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战国那些CEO们
8549900000015

第15章 管鲍之交 (1)

一、其实应该死,但是我想活

大家好。

没错,我就是你们说的管仲。

其实,也有人问过我,你怎么不去死?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很多遍。但是我始终觉得,死还不容易吗?半杯敌敌畏,两米枯井,三尺白绫,都可以把我送到公子纠那里。但是我没死。如果讲死,我前几年服兵役的时候,就应该死了。可是我没死,我逃跑啦。

就像召忽替我辩解的那样,哥,我去死,你留下实现咱俩的大志。

很惭愧,我当时没想到怎么去死忠我的上司公子纠。我还有很多事没做,不能把自己的小命这么糊里糊涂地交出去。我痴活了半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心酸苦楚,我心里最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我不会想到这个晦气的字眼——死!你们后人经常说,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吗?错!有勇气有胆量活下去的,才是大智大勇。

因为只有经历过很多事情,才会明白,活着,真的不容易。

关于我的经历,本书的作者会在后面仔细地告诉你们,告诉你们当年的我是如何如何的糗。我在这里,只是想告诉你们,别以为我该死,别以为活着很简单。

让我来告诉你们,要怎么活着。

活法有很多,轰轰烈烈地活,苟延残喘地活,浑浑噩噩地活,明明白白地活……不论怎么活,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才活得有意义。

毫无疑问,我是这种人。

我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啊?

我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自己的理想。我是想在死之前,活出个名堂来。我已经憋屈半辈子了,如果憋屈地死了,这辈子可就太不值了。

你们后人都说,为这个活,为那个活,这样的人才算伟大。

狗屁!

人,如果不是首先为了自己活着,那么他说为谁活都是扯淡,相信我。

一个人,连承认这点的勇气都没有,说明这个人太他妈的混蛋了。

我现在就告诉你们,我,管仲,当初坐上了齐国的囚车,就是想在齐国证明自己是齐太公姜子牙以来,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我死可以,但是死之前,我必须释放出自己的价值来。

好了,剩下的关于我的事,由本书的作者讲给你们听,我没什么要补充的了。

二、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好了,齐国集团史上最牛CEO终于登场了。

管仲,名夷吾,谥号“敬仲”。按惯例,先掘一下管老师的祖坟,看看有没有遗传基因。后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族谱往先贤望族上靠,朱元璋称帝后非说自己是朱熹的多少世子孙,韩国人还说中医是韩国发明的呢。

管仲,祖上本是姬姓。姬姓我们都知道了,是大周证监会的姓氏,也就是说管仲是有贵族血脉的。不可避免的,我们要说,管老师家道中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之类的套话。说白了,管仲不过是一个没落贵族的不知道哪一支分支。哎,中国人如果追溯起来,都能追到先祖黄帝、炎帝身上的。小三也可以证明,我是如假包换的炎黄子孙。

废话不多说。

真被我猜对了,管老师果然自幼丧父,家有老母,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必须的。

管仲年轻时并没有表现出经天纬地的才能来,这点跟姜太公十分相似。万幸的是,管老师结交了一个令他受益终生的好兄弟鲍叔牙,所以管老师出道比姜太公整整早了四十年。管老师辅佐小白的时候,才三十几岁,可算是春风得意了。

管老师跟鲍叔牙是老乡,都是安徽颍上人,甚至发小也说不定。在世袭的制度下,一个没落家族的后人想直接晋级公务员,或者进入公司管理层是很难的。管老师没有晴天打闪的本事,所以他只能面对现实、自力更生了。他年轻的时候,齐国正处于最稳定的齐僖公时代。这意味着齐国集团没有多少职位空缺,所以管老师只好先从个体户干起,做点小生意。

摆地摊、赶夜市也需要本钱。这时,他的好兄弟鲍叔牙出场了,鲍叔牙说:“夷吾,我听说你要做生意。”管仲点点头,“大公司进不去,白领是够呛了。不做点小买卖,难以糊口。”鲍叔牙从兜里掏出一些钱,递给管仲,“哥很看好你哟!给我入个股先!”其实,管仲自己心里也明白,鲍哥这是怕自己难堪,说是入股,他往里投钱的时候,就已经做好打水漂的准备了。

管仲不客气,客气就不是兄弟了。兄弟是什么,兄弟就是用来出卖和依赖的。当然,管仲没出卖过老鲍,却依赖不少。他接了钱,拉上老鲍一起,在齐鲁两公司的边境,做起了生意。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在边境做“倒爷”的生意人。实话说,这份买卖没有给两人带来大富大贵,好生意都让齐鲁两家大公司垄断了,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捡些撒漏的汤水。大宗的散货、渔盐贸易,他们是没有经营资质的。

老鲍同志家里比管老师富余,他跟管仲一起出来做生意,好像心思并不在生意上。他觉得管夷吾这个人,有些怪,用算卦人的话说:骨骼清俊,面相奇异,必非一般人。呵呵,老鲍同志不是算卦的,他没有这样的眼光。他只是隐约觉得夷吾身上有一种气质,别人都没有。

什么样的气质呢?

