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星期一信任
任之虽重,信之未笃。信之不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委任他们的职务虽然重,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信任他们不深,就使人有时产生疑虑。人生疑虑,就会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内心有得过且过的想法,就不会树立臣子的节操义行。节操义行不树立,那么名教也不会兴起。名教不能兴起,而能够与他们一起巩固太平基业,保持七百年的王位,是没有这种事情的。如果管理者让下属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那么,必须给予他百分之百的权力和信任。也就是说,给予下属的权责必须对称。很多管理者不信任下属,不敢授权过多,却将重任委托给他们。
下属肩负着重任,但是,当他调用组织资源的时候,却由于权力太小,根本不起效用。要么是组织成员不配合,要么是资金不充足,要么是硬件设施不到位……工作难以推进,根本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唐太宗对魏徵的信任堪称历史上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的典范。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徵曾经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效力,并劝太子杀唐太宗。唐太宗听后把魏徵找来责问,魏徵平静地说,如果太子李建成早听他的话,事情也不至于今天这样。太宗听后认为他非常正直坦诚,就当着群臣之面说: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以后就不要再提了。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而且加以重用。此后,魏徵直言劝谏唐太宗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管理者在确定责任的时候,必须配以相应的权限,并且要充分信任下属,不要过多干涉和过问,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考核关键点(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星期二去除爱憎之心
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国家器重爱惜有功的臣子,不追究旧时的罪过,比之于前朝的圣君,没有一点差别。然而只宽恕大事,对小罪就严厉,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谴责发怒,不去掉偏爱与憎恨的心,是不可能用来治国的。国君是人不是神,有血有肉有感情,做事待人难免沾染上个人感情。心情愉悦的时候,即使见到不顺眼的人,也对他和颜悦色;心情糟糕的时候,看到什么都觉得碍眼。这是管理工作的极大忌讳。管理者必须努力去除个人感情,对待他人要做到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因为主观印象而错误地看待下属的情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管理者如果仅仅凭借主观的感情判断来对待下属,就会导致最终留在自己身边的人都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志向、兴趣、做事风格、性格类型等。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却需要各种类型和风格的人,这样才能实现多元组合、优势互补,发挥出整体效益。管理者以主观感情待人,会无意中扼杀组织的多元性。管理者应当关注下属对组织的价值贡献,而不要任凭个人感情左右你对下属的看法和对待他们的方式。
星期三勿上启其源
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此则君开一源,下生百端之变,无不乱者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国君严厉地推行法令,臣子中还有人触犯它,何况上边开了违法的头,下边一定更加放肆。河床壅塞而河堤崩溃,它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将要使天下百姓到哪里安身?!这就是指国君开了一个头,下边就生出百种不测的变化,国家没有不乱的。所谓上行下效,指身在高位的人喜欢什么,追随他的人就会模仿和推崇什么。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觑。榜样有正负之分,负面的榜样对组织的危害非常大。很多管理者针对下属制定严格要求,只要发现僭越规定的行为就给予惩罚,但是自己却不能完全地遵照要求。事实上,他们只是将制度当做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不能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种做法会严重损伤下属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下属不可能心悦诚服地遵守规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情况的出现在所难免。管理者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不希望员工做的,自己必须坚决杜绝。
星期四爱而知其恶
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如果因为憎恶一个人,就抹杀了他的所有优点,那么做善事的人一定会感到恐惧不安;如果因为喜爱一个人就包庇他的所有错误,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礼记》云:“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意思是,自己喜爱的人,要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自己憎恨的人,要知道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此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喜欢和憎恶属于一个人情感上的问题,当这种情感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一个人的理性和克制往往会被冲毁。
魏徵上书唐太宗引用《礼记》中的话,目的在于规劝唐太宗在任用之道上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从情感上喜欢或者憎恨一个人并没有过错,但是,当喜欢或憎恨一个人的时候,必须保证客观而公正地看待这个人,对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不能因为喜欢而否认他的缺点,也不能因为憎恨而否认他的优点。其二,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只凭情感的喜好,那么,在我们的眼中,每个人都将被简单化为好人或坏人。所谓的好人将是完美无缺之人,坏人则是从里坏到外的恶棍。这无疑是对人性复杂的扭曲和误解。其三,如果爱而不知其恶,恶而不知其善,那么,后果不仅在于对人看法的扭曲,还将导致恶人越来越多,善人越来越少。不可否认,任何领导都有可能遇到让人不喜欢的刺头员工。优秀的领导可以在情感上疏远他们,绝不应在工作上打击排斥他们,应当让这些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星期五委大臣以大体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委派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去办那些具体的小事情。这是治国的常理,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方法。……如此职责与职位不相符,而惩罚也非其罪。想让他们没有私心,竭诚尽力,岂不是很难吗?自古以来,帝王用人之道备受瞩目,在魏徵给唐太宗的建议中,有几点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的: 一是“委大臣以大体”。魏徵给唐太宗的建议中,就提出了人才能力上的区分差异问题。正如韩信善于将兵,刘邦善于将将一样,帝王只有区分臣下的能力,让那些擅长做大事的人承担重大任务,才可以做到人尽其才,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二是“责小臣以小事”。
细枝末节的小事情,对于那些做大事的人而言,不仅算不上小事,反而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唐太宗在用人上固然有一套相当科学而合理的策略,但是,魏徵把人才选用的标准细化到如此程度,对于当下企业用人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三是“职非其位,罚非其辜”。对一个人没有完成任务加以惩罚,从表面上看,这种惩罚没有过错。但是,由于被惩罚者职位是由皇帝早先任命的,因此,不仅应该追究皇帝用人不察的责任,还应该为被惩罚者鸣冤叫屈,因为他们被任用到不当的地方,本身就是无辜的。在任用人的时候应该先区分清楚任用对象在能力专长方面的差异,要因才使用,既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在责罚员工没有完成任务之前,要先反省一下,自己对于员工任职问题是否存在错误,如果是因为自己用人不当,再去责罚他们,就是错上加错了。
第二周
星期一积德、累仁、丰功、厚利
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我约束自己,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仰慕前代雄才大略的君主,盼望赶上他们。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立伟业、为民谋利这四件事,我常认为是首要的事,我都希望用来勉励自己。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询问魏徵:“人苦于不能察觉自己的过失,不知我的所作所为,优劣如何?”魏徵认为,唐太宗在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个方面都能兼顾到,所以才能将天下治理得很好。管理组织与治理国家异曲同工。
具体到组织管理层面而言,“积德”指制定更合理的管理制度,构建更符合人性与发展需要的组织文化等;“累仁”指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与能力,同时提升自我涵养,礼遇组织成员;“丰功”指为组织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厚利”指帮助组织成员增加收益,增加组织的赢利能力。这四个方面涉及组织运营的各个层面,管理者要实现组织的有序、高效运营,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和谐、均衡发展,不可过分倚重一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段话中唐太宗还给现代管理者一个启示:“克己为政,仰企前烈。”人都有七情六欲,都贪图安逸享乐,要是不加以克制,任其肆意发展,就会导致腐败。另一方面,标杆和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觑,管理者要学会给自己树立正面的榜样,用来激励和督促自己。充分理解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个方面,并促使它们均衡发展。
星期二提供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