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
广东省
1979年党中央批准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就有三个:深圳、珠海和汕头。30年来,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发扬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开拓创新,在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探路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福建厦门
25年来,厦门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已经从昔日封闭的海防前哨和滨海小城,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境外资本投资的重要集聚地之一;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平台和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区域,正在朝着建设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阔步迈进。
海南省
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海南实际出发,坚持“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健康发展,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同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比我国其他经济特区更加开放、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授权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
邓小平拿起那份摘报,起身走到墙壁上悬挂的大比例中国地图前,目光落在毗邻香港、澳门的东南沿海地方,凝神良久……
不久,广东省委接到邓小平的批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次年8月26日,在对岸香港人一片惊诧、猜疑的目光中,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在“深圳速度”风靡全国前不久,小平南下挥毫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你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几个经济特区吗?
2.想一想,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
市场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大部分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由市场形成,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转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价格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既是对在今后发展市场体系方面总的目标要求,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的经验总结。
海尔:市场经济下成功的范例
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我国的家电产业市场就已经以5500万的数量规模超过了美国5100万的规模。这一市场的主导者就是我国家电市场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海尔集团。
以东部沿海城市青岛为基地的海尔集团2007年一年的销售产值就占了我国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随着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深,海尔集团一年的经营利润已经比1999年上涨了51%,达到将近50亿美元,从而跃居成为全世界家电市场的第六大厂商。
在我国封闭的市场刚刚打开之时,海尔集团就顺应这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开始实施主打国际品牌的策略。它在世界上13个国家中建立了子公司,销售出160余种商品。
如今,海尔以及它的子公司已经占领了我国冰箱、洗衣机以及冷冻市场30%多的份额,这个公司同时也是大型的电视机制造厂商,空调和移动电话厂商的有力竞争者。
海尔经济的迅速提升带动了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是我国市场经济下成功的范例。
1.通过阅读以上文字,你认为海尔成功的秘诀是什
么?
2.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
西部大开发
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
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国家投入带动社会投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从2000年到2003年,GDP增长分别为8.5%、8.8%、10.0%、11.3%,到2005年西部地区GDP达到3.33万亿,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6%,其中“十五”期间西部GDP年均增长11%。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西部地区新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交通干线建设方面,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600千米;新建铁路铺轨4066.5千米,建成投产铁路新线2819.6千米,复线1653.6千米,电气化铁路1831.3千米;青藏铁路累计铺轨777千米;建成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22个,在建项目16个。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3600多万千瓦,输变电线路13300多千米,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电网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工。建设了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改造了115个灌区,建设了535个节水示范项目,开展了6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累计安排投资71亿元,解决了西部3200万人饮水问题。国家投入46亿元,将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102万贫困人口实行了生态移民。安排资金10亿元,用于农村96万户用沼气池建设。解决了969个无电乡通电问题,6.8万个行政村通了广播电视。
生态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陡坡耕地退耕还林1.1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7亿亩。从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采取禁牧、休牧、轮牧、草场围栏等方式恢复草原)工程,累计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9亿亩。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长江上游水污染治理、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项目进展比较顺利。
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教育方面,国家累计投入150多亿元,支持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65亿元,加强西部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东西合作方兴未艾
西部地区的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产业,以及部分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西部地区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0多亿美元,东部地区已有一万多家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
有效拉动了国内需求
西部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材料、技术和人才,为东中部地区企业“西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大量的投资机会。东中部地区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交通干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它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0年工作时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青藏铁路的故事
2000年,张鲁新以专家身份先后三次参加青藏铁路立项论证会。多年冻土被列为青藏铁路建设“三大难题”之首,另两大难题是高寒缺氧与生态脆弱。
2000年11月,就在江泽民总书记对青藏铁路作出重要批示的时候,北京一家媒体报道了“科学家遇到一‘卡脖子’难题,青藏铁路急寻‘解冻良方’”的消息。此消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层的重视。
国务院领导询问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孙永福召集包括张鲁新在内的许多专家进京汇报情况,张鲁新向孙永福力陈他的看法,结论是:冻土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以解决的。
张鲁新这样向孙永福表态,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其理论根据是建立在中国几代冻土专家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尽管有些还停留在试验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但他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应该是勇闯禁区的先锋。勇闯禁区,也是历史赋予他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在他看来,科技人员不能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工作态度,科研工作更容不得半点疏漏,需要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严谨性,追求技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他的经历中有这么一件难忘的事。1979年冬的某天,为了获取冻土长期承载力数据,在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的风火山上,在摄氏零下30度的寒夜里,他冒着雪花冰粒,不顾腿脚冻僵,站立8个小时进行观测。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每一个数据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不准确的数据将会影响科研的正确性。
2001年6月29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格尔木南山口——青藏铁路新线起点处,宣布青藏铁路正式开工时,张鲁新热泪盈眶,几代冻土科学家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为这一天,张鲁新在高原整整奋斗了20多个春秋,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楚玛尔河、沱沱河,这些生命禁区的险地,竟成了他生命的精神家园。
1.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2.想一想,我们国家为什么要修建青藏铁路?
