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给未来的自己
8593500000019

第19章 一分钱的自信(职场商业)(3)

翌日早上6点,罗田安来到公司,主动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带领生产部的同事清洗厕所,清洗工具,清洗环境……和店员一起吆喝广告、招揽生意,亲自去商场、超市,推销产品……大家都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罗田安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弯下腰,和同事们平起平做,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一年后,克莉丝汀从亏本到盈利,知名度一天比一天提升。员工们和罗田安之间有了一种信任,结成一股同心的士气和凝聚力,大家手拉手,心连心,没有怀疑,没有距离,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克莉丝汀做好。不久,罗田安把赚来的钱,从已有去意的几个股东那里买下所有股份,并进行了持续的增资。并将自己的家,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将事业的重心和全部精力,转移到这个自己投资最小的项目上。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田安遇到了时任宜川购物中心总经理的朱秀萍。多年的商场经验,让罗田安觉得这个人是他事业中的“孔明”。于是,罗田安放下董事长的身段和男人的尊严,三顾茅庐,挖来朱秀萍担任克莉丝汀总经理。两人8年的亲密合作,终于使克莉丝汀转危为安,步入新的发展轨迹。

在朱秀萍的策划下,与开店同时进行的是工厂的收购和扩建。为了满足连锁店的需求,克莉丝汀先后扩建和收购了6个生产基地,获得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一跃成为《福布斯》提名表扬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媒体采访时,罗田安屡屡表示,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有了资金和一些社会资源的时候,张狂骄傲,不可一世,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人生曾有过遗憾,但他抓住了又一个机会,凭借着小小的蛋糕,缔造出了一个西点王国,再次演绎了人生舞台的高潮。

1999年克莉丝汀还只有19家门面,而且大多经营状况不佳。现在克莉丝汀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560多家门店,其中上海就有400多家。最高峰时,曾有过一天开5家门店的纪录。这家企业稳稳地坐上了长三角最大西点连锁企业的座椅,世界上最大的4家风险投资商开始关注它,不少500强企业希望和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也许,正因为有过去的张狂骄横,才有今天的内心再造。才懂得把自己的腰,弯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勇者向前冲

1955年,年仅18岁的李信麟带着600元钱和20公斤衣物,孤身来到美国。七年后,拿到工程机械硕士的李信麟,正式开始了在硅谷的闯荡生涯。

起初,他委身在美国一家公司做工程师。工作中,他一边向前辈们虚心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一边勤勉、踏实地把自己的每项工作做到最好。不久,李信麟以其谦虚、踏实,诚恳的为人和处世作风,赢得上司与同事的赞扬和认可。大家非常尊重、信赖这个华裔小伙子。

凭借专业的知识背景,踏实的工作态度和足够的人际影响力。到1969年,李信麟已经换了三家公司,从经理升到董事,他都做的得心应手。这时,有朋友邀他合伙开公司。那个时候,在硅谷开公司的人还很少。Inetrnet才刚刚出道,松下、惠普的规模也很小。而中国人在硅谷开公司,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有人把硅谷形容成一个巨大的富翁制造工厂。有资料说,硅谷平均每一天就有60多人被送进百万富翁的行列。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和雅虎公司的杨致远,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迈进了亿万富翁的行列。然而硅谷的巨大成功历来就是与风险投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的创业不面临风险。

李信麟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觉得:自己如果继续在这个大公司做事的话,也许20年后,可以得到现在上司的位置。可那时自己老了,就这样安逸、庸碌地过完一生,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出去闯一闯,至少可以有机会获得成功。

或许,风险可以规避,但有一个槛是非迈不可的,那就是资金。李信麟一家家联络所有的投资风险公司的信贷人,向他们“拉赞助”。但六十年代,即使有钱人也不是很有钱。虽然他的公司吸收了一批“IVP”,但所有会员的资金累计起来也只有区区两百多万。

1969年,李信麟正式成立了自己的“魔鬼系统”公司,出任打印机工程部经理。随后,他成功开发出全美第一台菊式印表机,并大量投入生产。1972年,施勒公司,急于寻找一种能够和IBM球形打印机相抗衡的打印机,李信麟的发明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经过几轮谈判,施勒公司以为2700万买走下了李信麟的专利和小公司。李信麟因此一夜间,从一个负债的小公司经理,一跃成为2700万身价的富翁。他创造了早期的硅谷神话。

