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是在提醒齐桓公、管仲和甯戚,希望他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辛,避免产生骄傲、纵逸、自满等不良的思想。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从不认为有所谓的“守业”,因为在他看来,经营事业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追求,根本就没有可以停下奋斗的脚步来守成的时候。世上万物,只有不断成长发展,才可能不被淘汰。管理理论中有一个概念——“成熟的陷阱”,是指组织历经艰难,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儿童长大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生存能力的青壮年,但是,当组织不用再为生存担忧的时候,却很容易陷入成长的瓶颈。为什么?因为组织成熟之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成员,都容易满足现有成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变得越来越平庸。始终以创业时的激情不断冲刺新的目标。
星期五整体意识
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极,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委弃股肱,独任胸臆,具体成理,非所闻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我听说国君是人的首脑,臣子便是人的四肢,首脑与四肢协调同心,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倘若有的器官不具备,就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首脑虽处于至尊重要的地位,必须借助四肢才能成为整体,国君虽然明察通晓,一定要借助臣子的辅佐才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丢弃四肢,单单使用心胸,使整个国家达到治理,不是我听说过的。这段话是魏徵给唐太宗的上疏。《礼记》云:“人以君为心,君以人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意思是,百姓把国君作为自己的心胸,国君把百姓视为自己的躯体,内心端庄躯体就舒坦,内心严肃面容就恭敬。
君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君王失去臣子,就像失去手足一样无法动弹,更不可能有所作为;臣子失去君主,就像失去主脑和心胸一样变得散乱无序,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行动不可能整齐协调,也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如何实现管理者与下属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呢?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的关于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非常著名,这十大法则是: 忠实于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第一,与下属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管理者应当突破传统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合作关系,通过股份共享、红利均沾等机制,让下属享受到切实的利益。第二,随时随地保持与下属的沟通,重大决策不要妄自决断,虚心地与下属沟通交流。第三,真心感激下属对组织的贡献,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让下属知道你的感激之情。
第四周
星期一以水投石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君臣之间实现默契,自古以来就是难事。这就好似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从流水,千年才能偶尔遇见一次;而如果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以石投水”是魏徵上书唐太宗所讲述的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是“君臣相遇,自古为难”。魏徵此言揭开了帝王与君臣之间等级森严的封建壁垒关系。虽然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同属于一个阵营,但是,由于君臣之间有着一条在封建社会根本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真正能够实现默契关系的,确实太少,这实际上从反面说出了能够实现君臣默契是如何重要。二是“以石投水”。魏徵用了这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君臣之间关系的融洽,仅仅靠大臣围在皇帝屁股后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皇帝更需要放下架子,摆正心态,主动接受臣子们的进谏,做到从谏如流,这样就可以避免臣子一厢情愿最后却毫无结果的被动局面。三是“以水投石”。魏徵此话暗示唐太宗能够顺应民众乃社稷之本,同时也包括臣子们应该树立为国分忧的意识,敢于向帝王进谏,这样君臣之间就可以形成水流顺着石头的默契局面。四是“以石投水”与“以水投石”的巨大反差,还包含着如何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先进理念,暗示帝王们采取不同的审视眼光,对于人才的判断就有着天壤之别。现代企业无不强调整个团队和谐友好,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往往乌烟瘴气,虽然领导也努力改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佳。如果能够充分借鉴上述“以石投水”与“以水投石”的理念,应该可以获得更大的启发。除了工作上必须接触外,管理者在闲暇之时,在不影响对方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找员工聊天谈心,以此了解员工的背景如何。同时,指导年轻的员工,发展其健全的职业观以及人生观,形成领导和员工之间融洽默契的和谐关系。
