找小甲壳类动物为食。隐鱼有时也以海参的内脏为食,导致海参失去了宝贵的内脏器官。
一条海参的体腔,可以容纳若干条隐鱼,曾有人发现一条海参腹内钻进了7条隐鱼。有趣的是,在靠近海岸栖息的海参体内未发现隐鱼,远离海岸的海参,体内均有隐鱼。
圆口鲶是怎样爬上岩壁的
哥伦比亚的圣太列有一条小河,途经一个深六七米的岸穴,穴内生活着一种叫圆口鲶的鱼。河水飞泻入穴形成瀑布,圆口鲶竟能到达岩穴上面的河中。圆口鲶能飞上垂直的岩壁吗?它没有发达的腹鳍,看来不可能。它是跳上来的吗?也不可能的。观察发现,圆口鲶是沿岸壁匍匐爬行到河里的。
原来,圆口鲶有一张吸盘状的口,能牢牢吸在岩壁上,它的腹鳍下面还有一个特殊的运动器官,口交替运动,因而能在急流内慢慢沿着垂直的岩壁向上爬行,一直爬到上面的小河中。
鱼类一些器官进化成为吸盘状,是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的。一些生活在河溪中的小型鱼类,如爬岩鳅的唇膨大,中央分开,当唇向外突出时,口就成为环状的吸盘。这种变异的口,可以从岩石表面刮食水草,当山洪流过时,吸盘可固着在栖息场所而不被冲走。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山间小溪的湍急溪流中,也生活着爬岩鳅等。圆口鲶作为一种观赏鱼,在我国鱼市上也有出售。
四眼鱼真有四只眼睛吗
许多深海鱼长着一对奇怪的眼睛,它们的结构大同小异,形状千变万化。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河流和海域里,就生活着一种奇怪、罕见的四眼鱼。
四眼鱼其实并没有4只眼睛,只有一对形似蛙眼、高高地突出在头顶上的眼睛。每只眼睛构造非常奇特,被色素组织的斑点环带和两个虹膜瓣分成上下两半部分,造成两个“瞳孔”,看起来很像4只眼睛。
四眼鱼的两只眼睛实际上起了4只眼睛的作用。眼睛的上半部分露在空气中,当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折射两次后,能看清空中飞行的昆虫。眼睛的下半部分埋在水中,当光线直线穿过角膜,苒经过晶状体折射,就能监视水中的食物。
在捕食时,四眼鱼既可以潜入到深水下层追逐猎物,又能够跃出水面捕食飞虫。如果遇到陆上或水中敌害向它袭来,它的“4只”眼睛能观察到200米外,并以迅速的动作潜入水底。因此,这种鱼很不容易捕捉到。
为什么四眼鱼的眼睛构造这样特殊呢?这和它的生活方式有关。长期以来,它以猎取水面生物为主。四眼鱼的眼睛各有不同用途,眼睛的下半部分是在水下用的,眼睛的上半部分是为在水面寻找食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