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8591800000012

第12章 “夫文本同而末异”:谈谈文体(1)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喜不自禁地告诉我,他解决了他们单位十年未解决的一桩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单位职工宿舍区里有一个小小的坎。大家都认为应该修一个栏杆,以防人们晚上走路时不小心跌下去。但是十年了,尽管有人呼吁,但始终未修。他来了以后,写了一份报告给后勤处,报告交上去的第二天,处长就打电话来说,一定要修。果然不到十天,栏杆就修好了。小区里的人都以为他了得,手眼通天。“哪里了得,”他笑了,然后低声说,“我只是写了一份报告而已。说实话,这份报告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如果哪个领导看了不修,那只能说明他有问题了。”我恰好认识他所说的那位领导。这个领导告诉我说:“以前我们确实也收到一些报告,但它们要么是骂我们,要么是枯燥无味。我们生气也容易忘记。但这份报告写得好,有礼有节,情真意切,让你看了总是忘不了,恨不得马上修。因为栏杆需要定制的缘故,所以差不多十天才修好。”最后这位领导还感慨地说:“我当了十五年的处长,看了数不清的公文,但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只有这一份……”

这个朋友写的报告,在今天称为“请示报告”,属于公文之一种,而公文又属于应用文之一种。说到应用文,这就牵涉到文体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体。

打从小学高年级起,老师就告诉我们文学有各种体裁,课本也收录了各种体裁的文章。按照现代的文学理论,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不过在中国的古代,那可不同。首先,文体的区分和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魏晋的时候,人们就已经高度关注它了。其次,我们需要大致弄清楚,为什么有不同文体存在。下面就来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植的故事,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曹操的另外一个儿子。正是这个儿子,对文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影响至今。他就是曹丕。随着他的区分和研究,文体问题的研究持续至今。在《典论·论文》中,曹丕说: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首先说,文章的“本”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末”。也就是说,文章的来源目的都相同,只是文章的体裁有差异。然后他分别对各种体裁进行了区分和说明。按照他的说法,文章可以分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之中又包含了八种文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就是“四科八体”。对“四科”的要求分别是:雅(奏议)、理(书论)、实(铭诔)、丽(诗赋)。假如你要写奏议,那么你就应该做到“雅”,“雅”是奏议这类文体的准则。以此类推,“书论”要讲求“理”,“铭诔”要“实”,“诗赋”则要“丽”。在曹丕的基础上,后世的文论家对文体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是陆机和刘勰。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娴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文赋》

在曹丕的基础上,陆机对文体的区分进一步细致了。曹丕认为文体有八种,陆机则扩大到十种(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也提出了各种文体应该遵循的原则。

刘勰则更加细致了,将文体种类扩大到二十种: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相对于曹丕仅用一个字、陆机用一句话来讲述各种文体,刘勰则用一篇文章来予以说明。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文体的研究是越来越细致和深入了。因为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再详细讨论刘勰对各种文体的观点了,大家如有兴趣,可以看他的《文心雕龙》。

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篇“公文”——诸葛亮的《出师表》。

在今天,《出师表》已经被视为文学名篇名作,不过我们大多忘记了,它原本只是一篇公文。在历史上,有许多写得非常漂亮的“公文”,因其出色的文采,它们也成了文学上的名篇名作。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中华书局胡刻《文选》

《出师表》名为“表”,是因为它属于当时的“表”这种文体。上面我们说了,各种文体有它自身的要求,那么“表”的要求是什么呢?《文心雕龙·章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