1973年,李信麟重装上阵,又与朋友合伙成立了专门生产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奎茂公司。其研制、发明的雏菊印表机,再次令竞争对手IBM为之丧胆。五年内,奎茂成为全球最大的印表机厂商。1978年奎茂被ITT集团以1亿4600万美金收购,李信麟本人身价亦超过了3000万,并被提升为ITT奎茂公司的总裁。

然而在1985年,李信麟却辞去ITT总裁的职务,选择了当时身陷财务危机,欠债一千多万元的小公司DTC。他用一年的时间让DTC从亏损四百万,转为盈利四百万。1988年他重新买回奎茂。次年,奎茂成为硅谷的一条路名,与之交叉的道路名为财富。似乎财富一直对李信麟青睐有加。

18岁到美国,25岁闯荡硅谷,到现在身兼五家公司的懂事长,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号,是李信麟成功的标志。李信麟被誉为华裔高科技创业的先驱,美国硅谷的常青树。有人说,李信麟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商业方面的过人之处。但李信麟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机会就是运气,而运气只能等待。但对于我而言,机会不是运气、不是等待,而是不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不断地冒险,不断地让自己做一个事情,再做一个事情,再做一个事情,而且做一个必须成一个。

徐志摩说:一头勇敢的鹰,你尽可以用大块的肉食,去塞满它的肠胃,要它叫一声“够了”。但它又如何能得到满足?鹰的每一根骨骼,每一条筋肉,每一根纤维,每一枝羽毛,每一节体肢,都涌动着不断向上冲的精力和欲望。只有无际的蓝天与稀淡的冷气,才可以供给它无限量的精力与自由发展的机会、能耐。勇者的快乐,是在不断追赶磅礴的风云。

可不是嘛,李信麟正是翱翔在商海苍穹中的一头鹰。他的人生永远没有止境,永远不会停歇,他的“过人之处”是:不断向前冲、不断搏击、不断地高扬与远眺。

一分钱的自信

表弟在家乡小镇做着小百货批发零售生意,有几次我见他因做成了几分钱微利生意,而一脸满足,待顾客走后,我劝表弟,凭他的聪明和智慧,做点大生意,早就发了。可表弟并没有被我的劝言所动,依然在家乡做着老本行,忙忙碌碌,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去年年底,表弟让我陪他一同去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趟货,说是让我开开眼界,细察做微利生意老板的精明。

来到义乌小商品市场,若不是有表弟带路,我一圈一圈地兜,准会迷路。且市场还在拓展,一期、二期、三期,一期比一期规模大,据说商铺还不够,每次入驻靠抽签。

表弟把我带到他常进货的一家牙签批发店,批发老板姓李,精瘦灵活,和几个打杂的忙碌不停地照应顾客。私下里,表弟告诉我,这个姓李的批发商,每天批发牙签10吨,按100根赚1分钱计算,他每天销售约1亿根牙签,就稳稳当当进帐1万元,一年下来,仅1分钱的微利,就可挣到300多万元的利润。

进完牙签,表弟又把我带到一个袜子批发部,眼前的生意繁忙和牙签店不相上下,表弟一边察看袜子的颜色和款式,一边低声地在和我算一笔帐,像这样普通的摊位,每个月也能销出70万双到80万双袜子,虽说每双袜子的利润只有1分钱,但一年下来,这不足7平方米的摊位,就有10万元的利润。

进完货,表弟把我带进路边的一家饭店,可我仍在回味那些为一分钱利润不停忙碌而充满自信的脸。吃饭的当儿,表弟仍在向我讲解一则则关于一分钱成功的事例。最让表弟佩服的事,一个姓王的农民来义乌打工不顺,他发誓,在义乌不发迹决不回家。于是他几经考察,租了几间民房,请人改装成简易的车间,拉来一帮同来义乌打工的人,生产起无顶太阳帽,且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意料不到的是,他生产的无顶太阳帽在国内市场狭小,却被贸易商中转,全部挂进沃尔玛的卖场。有了这样的天运,王老板抑制住内心的兴奋,小小的作坊在他的鼓动下,开足马力,一天可生产20万顶太阳帽,虽说,他也清楚,自己生产的太阳帽一旦挂进沃尔玛,在欧美的超市里,身价将会几倍、甚至10倍以上飚升,但他不被利润冲昏头,仍然定位只赚一分钱,因为他自信,只要坚守1分钱的微利,沃尔玛市场就有他太阳帽的一席之地。

