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给未来的自己
8593500000018

第18章 一分钱的自信(职场商业)(2)

舍不得喝矿泉水的巨富

他是香港的巨富,几十年来,他为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益事业捐资十亿多港元,捐建了近300所大中小学校,捐建了1150多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他把自己名下80%以上的资产都捐了出来,成为中国捐资比例最高的富豪。他甚至低价卖掉了自己的别墅,只为早日在贫困地区再建几十所学校。

15岁,他的父亲去世;16岁,他辍学担起振兴家业的重任。18岁,他乘货船由汕头经香港,前往越南西贡建立公司,从事瓷土生意;后来又转至印度尼西亚,投资橡胶工业;1958年,他到香港开始新的创业:生产人造皮革。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打拼,田氏家族成为东南亚最大的人造皮革生产商。

谁都不会想到,他这位富豪每次外出,随身携带的竟是一个“洪福堂”牌夏枯草饮料的塑料瓶,里面装着最普通的白开水。无论是接待重要的客人,还是参加商务活动,他都坦然地喝着这种自备的“简易饮品”。

一次,在北京机场的候机大厅里,一位记者看到他手里拎着半瓶矿泉水,迎上前去问他:“是什么品牌的矿泉水让您那么喜欢,下了飞机还舍不得扔掉?”

他笑着回答:“我可舍不得喝矿泉水,这是我从香港家里带来的白开水。”

细心的记者发现,他那个矿泉水瓶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而那里面装的只是白开水。

他说自己是“孤寒鬼”(吝啬鬼),对自己特别刻薄,舍不得花钱。他出门自己带香皂,不轻易用一张纸,出门搭公车……他坦然地向人们说:“我看到一个瓶子,就好像看到这个瓶子后面有十个、二十个人在为这个瓶子劳动的身影,所以不忍随意地消费。”

年老后,他到各地捐资助学时,每到一地,必带上他从事实业的某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在他吃不完东西的时候,替父亲吃掉剩下的饭菜。

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晚年却住在不大的公寓楼里的他,不无自豪地说:“八十多岁了,连房子也没有,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车,像我这样厚脸皮的人基本找不到了。”

当有人赞叹他是伟大的慈善家时,他谦逊地笑笑:“我只是做了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做慈善当然需要钱,但更需要有一颗慈善的心。”

他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一个舍不得喝矿泉水却为慈善事业捐资数亿港元的巨富,他的名字叫田家炳。浩瀚的星空中,有一颗很多人不知道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田家炳星”。

田家炳以自己传奇而朴实的人生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一种辉煌的人生——不仅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还要给社会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好习惯是日积月累来的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背井离乡去了深圳,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约定,不闯荡出点名堂来就不回家乡。但激烈的竞争让他到达深圳后屡屡碰壁,终于有一天,他在层层筛选后和另外两人进入一家公司试用。试用期中,他尽显自己的聪慧、勤奋、热情、友好,但他的另外两名竞争对手做的和他一样出色。一天夜里,我已经睡着了,突然被他的电话吵醒,能听得出来,他喝醉了,边哭边对告诉着我,下班的时候老板告诉他进行工作交接,三天后他将结束试用期,被淘汰出局。他告诉我,那个职位虽然很一般,但他很喜欢,并且也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他以为他会成为最后的留用者,看来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漂泊了……我语塞,不知道什么样的安慰能够给他带去温暖。

接下来的两天,每天傍晚时我都会给他打一个电话,想给他一份安慰和鼓励,当我询问他一天来都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告诉我,除了对交接工作进行准备,还是象以前一样,认真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工作之余一如既往代替不是很尽职的清洁工打扫办公室,和同事们说笑话……我好奇的询问他,另外两名竞争对手谁可能留用,他告诉我,两外两名竞争对手也在做善后适宜,从他们颓丧的表情和庸懒的态度感觉,似乎也都没有被留用。我不由得脱口对他说道:“都要走了,还这么认真做什么啊!”朋友淡然的说道:“习惯了,没办法。做事情总要善始善终吧!”

第三天傍晚,当我再次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他兴奋的告诉我,他成为最后的留用者了!

