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06

第6章 新出三方唐代齐氏墓志铭考释(1)

陈财经 王建中

笔者曾于《碑林集刊》第十三辑(2007年) 刊发了《新出唐?齐碑? 略考》一文,故一直对齐氏有关新的史料特别留意。最近又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库房看到三方新出土唐代齐氏墓志,据了解,这三方墓志均在长安区郭杜镇同地出土,是齐志英、齐志萼兄弟两人和齐志英次子齐克谏的墓志。碑文记述了齐氏三人的世系生平及其在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的政治生涯,是研究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及唐长安外围军事情况的重要史料。现将墓志录文,并逐一标点,再结合史料对志主生平史事做简要考释,以供相关研究之参考。

一、齐志英墓志

《齐志英墓志》,志石宽60.2厘米,高59.9厘米,志文32行,行32字,楷书。

志文如下: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行金吾卫翊府左郎将兼御史中丞上柱国食邑三百户高阳齐公墓志铭并序右神策军奉天镇判官承议郎试太子舍人雷景中撰并书高阳齐公讳志英,字弘敷,其先鲁国光城里人也。因国保姓,克昌厥后,绵绵瓜瓞,代袭簪缨,玄庆不穷,阴德自远。曾祖栩,皇监察御史、浙西观察判官、知本州军事。祖演,皇朝散大夫、定州司马。父荣,皇成德军节度押衙兼博野镇遏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国、赠忠州刺史。爰自三代,洎于前勋,皆才略天资,官名显达,庆有所属,宜生贤良。公则使君长子也,孝行温恭,动合师训,仁和育德,雅重成性。冠岁之后,迥然不群,同锷处匣,衣光在蚌,藏锋韫耀,莫测涯縵,识者谓之名器也。长庆初,戎帅慎择良能,稍迁列校。不幸寻遭家祸,哀毁柴立,几不胜丧。二年秋,授博野军防遏使,训练严明,动息端静。三年春,沧帅乱常,公奉诏诛讨,生擒逆竖,大破凶党,迁广宁郡使,兼授监察御史,寻陈财经: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建中:西安博物院馆员转殿中侍御史。五年,改义昌军都教练使。六年,加后院都虞侯。统握兵权,群情景仰,出授张定镇遏使。八年春,移军赴阙,隶属奉天。寻蒙追入,署衙前兵马使。高步禁营,卓立奇节,扫荡妖孽,忠孝频推。开成元年,转侍御史,迁衙内步军兵马使。会昌二年,拜马岭镇都知马使,兼庆州副兵马使。

绥抚多方,勋绩茂异,五年之内,创立更变,移风易俗,千古作程,虑以文繁,不复具载。大中元年,破蕃寇,拜御史中丞,兼授左金吾卫翊府左郎将,尊夫人吴氏封渤海郡太夫人。宠及闺庭,恩亦极矣。其年秋,因染微疾,请罢镇务,将赴京师,特蒙允许,即日命驾。将吏号恋,如失父母。公既达禁卫,以课绩殊尤,未遂休退,依前授衙前兵马使兼管将幕。不料积善无徵,以大中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奄终于长安县崇化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八。于戏,人谢明时,魂归大夜,邻绝舂相,里无巷歌。其年五月八日,窆于当县高阳原,礼也。有子四人,长曰克信,次曰克谏、克让,幼曰克侗,女三人,亲侄五人,官名职事,已碣具载。前夫人陇西李氏、弘农杨氏,不幸先逝。今夫人博陵崔氏,令族之家,公侯之胤,恭修妇道,克守闺训。自丁殃?,摧毁孀容,每恸感撤帷,仪存举案,贞淑贤行,过于古人。亲弟三人,伯与季早没王事,仲曰志萼,奉天镇押衙兼博野军正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高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孝奉慈颜,敬事兄长,闺门雍睦,姻族取则。遭天伦之睮,痛手足摧折,亲护丧葬,树立碣纪,保持家法,不坠忠勋,义行至矣。以景中久同军幕,德业备详,虑岁月推移,陵谷更变,挥涕命石,托为斯文。铭曰:三教同宗,寿夭一致。贱而有生,贵而有死。苟非贤达,则昧于此。懿哉齐公,位保终始。坚持节操,感动神灵。为人之杰,作世之程。名遂功高,顺天求退。明时永谢,玉剑休淬。白日西没,逝川东流。泉扉一闭,万古千秋。

齐志英其人不见史载。志文言:“高阳齐公讳志英,字弘敷,其先鲁国光城里人。”