返回的路上,表弟问我,这次来趟义乌有无收获,我半天不知答他什么好,因为我从表弟自信的脸上,发现他已学会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的生意精髓,且自己运用自如,难怪他一周跑一趟义乌,生意忙得有滋有味。

一分钱,看似微不足道,掉在马路上,也不再有人弯腰捡起;更难听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童谣;甚至,连超市、商场也取消了分值入帐计算。然而,一些生意的精明人却把这一分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们从这一分钱中看到了希望,触摸到了成功,感觉到了自信,诚如我表弟。

以后,我再次光临表弟的小店铺,常把他的一分钱的人生联系到生活中来——对于人生,对于财富,对于善良和爱,一滴水里的海可以映照一片光辉,一分钱的自信足以打开财富之门,一份细微的善念足以温暖一生,点滴之爱同样可以感动众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对“一分钱的自信”充满敏感的心,是否有一种“善小也为之”的执着!

成功需要一颗快乐的心来支撑

有一位老人,在他72岁时遭受严重的挫折,由他奋斗了几十年享誉全国的最大零售集团,几乎在一夜之间,跌入了低谷。人们看着这位闻名遐尔的世界级企业家迎来如此灾难性的失败,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他将心随天命,穷困潦倒过余生;有的认为,他将神经受到刺激,过起老年痴呆不谈理想的晚年生活;有的认为他肯定不堪一击,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事业成功的大厦轰然倒地,并没有使这位老人从此倒下去,而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他依然精神十足,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上。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和几个年轻人携手合作,开办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向自己陌生的IT产业发起了挑战。面对新的行业,老人并没有显得处处缩头束脚,反而他脸上始终缀满了微笑,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又加之他合理地运用了过去经营零售业时结累起来的经验,没有多久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两年后,老人重新堆砌的事业大厦又屹立在人们面前。

面对老人几乎在一年时间里,承受着事业大起大落的情绪调节平衡,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当记者采访老人,问他为何能够在一年时间里反败为胜,东山再起时,老人快乐地大笑起来,久久不语。记者等了好久,老人也未给出答案而是又忙自己的事了。记者疑惑地又重复地提问起采访问话,老人朴实地第二次快乐地大笑起来,只说了短短一句:“其实,我已给出答案!”此时,记者才恍然大悟——快乐心情是老人反败为胜,东山再起的法宝。

这位老人是日本“八百伴”全国最大的零售集团总裁——和田一夫。

记者富有幽默性的采访稿一刊登出来,人们才回想起和田一夫成功的细节来。早在和田一夫涉足商场之初,就开始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督促自己每天坚持写一篇“光明日记”,里面记录的全是快乐的事情。后来他担任“八百伴”集团总裁,仍不忘把他的“快乐措施”传授给部下,他把每个月末召开的工作例会取名为“快乐例会”。在具体检查和布置工作之前,要求各部门经理用3分钟的时间向大家汇报一下本月以来最快乐的事情。每一次,和田一夫总是带头发言,他一发言,引得全场上下哈哈大笑,尤觉得总裁和蔼可亲,调动了与会者的心情,从而也调动了大伙在工作中的激情。

在商场的长期拼搏奋斗中,和田一夫悟出了这样一个简明的道理:生活就是一束阳光,你站在阳光中,迎着阳光向前看,满眼光明,身心温暖,倍增力量;转过身,俯视阴影,满目黯然,暗自神伤。面对阳光和阴暗的两种心态,完全由个人的心情来掌握。选择前者,你将积极快乐地向前走;选择后者,则沉沦悲观沮丧,举步不前。

生活中,其实我们也有同样的领悟,境由心造,对同一种遭遇,各人的心境都有两面性。然而不同的是,像和田一夫一样懂得选择正面以积极快乐的心情面对失败和成功;而我们成为平庸,不自觉地选择了后者,很多时候,我们也具备走向成功的一切要素,可当失败来临时,我们就显得无计可从,从此沉沦于失败的阴影中,不敢奢望成功的再次来临。其实,这一点,就是我们与大企业家之间的差距,也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成功需要一颗快乐的心来支撑!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将终生与成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