管夷吾有一颗赤裸裸的心。别人想要什么东西,都是半遮半掩、半推半就、欲语还休、想要又不好意思大声喊,所谓君子不言利。可是夷吾不一样,他对想要的东西有一种蚊子见了血的执着,对事物的发展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判断。任何人,任何事物,到了夷吾眼里,都会拂去“秕糠”,看到“M牛真果粒”。

一句话,管夷吾是一个结果性很强的人。

三、管鲍之交(一)

老鲍同志看人很准,他跟管老师合作做生意不久,他的判断就被管老师的行动证实了。管老师还真不含糊。

这一天,到了盘点分红的日子,两人坐在一起,你十块,我二十的开始分钱。分到最后,老鲍不知道管仲拿了多少,但是他知道自己分的这部分肯定不对,少了!这一段时间,生意不错啊。

老鲍没怎么在意,他的秘书不干了:“鲍经理,这钱不对啊。管经理肯定少给了。”老鲍微微一笑,“我缺这千八百的钱么?夷吾他缺钱花,家里都指望他呢,多分点是应该的。”多好的兄弟,结交兄弟就要找这样的。小三目睹过多少好兄弟、好朋友,为了合伙的买卖闹翻了。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这哥俩的买卖,好景不长,不为别的,他们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了。于是,哥俩又一起入伍。那时候入伍,不比和平年代,每天出出早操、跑个越野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那时可是真刀实枪地上战场、拼刺刀。

老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管仲不一样,他见了敌人就跑。战友们打完仗回来,就开始清算管仲,说兄弟们上去是拼命地打,你老兄上去是拼命地跑啊。老鲍替管仲解围,“我兄弟可不是怕死,他自幼丧父,家有老母,他要是死了,谁给他老母养老送终?”管仲默然不语。

管仲杀敌不行,被调到后勤,负责养马。职务估计跟孙悟空的弼马温差不多,放在现在,就是汽车连的工兵。如果管仲在行伍中能战出名堂,就没有后来的CEO管仲了,所以他注定不是吃行伍这碗饭的。

退役后,管老师和老鲍想转业去地方,混个公务员编制。回到地方上,就业形势很不好,铁饭碗没端上,只好去了企业。管仲待不住,频繁跳槽,不是他炒公司鱿鱼,就是公司炒他鱿鱼。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年,钱没赚到,经验攒了一筐。

在又一次被炒了之后,哥俩在一起喝酒。管仲不好意思地说,“哥……我……”

老鲍摆摆手,“别说了,我明白。别心急,等更好的机会吧。”

当然,这些经历都不是白攒的,没有天生的CEO,没有天生的商业传奇。姜太公经历了七十年的底层忧困,才悟透了天下大势,终于辅佐文武王建立了新的市场秩序。除此之外,牛人们还有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人七十岁了还没建树,早就心灰意冷,自我放弃了。即便是管仲,如果不是身边一直有一个老鲍同志,估计他的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

人在不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么自己看得起自己,承受住压力,像姜太公那样;要么有一个过硬的知己,不时在身边给自己打气,否则很可能会被长期的郁闷压垮。这一点,老鲍同志做得非常好,他对管仲一直不离不弃。

时光荏苒,到了公元前700年前后,齐国公司董事长僖公(他依然在任,不过没几年的活头了)把管仲和老鲍招进了公司,记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僖公为什么突然看好这两人?因为他要给两个儿子找一个老师。

为什么僖公偏偏觉得这两人适合当儿子的老师?他看中两人的工作经验,他们做过个体户,当过兵,退役后在很多公司任过职,跟各式各样的公司打过交道。当然,这也说明了僖公眼光独到。

管仲和老鲍于是进入了齐国公司的管理团队,主要任务是辅佐公司的两个小股东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同时被招聘进来的还有一个人——召忽。这个人性格刚直,善于在市场上攻城略地,很有闯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