据《元和姓纂》,高阳齐氏者,为齐受之后,世居高阳。晋有武邑侯齐琰, “琰少子粹居中山,元孙虔,唐光州刺史”。齐虔为琰五世孙。志文所言“光城里”,汉为弋阳县地,晋分置西阳县。刘宋元嘉十五年(438),以豫州蛮民立光城等县。大明中,立光城左郡。梁兼置光州,寻没于魏。天监十三年(514),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诸子鲁生等奔关南,招引梁兵,攻光城以南诸戍,魏将李世哲等击破之。东魏亦为光州及光城郡。隋开皇中,郡废而置光山县。大业初,移弋阳郡治此。唐复改郡为光州,徙治定城县,以光山县属焉。既然墓主“其先鲁国光城里人”,则其为唐光州刺史齐虔后裔无疑。

志文云:“曾祖栩,皇监察御史、浙西观察判官、知本州军事。” 据《元和姓纂》齐氏“中山深泽县” 条,唐光州刺史孙虔“生知元,知元生令,令生遆。遆,吏部侍郎。左龙武兵曹,生抗,中书侍郎、平章事。抗生。户部郎中;生詌,衢州刺史。

(按唐世系表,遆生#及繩。#,左龙武仓曹参军,生抗。抗生。繩官吏部侍郎,生詌,衢州刺史)”。另外,权德舆撰有《齐抗碑》,碑文所记与上述记载相同。而《郎官石柱题名考》引用《杼山集》,疑其“翔” 当作“繩”。“栩” 又和“繩” 同音,故笔者认为《齐抗碑》所载括州刺史齐翔, 《新唐书·世系表》所载官吏部郎中的齐繩,与志主曾祖“栩”,应为同一人。

唐括州即缙云郡,隋开皇五年(589) 以临海、永嘉二郡置,唐武德四年(621)

改东阳郡为婺州,于永康县置丽水,分置缙云县,属浙江丽州。八年(625) 废丽州及缙云县,万岁登封元年(696) 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属括州。乾元元年(758)复括州,大历四年(769)因避德宗讳改括州为处州,属浙东道。

唐代中后期藩镇称为道,其长官为观察使,该职始置于乾元元年(758),由于当时军事纷争主要在北方,所以浙江西道节度使在设置的第二年即乾元二年,就改置为观察处置都团练守捉及本道营田使,浙江东道节度使也在大历五年(770) 改置为都团练守捉及观察处置等使。而浙江东道还在大历十四年(779)、建中二年(781) 两次被废,并入浙江西道。第一次被废并后的第二年(建中元年780)即被恢复,第二次废并后则到贞元三年(787)才得以恢复。从此浙江东、西分道而治遂成定局。墓主曾祖所任括州刺史,当在仕浙西观察判官之前,即在乾元元年复括州至大历四年改处州之前,浙东道并入浙西道时所仕官衔。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繩” 生“詌”,衢州刺史。《旧唐书·许孟容传》有载:“(贞元)十八年(802),浙江东道观察使裴肃卒,以摄副使齐总为衢州刺史。

时总为肃剥下进奉以希恩,遽授大郡,物议喧然。诏出,孟容执奏曰:陛下比者以兵戎之地,或有不获已超授者。今衢州无他虞,齐总无殊绩,忽此超授,群情惊骇,总是浙东判官,今诏敕称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向来无此敕命,便用此诏,尤恐不可。若总必有可录,陛下须要酬劳,即明书课最,超一两资与改。今举朝之人,不知总之功能,衢州浙东大郡,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授之,使遐迩不甘,凶恶腾口。

如臣言不切,乞陛下暂停此诏,密使人听察,必贺圣朝无私。今齐总诏谨随状封进。”“总”通“詌”,齐詌任衢州刺史在浙东,与志主之父“齐栩” 任浙西观察判官有必然的联系。

志主之祖齐演,“皇朝散大夫、定州司马”。既然“繩” 同“栩”,那么齐演和齐詌应该是同辈,同是志主曾祖齐栩之子。

志主之父齐荣,“皇成德军节度押衙兼博野镇遏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国、赠忠州刺史”。成德军本史朝义所置,节度使治恒州,即今河北正定县,节度使张忠志降,赐姓名李宝臣,名其军曰成德。齐荣任成德军节度押衙、侍御史、上柱国、博野镇遏兵马使之职,应属李宝臣所节度之恒、易、赵、定、深、冀、沧七州的成德军。建中元年(780)春正月戊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薨,其子惟岳要求继任节帅,未得朝廷认可,于是点燃了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 叛乱的导火线。七月丙寅,王国良降。己丑,杀忠州刺史刘晏。第二年李惟岳被牙将王武俊所杀,王武俊举成德镇投降朝廷,三分成德。王武俊仅据其一,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对此并不满意,继而举兵反叛,脱离中央,并联合幽州(卢龙) 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四镇筑台称王,把割据推向高潮。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各为己利不能相协,在新的形势下朝廷作出让步,四镇虽皆去掉王号,但父死子承的“河朔故事”在藩镇中自此成为定式。