原来,他和他的另外两名竞争对手同时接到了“被淘汰”的通知,这是公司对他们进行的最后一次测试。他留用的理由很简单:“一种习惯,无论好的不好的,都是日积月累积累的。一个能够一如既往、善始善终的人一定是一个做事情要求结果的人,对事情和自己都有很强责任心的人。”

你能做哪些工作

孙道荣

大学毕业后,累计求职失败2000次,被戏称为“职场阿甘”的美国青年丹尼尔·谢迪克,从去年8月份开始,实施一项不可思议的计划——“50周内走遍50个州,做50份不同工作”,以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求职无门的年轻人,积累“职场经验”。半年过去了,丹尼尔已经走过全美30个州,获得了30份工作。他的看起来天方夜谭般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过去的30周,他都获得过哪些工作?

一家报社,详细罗列了他在30个州获得的30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犹他州的教堂服务人员。

第二份工作,科罗拉多州的水文地质研究员。

第三份工作,南达科他州的斗牛场广播员。

此后,他陆续获得的工作分别是:医药设备制造工、玉米协会农民、商店店长、伐木工人、考古研究员、气象预报员、园林设计师、马夫,还有边境巡查员、奶酪工人、锅炉工……岗位五花八门,白领的,蓝领的;脑力的,体力的;粗活,细活;城里的,乡下的。总之,只要是工作,只要有岗位,他都尽力争取,用心尝试。有的工作,我们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比如婚礼调度人员。他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是在佛蒙特州的卡博特枫山做制糖工人,那里是美国最大的枫树蜜产地。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洗枫树蜜储存罐,罐子很大,于是,他跳进罐里去清洗。佛蒙特的夜晚一片漆黑,当他进入罐子时,却发现脚根本够不到底,他被卡在罐口了!事后他回忆说,那真是尴尬而奇妙的感受。而制糖厂的工作给他最大的惊喜是,那里的气味特别好闻,糖的气味让他上瘾、着迷。他说这些时,你看不到一点愁苦和哀怨,充满甜蜜的记忆。

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并做好这么多工作,要知道,这些工作多么截然不同:马夫和考古研究员,奶酪工和气象预报员,玉米协会的农民和边境巡查员,这之间的差距,该有多么巨大?而丹尼尔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很专业的经济学,看起来与这些工作基本不怎么相干。

不过,这三十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工种,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岗位,都是工作,是别人正在做的,或者虚位等待着你的工作。丹尼尔的这项计划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地实施,很重要的一条是,他对工作从不挑剔、什么都愿意尝试。

我忽然好奇地想,丹尼尔已经做过的这30项工作,如果换做我,哪些是我可能做的,哪些是我愿意做的,哪些又是我做得了的?哪些是我放得下架子去做的,哪些是我吃得了那份苦的,哪些又是我想都不敢想看都懒得看理都不想理的?

说实话,我愿意而且能够选择的,不多。那么,如果换做正在或者将要寻求工作的你呢?

计划实施过半的丹尼尔,已经得到了回报:10位“前老板”表示愿意录用他为正式员工。丹尼尔对那些正在试图寻找工作的同龄人说,“不要害怕承担责任和尝试新事物,胸怀越开阔,你会获得越多工作机会。”

在抱怨一职难求的时候,也许我们首先应该问一声自己:你能够做哪些工作?

我要去巴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只有2岁,靠种葡萄为生的父母带着他迁徙到了法国。父亲不懂法语,在法国找不到工作,所以,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的危机,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1934年,13岁的他勉强小学毕业,为了生计,就不得不辍学到一个小裁缝店当学徒。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对服装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吃不饱饭,他却经常空着肚子跑到剧院的舞台后面去观察演员们的绚丽衣着,然后仔细地揣摩这些衣着的造型。有时,他喜欢站在百货商店外面,痴迷地看着橱窗里的那些新款服装,回家后便异想天开地在本子上画一些奇怪的样式,他的父母没有想到,孩子的这种自娱自乐,竟会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19岁那年,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驮着一只破木箱,来到了向往以久的巴黎。结果到了那里,他才发现自己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吃不饱睡不安,他只好四处流浪。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乱世之中,他再遭噩运,因为一次偶然事件,他被关进了监狱,饱受炼狱生活的折磨。虽然失去自由,但他对服装设计的喜好依然不改,没有纸和笔,他就用手指在牢房的地上画来画去。两年后,他终于获释,身无分文的他又开始四处游荡。直到走投无路时,他才不得不离开巴黎,来到法国南部城市维希,重操旧业,在一个服装店做学徒。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所以,他非常用功,他一丝不苟地学习,掌握制衣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经过三年清苦的学徒生涯。他逐渐成为店里最好的裁缝。但他一直想念着巴黎,他认为只有那里才是自己的舞台。

