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8533100000017

第17章 小事细节,铸就成功人生(16)

细中有细辉煌起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板也有错了的时候。这时候,你要装作不知道,事后尽力去弥补就是了。中国人酷爱面子,视尊严为珍宝。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说法,尤其做老板的更爱面子。作为老板,他要树立起权威,若不慎做了错误的决定或说错了什么话,如果下属直接指出或揭露上司的错误,无疑是向他的权威挑战,会让他很没有面子,会损害他的尊严,剌伤他的自尊心,相信一个最宽宏大量的老板也无法忍受。老板错了的时候,也要维护他的尊严。要选择合适的时候或场合,采取合适的方式,以免伤害老板,自讨没趣。老板出现失误或疏漏时,害怕马上被下属批评纠正。有些人直言快语,肚里藏不住几句话,发现老板的疏漏就沉不住气。有一家公司召开年终总结大会,老板讲话时出了个差错,将一个数字说错了。一个下属站起来,冲着台上正讲得眉飞色舞的老板高声纠正道:“讲错了!讲错了!那是年初的数字,现在的数字应该是……”结果全场哗然,把老板羞得面红耳赤,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他的面子顿时被一句突如其来的话丢得一扫而光。事后这名员工,因为一点小错误被解雇了。当然,也有人做得很好。有一家公司新招了一批员工,在老板与大家的见面会上,老板逐一点名。“黄烨(华)”。全场一片寂静,没有人应答。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板,我叫黄烨(叶),不叫黄烨(华)。”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下去。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叫黄烨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表面看来,这个老板没有什么水平,打字员在拍马屁。实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欠缺,犯错误出洋相难以避免。作为下属,有什么必要当众纠正呢?如果这个叫黄烨的员工当时应答,事后再巧妙地纠正就不会伤害老板的面子。好在那个打字员承认自己错了,才巧妙地让老板从尴尬中走出来。老板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如果错误不明显不关大局,其他人也没发觉,不妨“装聋作哑”,等事后再予以弥补。有一个老板在会上将一组财务数据讲错了,一个做财务工作的下属没有马上纠正,他在做财务报表时。将老板说错的数据纠正了过来,老板看到财务报表时,才知道自己在会上说错了。因此,对这个员工的好感大增。有时,老板的错误明显,确有纠正的必要,最好寻找一种能使老板意识到而不让其他人觉察的方式纠正,让人感觉到老板自己发现了错误,而不是下属指出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声咳嗽都可能解决问题。无论什么事情,碰巧是老板的错误,作为下属都应该给老板留情面,然后想办法弥补损失。这样做既显得你通达人情,又能让老板看到你的工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工作勤奋,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有一个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他邀请的这位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只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

因将吃剩下的两只小笼包带走这样极其平凡的小事感动了外商。使外商顺利地与他签订了合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事的威力。

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提问,但最终却未被录用,只有怏怏离去。这时,一位应聘者走进考场后,看到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因为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便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进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公司的总裁。

成功青睐有心人,有时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就能触动你发明创造的那根触角,就能改变你的命运。比如,一条简短的信息、发现某种产品的缺陷、注意到某种需求在不断增长等等。即使身边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也孕育着许多的商机。

西村金助是一个制造沙漏的小厂商。沙漏是一种古董玩具,它在时钟未发明前是用来测算每目的时辰。时钟问世后,沙漏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西村金助却把它作为一种古董来生产销售。

沙漏作为玩具,趣味性不多,孩子们自然不大喜欢它,因此销量很小。但西村金助找不到其他比较适合的工作,只能继续干他的老本行。沙漏的需求越来越少,西村金助最后只得停产。

一天,西村金助翻看一本讲赛马的书,书上说:“马匹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它运输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在这不引入注目的两行字里,西村金助好像听到了上帝的声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想:“赛马骑手用的马匹比运货的马匹值钱。是啊!我应该找出沙漏的新用途!”

就这样,从书中偶得的灵感,使西村金助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把心思又全都放到他的沙漏上。经过苦苦的思索。一个构思浮现在西村金助的脑海:做个限时3分钟的沙漏。在3分钟内,沙漏上的沙就会完全落到下面来,把它装在电话机旁,这样打长途电话时就不会超过3分钟,电话费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了。

于是西村金助就开始动手制作。这个东西设计上非常简单,把沙漏的两端嵌上一个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条铜链,然后用螺丝钉钉在电话机旁就行了。不打电话时还可以作装饰品,看它点点滴滴落下来,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也能调剂一下现代人紧张的生活。

担心电话费支出大的人很多,西村金助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话时间,售价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销路就很不错,平均每个月能售出3万个。这项创新使沙漏转瞬间成为生活有益的用品,销量成千倍地增加,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很快变成一个大企业。西村金助也从一个小企业主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亿贯的富豪。

西村金助成功了,可是如果他不是一个有心人,即便看了那本赛马的书,也逃不脱破产的厄运,还很可能成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西村金助的成功给人们一个启示:成功会格外偏爱那些有心人。

忽略细节断送前程

李丽是一个公司的职员,她与同事张媚是好朋友,两人无话不谈。有一次,李丽生病,张媚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李丽感动之余,告诉张媚多年来藏在心中的秘密:李丽上大学时,看中了一位女同学的手机,因为没钱买,鬼迷心窍趁人家充电时偷去了,虽然事后没有被人发现,可是这件事一直像一块石头压在她的心头。