中部崛起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安徽,以企业为主体,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成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投资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河南工业呈现勃勃生机。2008年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5家。工业化的速度和效益继续在中部地区“领跑”。
江西凭借毗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区位优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找准了快速前行的通途,在实践中因凸显了江西的比较优势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业对全省生产总值贡献率由2000年的21%提高到2005年的45%以上,2005年开放型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4.7%。
巩固了优势产业
中部地区的优势,首先是农业上的优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稻谷产量占了全国相当大的比重;河南小麦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商品粮占的比重更大。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没有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粮食安全。
中部地区的另一优势产业是煤炭能源。三晋大地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探明储量超过2648亿吨,占全国的1/3。“晋煤暖天下,晋电亮华北”。山西围绕“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战略思路,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山西还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写入了全省“十一五”时期八大支柱产业之列。
打造了交通枢纽
目前,湖北“铁水公空”四大运输体系的现代交通网络正在构架中。1647公里的高速公路,连通省内主要城市,并向周边省市延伸;武汉七条在建的高速出口直指周围卫星城,加快了以武汉为核心,与周边的黄石、孝感、黄冈、鄂州、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发展。
合肥至南京铁路全线开工,建成后合肥至南京客车运行时间将由四小时缩短至一小时。随着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完成,安徽连接长三角的综合运输通道正在加速形成。
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400公里,在全国排第二位。依托迅速建成的高速公路网,江西形成了以南昌为圆心的“六小时经济圈”,覆盖半径600公里。山西也实现了省会到各市“三小时到达”的高速公路连通网。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我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我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祖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想一想,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2.想想看,中部崛起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自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过去五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经济增长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逐年上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遏制住了投资下滑势头,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民收入也得到稳步提高。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07年底,辽宁省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中已有36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在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非公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开创了新局面
过去五年,东北三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幅。一批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东北三省,金融环境得到改善,利用外资及外资业务不断发展。一批国内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集团联姻,成功实施双向投资并购。凭借地理优势,中俄经贸合作成为东北三省对外开放一大亮点。
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通过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东北三省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不断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吉林长吉经济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一批产业积聚地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加大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力度。先期启动的辽宁阜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以来,国务院批准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范围扩大到大庆、伊春、辽源、白山和盘锦等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积极有序展开。2007年底,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未来五年,国家专门设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用以扶持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能够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码头、输引水工程、水电、核电工程等一批关系到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后东北地区的发展后劲将大大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吉林、黑龙江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并通过了国务院组织的验收。东北三省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过去五年东北三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达1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5%以内。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就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作出系统部署、制定专门政策。《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于2007年8月正式发布,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入新阶段。
东三省
东三省是我国东北三省的简称。位于我国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1千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
东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特产资源极其丰富,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誉满中外,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的产量及质量居全国之首,灵芝、不老草名扬天下,松茸、猴头蘑、熊胆粉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东北是片富饶的土地,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域资源以及浩瀚的“祖国林海”、我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工业,还有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动物。
随着中央正式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的计划,东北地区将有望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后又一个重点经济增长区。
1.你对我国东北三省了解多少?
2.你知道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