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世民管理日志
8551700000010

第10章 三月 同心同德 (2)

要笃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旁责举人,虽云疾恶不疑,是亦好善不笃。——《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明知是为官清廉的人,却没有任何慰问的话;怀疑为官贪污的人,连带处罚推荐者,虽然说憎恨坏人无可置疑,其实这也是喜欢好人不深厚。贞观八年(634),唐太宗得知原桂州都督李弘节死后,他的家里出卖珠宝。太宗大感惊讶,因为李弘节生前素有清廉慎守的好名声,于是他向朝廷文武百官宣布说:“这个人平时的所作所为,连当朝宰相都说他清廉,没想到死后竟然家里出卖珠宝,推荐他的人难道没有罪过吗?我一定要严加处理,不能姑息放过!”魏徵不赞同太宗的话,便找准机会向他进谏。

魏徵认为,李弘节生前为国立功,受到过太宗的赏赐,但是他去世之后,却没有人同情和帮助他的家人,家里人迫于生计变卖珠宝,并不算罪过。魏徵还提到屈突通、张道源两个人,他们生前为国家尽忠,自始至终都是清廉守节,然而,他们的后人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待遇,竟然连基本的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憎恨坏人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不珍惜、不善待好人,也是非常大的罪过。因为惩恶扬善是一项并举的活动,只惩罚坏人却不表扬好人,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管理者通过奖励做得好的人,可以树立正面的榜样,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要让他们直截了当地看到“善有善报”。奖励做得好的人,让他们得到善待,管理者应将这一原则作为组织激励的常态。

星期四数战数胜而先亡

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过去魏文侯问李克,诸侯中谁先灭亡?李克回答:“吴国先亡。”魏文侯说:“什么原因?”李克说:“吴国几战几胜。几次胜利之后,君主必然骄傲,几次战争之后,百姓必然疲乏困苦,不灭亡还等待什么?”这段话是魏徵的谏言,他借用战国时期魏文侯与李克之间的对话,来劝谏李世民不可骄傲自大,更不可劳民。管理者面对成绩,很容易丧失应有的冷静和理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探索出成功的模式,只要复制模式,扩大规模,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于是,借助资本的杠杆,获得迅速膨胀。殊不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组织文化等的滞后,成为严重制约和阻碍组织成长的因素。现代商业社会中,因为错误地评估自身能力而盲目求大求强,最终导致自身消亡的企业不胜枚举。管理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做基础,只有将基础夯实,组织才会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才会厚积薄发,获得展翅腾飞的力量。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骄人的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智。星期五戒奢从俭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帝范.诫盈第七》【译文】做国君的,应该以俭约质朴之道涵养自己的品性,应该用淡泊静远之方修炼自己的德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俭约可以使人民不至于困顿疲惫,静远可以使百姓不至于进退失据。唐太宗看到秦始皇、汉武帝无事生非,穷兵黩武,劳师袭远,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原因正是他们的野心恶性膨胀,从而破坏了俭约和静远的原则。因此,唐太宗特别强调俭约和静远。所谓俭约、静远,不是要求管理者居陋室、穿布衣、食无肉、出无车。管理者提倡俭约、静远,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杜绝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和享受,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组织运营成本,而且对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如果过度追求高屋广厦、珠玉珍玩、奇木异石、衮衮华服……就会渐渐丢弃美好的道德修养,做出玩物丧志的丑事,陷入乱性败德的池沼不能自拔。一旦到达这种地步,就会无心于经营事业,最终的衰败也就在所难免。制定措施在组织内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杜绝损害身心健康的享受。

第三周

星期一同治

乱,共安危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君臣之间本应共同治理混乱,一起享安福,一起担当危险。如果国君能够接纳臣下的忠告直谏,臣下也敢于直言不讳,这样君臣之间和睦默契,自古来都是受到推崇的。如果国君自以为贤能,臣下也不去进谏规劝,想让国家不危亡就不可能了。君王失去了国家,那么臣下也无法单独保全个人的家庭。这是在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所说的治乱安危、君臣与共的治国之道。其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同治乱”。君臣之间虽然政治地位悬殊,但是在唐太宗看来,都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个难题: 治乱。君王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臣子是辅助君王的肱骨耳目,二者谁都离不开谁。在古代等级森严的背景下,唐太宗此话可谓用心良苦。