张媚当时安慰她说,谁都有犯糊涂的时候。李丽也因为说出这个秘密,觉得格外轻松。

时值年底,公司效益不佳,并准备裁员。李丽和张媚从事同一工作,这个位置精简后只能留下一人,但论实力,李丽比张媚要略胜一筹。

不久,李丽偷手机的事在公司就传开了,大家对她的印象一落千丈。谁愿意和一个“小偷”共事呢?李丽也觉得颜面扫地,主动辞职离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朋友之间。感情再好也不要随便把你过去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

如果你是职场中人,你将你的秘密告诉你的同事,在关键时刻,他很可能会跟张媚一样,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他将你不光彩的事说出来,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了。

有的人会认为关心别人的过去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或者是导向亲密关系的途径。事实上有些东西是不方便与人分享的,所以在希望别人不要探视你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将心比心,你也不要用谈论过去的方式来拉近和同事的关系。

17世纪西班牙一位著名思想家葛拉西安曾经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让人了解你的全部。”

他说:“深谋远虑的艺术,就是善用你的智慧清晰地洞察情势,衡量情势。此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知道你,但不让他们了解你,并不断地培养他们对你的期望,又绝不完全满足他们的期望。当你每成一事、每展长才时,他们便会因为你的伟大业绩而盼望更伟大的业绩。”

这位社会经验极其丰富的思想家还解释说:“看透别人就能主宰别人,被别人看透则会被别人主宰,胜利能因此易手。善于识破他人,可以号令全局:善于隐藏自己,就不必担心会落入圈套。要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要让任何人了解你的全部。一旦被人识破你的才能局限,你就很难获得别人的敬仰和尊重。”

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就十分明白以上的道理,他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仆人眼里无伟人。”正因如此,所以他把保持“神秘感”作为自己担当领袖必须遵循的一个信条,而且竭尽全力地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假如一个人被人一眼就能看穿,不仅难以受到别人尊重,而且还会因此而使别人更加小心防范,甚至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

自己的秘密不要轻易示人,守住自己的秘密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部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

与人相处,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特别是对那些不宜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秘密,要做到有所保留。向他人过度公开自己秘密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吃大亏。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今日为朋友,明日成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你把自己过去的秘密完全告诉别人,一旦感情破裂,反目成仇或者他根本不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你的秘密他还会替你保守吗?

也许,他不仅不为你保密,还会将所知的秘密作为把柄,对你进行攻击、要挟,弄得你声名狼藉、焦头烂额。那时的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珍视细节走出困境

一个饥饿的人,会主动地寻找食物。同样,一个对自己工作有饥饿意识的人,会主动地充实自己。

对工作积极主动的人,时时会感到“饥饿”,他们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时刻想着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职位。他们总在寻找机会充电、学习。他们总是充满激情地工作,为了下一刻可能获得的成绩而努力。

莉莎是以当时公司的最高学历进入这家贸易公司的。一开始莉莎受到经理的器重,公司里的大项目几乎都有她的参与,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让她以能干出名。可惜的是,莉莎很快就自满起来,她觉得工作不再有挑战性,以往的工作热情也消失殆尽。她变得拖拖拉拉,经常出现一些小差错。

上司渐渐对她不满,不再把重大的工作任务交给莉莎,而是委派给其他的同事。莉莎的心里觉得很不舒服,明明是自己看不上眼的工作,现在却被交给别人,自己有种受委屈的感觉。

莉莎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发现自己在经受了一段时间锻炼以后,就变得停滞不前了,这也是导致自己目前状况的根源。莉莎重新找回了自己加入公司时的心态,不再满足于以前的小小成就,从零做起,重新开始。“饥饿”感让她上进起来。慢慢地,她重新获得了总经理的重用,不久就被提拔进管理层了。任何人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达成之前都会花很多时间做各种的努力,但是有很多人往往取得初步成就后,就抱着“守成”的观念,不肯再前进一步了。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后半生里,大都碌碌无为。已经取得的成就占满了他们的内心,有种“饱”的错觉。所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学会忘记过去,忘记曾经取得的成绩,让自己时刻保持饥饿感。

要获取饥饿意识,就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高于你的能力。目标过低,实现的几率就大,很容易让人有“饱了”的感觉。只有拥有远大的目标,心中的欲望和追求才会时刻提醒你:我必须前进,充实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远大目标是拥有饥饿意识的必要条件。只有永远追求远大目标的人,才会看到自己身上的不完美因素,渴望改善和提高。他们身上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把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挑战都看做是栽培自己的机会。

饥饿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满足是获取饥饿意识的第一步。容易满足的人,一旦得到舒适安逸的位置,便稳定下来。这样的人只会盲目工作,挣取勉强维持温饱的薪金。而那些不容易满足、追求成功的人则会不断地将不满意变为满意,然后继续前进。

美国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年轻时在铁路沿线做三等列车上管理制动机的工人。周薪只有12美元。有一位资深的工人对他说:“你不要以为做了管制动机的工人,便趾高气扬。我告诉你,起码要在四五年后,你才会升做车长呢。而且,那时你还得小心翼翼,以免被开除,如此才能安度周薪100美元的一生。”可是他却冷冷答道:“你以为我做了车长,就满足了吗?我还准备做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