星期二礼遇下属
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那些能倡导最公正的道义,表明天下人才均可任用,内部竭尽心胸脊骨的力量,外部竭尽四肢的能力,协调得像汤里的盐与梅,团结得像金石一样坚固的朝代,不是靠赐给臣子的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罢了。周朝时期,微子是商纣的庶兄,却效忠于周武王,还接受了他的封土;箕子原本是商纣的臣子,却向周武王陈述《洪范》,教给他治国的秘诀。孔子不仅没有责备他们不尽忠守节,反而称他们是仁人。
这是为什么?因为商纣残酷无道,而周武王却能礼遇他们。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为下属提供足够诱惑的薪水和职位,就可以吸引和挽留人才。他们认为,组织为员工提供薪水,员工就理应无条件地听从组织的调遣和命令。他们以“衣食父母”的身份自居,对待下属蛮横无理、颐指气使、耳提面命——这种野蛮的管理方式,不可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服,也不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其他组织为他们提供相同的待遇,他们就会毫不眷恋地选择离开。礼遇下属不仅仅要尊重下属,还要设身处地为下属利益着想。利益分配要合理,让下属切实获得利益,这样他们才愿意追随你;除此之外,更要帮助下属实现自我价值。
星期三退人以礼
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古代有德行的君主,任用人能按照礼节,斥退人也能按照礼节,所以有被斥退的臣子回来为旧时的国君服丧。现在的君主,任用人时像把他抱在膝上,斥退人时又像把人坠入深渊。那些被斥退的人不做攻打本国的谋主已经很好了,哪里还有返回本国为旧君服丧的?魏徵的这段话,值得每一位管理者警醒和深思。请设想一下,组织中每年会有多少员工流失?如果这些员工离开的时候,都是满腹的不满和怨恨,那么,如何指望他们不传播组织的负面信息呢?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辞退组织中的成员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需要管理者运用高超的艺术。但是,不管因为什么,运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做到真诚。组织辞退一部分成员,是因为这些成员不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并不意味着这些成员本身不优秀。管理者必须用真诚的态度让被辞退者明白这一点。管理者在辞退成员的时候,千万不可表现出“将坠诸渊”的态度,而要真诚地解释原因,以求理解。
星期四功在平时
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不见纳,出亡而送,是诈忠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臣子进言而被采用,终生没有灾难,臣子怎么去死呢?臣子规谏而被国君采纳,终生不会逃亡,臣子又怎么会给他送行呢?如果臣子进言不被采用,国君有难而去为他死,这是枉死;臣子规谏不被国君采纳,国君出逃又去相送,这是假忠。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晏子:“忠臣是怎样侍奉国君的?”晏子回答说:“国君有灾难不为他去死,国君出国逃亡不为他送行。
”齐景公听到这样的回答感到非常惊讶,说:“国君分割土地封赐给臣子,分出官爵授予臣子,臣子怎么能这么对待他呢?这怎么会是忠臣的所为?”于是,晏子就说了上面的话。魏徵引用这个故事来劝谏唐太宗。晏子的话说得非常精辟,臣子在国君遭遇危难的时候,表现出慷慨无畏、誓死效忠的样子。其实,这些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既然是真心效忠,为什么不在平时兢兢业业,做好辅佐工作呢?管理工作的成功不在于轰轰烈烈地解决危机,而是要在日常琐事中精益求精。因为日常小事做好了,根本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处理日常小事比处理危机更安全、稳妥,一样可以发挥才智。兢兢业业做好日常琐事。
星期五视下属如手足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有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尚缘恩施厚薄,然则为人上者,安可以无礼于上哉!——《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孟子说:“国君把臣子看作自己的手足,臣子就把国君看作自己的心腹;国君把臣子看作犬马,臣子就把国君看作普通人;国君把臣子看作粪土,臣子就把国君看作仇敌。
”虽然臣子侍奉国君没有二心,至于离开还是留下的原则,应当依据受恩德多少而定,那么,作为百姓之主的国君,怎么可以对自己的臣民无礼呢!有一个故事: 两个旅行者来到一个村子,路过村口的时候,他们分别向守在村口的长老询问:“这个村子的人是友好还是不友好?”长老反问他们:“你认为他们是友好还是不友好?”第一个人说:“应该是友好的。”于是长老就回答他:“这个村子的人是友好的。”第二个人说:“我认为他们不友好。”于是长老就回答他:“这个村子的人不友好。”结果,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第一个人非常愉快地向长老道别,并夸赞这个村子的人说:“他们真是友好啊!”第二个人满腹抱怨,阴沉着脸对长老说:“再也不来这个村子了,他们果然一点也不友好。”为什么同样的村民,第一个人认为他们友好,而第二个人认为他们不友好呢?原因不在于村民,而在于他们自己。记住: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管理者期望下属如何对待自己,那么,首先自己就要用这样的标准来对待下属。从来没见过管理者将下属当做“犬马”、“粪土”对待,却得到下属尊重和拥护的!像对待自己的手足一样,真诚地对待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