因为想保住李氏江山,仅仅靠他孤家寡人是绝对不行的,还需要笼络一大批贤能之士,为其出谋划策。二是“共安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范蠡帮助勾践灭掉吴国,韩信帮助刘邦完成灭楚兴汉霸业,但是,以勾践、刘邦为代表的统治者,均可以共患难,却不愿意有福同享。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便不断上演“共危不共安”的丑剧。但是,相比之下,唐太宗远比勾践、刘邦等人心胸更开阔,眼光更长远。他重用谏官,就是在行动上与臣下有福同享的证明。三是“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国家与个人家庭唇齿相依,一旦集体不在,那么,小家也必将不保。今天,企业领导者无不要求员工同舟共济,但是,员工们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原因何在?需要领导者多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褪去了勾践、刘邦之流的恶性。优秀的领导既要在团队内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又能够培养员工“厂兴我荣,厂衰我亡”的依存意识,倡导公司管理人人有责的集体治理理念,让整个团队在存亡观念上成为“铁板一块”。

星期二须相匡谏,不避诛戮

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能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不仅隋炀帝无道,他的臣子也不尽心办事,臣子一定要匡正规谏,不怕诛杀,怎能专干谄媚奉承,苟且讨得国君的欢心与称赞的事呢?君臣全这样,哪能不失败?我仰仗你们共同辅佐,从而使监狱空虚,希望你们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隋炀帝在位时,曾发生过一桩盗窃案。隋炀帝下令追捕罪犯,下面的官员只要怀疑谁像贼就将其抓起来严加拷打,很多人因为难以忍受酷刑而含冤承认自己是贼,最后竟然达到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将这两千多人在同一天斩首,负责行刑的官吏虽然明明知道很多人根本就不是贼,但因为隋炀帝已经下令,就不再上奏实情,导致两千人全部被杀。唐太宗听说这件事之后,很受震惊,于是他对自己的臣子们说了上面的话。要在组织内避免这样严重的错误发生,管理者必须鼓励下属多提意见。作为下属,也要具有冒死劝谏的勇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辅佐作用。管理者不仅要热心欢迎下属的劝谏、虚心采纳合理的建议,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下属敢于劝谏。

星期三勿忘其身

臣闻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一个健忘的人,搬家的时候把他的老婆给忘记了。”孔子说:“还有比这个人更健忘的呢!我看夏桀、商纣这一类国君,把自己的身子也给忘了。”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太宗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对身边的大臣说,颜回、闵子骞等人虽然是普通平民,但是,如果有人把哪一个帝王比作此二人,帝王也会引以为荣。这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所以他常常以这件事为借鉴,唯恐身为帝王的自己,在德行上赶不上颜、闵而被人耻笑。

魏徵听后则说了上述的故事,以此劝谏唐太宗应该牢记自己身为天下人父母的责任。魏徵为唐太宗讲述的勿忘其身,包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 一是帝王应该担负起安抚百姓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享受至上的权威,一旦忘记责任和义务,那么,帝王的权威就只能是葬送国家的导火索。二是帝王不应忘记自身创业时期的艰苦,不能因为眼前的安乐稳定就忘记了身在何处,要居安思危。这对于“贞观之治”初期已经有了骄傲情绪的唐太宗来说,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警示意义。领导者在享受光环和荣耀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身负整个团队生存的重任;在获得成绩的时候,不要忘记最初创业的艰苦和志向,要坚持最初的宏大理想,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星期四不忘创业艰难

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译文】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他们在拨乱创业的时候,必定很谨慎,随时警戒自己,善于采纳平民百姓的意见,听从忠诚正直的建议。天下已经安定,他们就恣意放纵欲望,喜欢听谄谗阿谀的奉承话,厌恶刚正的规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与他的臣子管仲、鲍叔牙、甯戚在一起饮酒,鲍叔牙举起酒杯对齐桓公说:“但愿君王不要忘记当年出奔在莒国的情景,管仲不要忘记在鲁国被捆绑时的状况,甯戚不要忘记喂牛于车下时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