1945年,他重返巴黎,在一家叫“帕坎”的时装店做设计,当时,许多社会名流都在这里订做服装,设计师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不堪重负,每天都有设计师被淘汰,所以,老板没有对这个学徒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他从这个最艰难的挑战中看到了人生转机的希望,他决定全力以赴。为了能设计出让顾客满意的服装,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那些日子里,服装设计是他生活的全部,甚至连吃饭、走路也在想着这些。一天,当他在大街上行走时,一位漂亮的姑娘让他眼前一亮,姑娘全身的线条恰到好处。他想象着,如果她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于是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了姑娘后面,发现有人跟踪,姑娘便拐进一个胡同拼命奔跑起来,他却穷追不舍。姑娘终于发怒了,警告他如果再跟着自己就报警。他此时才醒过神来,诚恳地告诉她,自己是一个服装设计师,见她的身材条件优秀,想请她做模特,跟着她,只是怕失去这个机会。

正是这种痴迷,让他的创造能力达到了一次次飞越,成为时装店里最优秀的设计师。但他并未就此满足,他决定凭着学到的知识,来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3年后,他在租来的简陋小屋里,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女装设计,结果一举震惊了整个巴黎。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没有读过几天书的小裁缝,在战胜苦难与孤独之后,终于与成功牵手。直到现在,他仍然主宰着全球时尚领域最前沿的部分,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裁缝。他的名字叫皮尔·卡丹。

很多人在与苦难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而只有那些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成功者。所以,千万不要拒绝苦难,因为苦难的下一站往往是成功。

真成功,先要弯下张狂的腰

台商罗田安3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十几家企业的董事长。

八十年代初,罗田安靠倒卖牛仔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2年,罗田安意气风发,在台湾和大陆,一口气开了十几家公司,涉及到服装,餐饮,学校,建筑,证券,运输,做食品,煤矿等七八个行业,可谓是“遍地开花,全面出击”。上海的克莉丝汀蛋糕店,是他当时诸多投资中,最小的一笔。

那个时候,被学界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正处于腾飞时期。有幸踏着这个腾飞的浪潮和节拍,罗田安的财富和“事业”也演绎着加速度的膨胀和“腾飞”。他的资产迅速飙升到几个亿。“我三十几岁就开凯迪拉克,有很多的助理、秘书。数不清的朋友围着我转,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应酬,吃饭喝酒,一掷千金……”罗田安一如皇帝出行般风光奢华,呼风唤雨,不可一世。只要听说某个东西赚钱,就潇洒地一昂头、一挥手:投!

“风光”使得罗田安有些飘飘然,自我感觉颇为良好,骄傲张狂、自信大胆。可是,由于投资过于分散,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罗田安的资金链断裂,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一夜之间,罗田安被“打回原形”。全家每月开支不足几百元,沦落到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惨状。那些昔日的“朋友”们,像躲瘟疫那样躲着罗田安。

从事业的高峰一下跌入人生的谷底,怎是一个“痛”字了得?罗田安心情灰暗至极。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反省。1999年,贫困潦倒的他,向母亲借了路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准备重新打理所有投资中,硕果仅存的“克莉丝汀”。

然而,他刚进入生产车间,和他合伙的股东嚷嚷着要退出,愤怒的工人更是将这个小个子老板团团围住。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个张狂自大的“败家子”,肯定是来清算资产、关闭工厂的,自己的工作就要丢了。于是怀着强烈的抵触和敌意,聚到他的办公室闹事,意图将他赶走。罗田安一改往日的趾高气扬,诚恳地说服工人,自己将会一心一意,从头再来,用心经营这家企业……将信将疑的工人,这才同意他当日可以离开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