志主齐志英是齐荣长子,志文云其“长庆初,戎帅慎择良能,稍迁列校。不幸寻遭家祸,哀毁柴立,几不胜丧”。元和十五年(820),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诸将立其弟承元,承元不称留后,密表请朝廷除帅,长庆元年(821) 七月徙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自魏博移镇成德,曾以魏兵二千自卫,因度支不供其粮赐,乃遣魏兵归。

都知兵马使王庭凑乘机杀田弘正僚佐将吏并家属三百余人,自称留后。成德军失帅,朝廷震骇……长庆二年(822)二月以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后,原成德军大将王俭等五人谋杀王庭凑,事泄,于所部士兵三千人被处死”。又据《李藩墓志》载:“长庆初,常山帅王承宗殁于镇,镇卒逼其弟承元主其军,且袭父兄之位,因而请焉。承元幼懦,辞进不决,公乃潜运音计,密择机宜,诱掖承元,敛身归国。朝廷果奖承元之节而授滑台,始去常山。” 这就是成德军乱发生相互残杀最后归顺朝廷的大致情况。由于唐后期藩镇中几种关系并存,除府主、监军,还有武职僚属与地方势力。一旦内乱,许多僚属常常被卷而成为牺牲品,很有可能齐志英家属是在成德军乱中“遭家祸” 的。

是年志主二十七岁。

志文云:“二年秋,授博野军防遏使,训练严明,动息端静。” 博野军是唐中央政府为了控制乐寿、博野二县,将中央的势力安插到河北地区,于长庆元年利用成德镇内部出现分裂的时机,在乐寿、博野二县设立的神策军行营。将博野原有兵马收编为神策军,并以地名作为军号,称博野军。此事《旧五代史·李茂贞传》和《李茂贞墓志》均可印证,不再赘述。志主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于长庆二年(822) 出任博野镇遏兵马使的,其职位是遏制博野地区的最高长官。

志文云:“三年(823) 春,沧帅乱常,公奉诏诛讨,生擒逆竖,大破凶党,迁广宁郡使,兼授监察御史,寻转殿中侍御史。” 据《资治通鉴》,长庆二年(822): “癸未,加李光颜横海节度、沧景观察使,其忠武、深州行营节度如故。以横海节度使李全略为德棣节度使。时朝廷以光颜悬军深入,馈运难通,故割沧景以隶之…… 九月……德州刺史王稷,承父锷余赀,家富厚。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财,丙申,密教军士杀稷,屠其家,纳其女为妾,以军乱闻。” 宝历二年(826) 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擅自为留后。以前横海节度副使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以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拒不授诏,宝历三年(827) 八月,朝廷发七道兵讨李同捷,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助之为乱。十月,乌重胤屡破李同捷。《旧唐书·李载义传》载宝历年间“李同捷据沧景以邀袭父爵,载义上表,请讨同捷以自效。上嘉其诚恳,特加检校右仆射。累破贼军,以功加司空,进阶金紫。太和三年(830),平沧景,策勋加平章事,仍赐实封三百户。四年,奚寇边,以兵击走之,仍虏其名王,就加太保。

五年春,为其部下杨志诚所逐,因入觐。上以载义有平沧景之功,又能恭顺朝旨,册拜太保、同平章事”。据上述李全略杀王稷,屠其家,引起军乱,到李载义太和三年(830)平沧景而拜太保、同平章事,可知齐志英迁广宁郡使,兼授监察御史,寻转殿中侍御史,是在宝历三年(827) 至太和三年(830) 之间,与史相合。至太和三年,志主三十九岁。

志文云: “五年,改义昌军都教练使。” 据《资治通鉴》,文宗太和四年(830)

“春,正月,丁巳,赐沧、齐、德节度名义昌军”,下注释:“张孝忠以程日华为沧州刺史。朱滔之乱,沧、定隔绝,日华以沧州自通于朝廷。贞元三年,以日华为横海军节度,领沧、景二州。元和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二州,而横海军领沧、景、德、棣四州;长庆元年,省景州;明年,复领景州;太和元年,增领齐州;明年,以棣州隶淄青、平卢节度;又明年,罢横海节度,更置齐德节度;寻平李同捷,得沧州,更号沧、齐、德节度;是年,赐号义昌军。” 则志云五年应指太和五年(831),是年志主四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