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些规则必须了解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有一道菜是他觉得最好的也是他最喜欢吃的烤鸭。当客人在用餐时,他偷偷地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烤鸭。他愈看愈生气,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的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你一定觉得这位厨师疯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父母对子女、男友对女友、太太对先生、上司对下属的身上啊!
父母伤心:我一辈子都是为了你,你却不理解我。
男友报怨:我没时间陪你,是为了我们俩人的将来。
太太委屈: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都是为了这个家。
上司气愤:我这么辛苦培养你,你却背叛我。
为什么我们拼命地付出,却得不到对方的满意与认可?为什么愈努力,我们的关系愈脆弱不堪?为什么我爱得愈深的人往往伤我最深?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里充斥于耳的是如此之多的关于“付出”、“努力”、“爱”的悲惨故事。
不禁想问问这些“痛苦”的朋友:你是真的在“付出”,还是在“索取”啊?!
生命中有些游戏规则必须了解,否则“一叶障目”,就“不见泰山”了。即:决定爱与付出的,不是付出方,而是接受方。
正如上面的“厨师”,决定烤鸭是不是好吃,不是你的感觉,而是客人的感觉。假如你一定要客人有和你一样的感觉,那就是“侵略”、“不尊重”、“强暴”——心理上的“强暴”!
我们以为在“用心地爱着他(她)”,对方却感受不到那份爱;我们以为一直默默地为他(她)“无条件的付出”,而对方却认为我们在“索取”。于是我们倍觉“受伤”、“不被理解”、“不被爱”,于是到处流行的是“伤痕文学”及“为什么我爱的人伤我最深”的悲情哀曲了。
试问自己:你真的有能力去爱人吗?有能力接受别人的爱吗?爱与被爱都是需要能力的。有能力的付出、有能力的接受都是同等质量的能力。
当一个心灵匮乏的人说,他“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回报;一个内在缺少“激情”的人给别人很多的“爱”,你相信他吗?骗人!纯粹的骗人!连自己都没有,又拿什么去给别人?!
事实上,当我们因“付出”而觉得“受伤”时,一定是在向对方“要”、“索取”——对方的接纳、回报、支持、理解、爱、关怀。放弃“不是我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的错误观念。认清自我的真相,以“我是一切的根源”为新的出发点,学习爱的能力。一切从爱自己开始,只有杯子满的时候,才会溢出来。
爱与被爱都是需要能力的。有能力的付出、有能力的接受都是同等质量的能力。
贪是万恶之源
人之恶性,追根溯源,皆源于贪欲。小则贪小利,赚小便宜,大者贪财劫色,以至引来杀身之祸,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墨子在《贵义》中言道:“予子天下,而杀子亡身,子为之乎?必不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你天下,但要杀了你,你肯吗?凡人必定不肯。用给你天下作代价杀你都不肯,那么人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贪欲而损坏自己呢!?很多时候,贪念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自己身边的人。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某天,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在树林里散步,突然有个乞丐慌忙地从丛林中跑出来,他们便问道:“什么事让你这么惊慌失措?”
乞丐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里挖到一堆金子。”
两个人心里禁不住想:“这个人真是傻瓜。挖到黄金,这么好的事情居然觉得害怕。”于是他们问道:“你在哪里挖到的?能告诉我们吗?”
乞丐问:“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请你告诉我们在哪儿吧。”
乞丐说:“就在森林最东边的那棵树下面。”
两个朋友立刻找到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很多金子。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这个乞丐真是愚蠢,有这些金子他根本用不着再讨饭了,而且人人渴望的金子在他眼里却成了吃人的东西。真是个傻瓜,难怪要一辈子饭。”
另一个人也随声附和地点头称是。他们于是讨论怎么处置这些金子,其中一人说:“白天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再拿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拿些饭莱,我们等到天黑再把金子拿回去吧。”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想:“如果这些金子都归我一个人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用棍子打死他,这些金子就都属于我了。”他开心地笑了。
回去拿饭的那个也在想,独占这些金子该多好呀,于是就在饭莱里下了毒,要毒死他这位朋友。
刚回到树下,那个朋友就用木棍将他打死,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我本不想杀你的,可是这堆金子逼迫我这样做的。”
之后,他拿起朋友送来的饭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不过没多久,他就觉得肚子里如火烧一样,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无限感叹地说:“乞丐说的话真是一点都不错呀。”
因为贪念而放不下,这是非常危险的,它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而且是别人,甚至可能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
摒弃贪欲,真诚地活着,即使平淡些,也实在是一种幸福!
回头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在山上的一个村落里有两户人家,同时要去镇上买东西。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比较远一些,需要过一条小溪,还要绕过一座大山,来回需要将近一天的路程;另一条比较近一点,只需沿山路往下走,再过一条大河就可以到达,不过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说不定哪天桥就会断裂,很是危险。
这两家人都选择走近路,毕竟那条路太远了,一天打一个来回,既费时又费力,他们可不愿浪费时间。于是他们轻松下了山,正要准备过桥的时候,其中一个细心人突然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只顾向前走的另一个人,说:“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你看,说不准儿一会就会断了呢,看来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走了。”另一个人虽然经过他的提醒,也看到了桥断裂的痕迹,但他有些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太远了吧,这儿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回头绕远路那还得有多远啊?我们还是继续赶路吧,桥或许还能撑得住。”看到另一个人那么倔强,又执意要过桥,他便不再言语,只是抢道走到了那个人的前面,并随手捡了块石头在手中,向桥的断裂处扔过去。只听“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坠入三四十米下湍急的河流中。偌大的独木桥竟经不起他手中小石块的轻轻一敲!另一个人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继而庆幸自己还没来得及踏上那座危桥,又暗自为自己的鲁莽无知感到羞愧。
在回头的路上,那个人感激而又疑惑地对扔石头的人说:“兄弟,刚才幸亏你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葬身鱼腹了。你说,我当时咋就那么懵呢?满脑子想到的都是回头太难,过了桥便是镇上了,决不能回头了。压根儿就没想过桥万一真垮了摔下河怎么办。”那人不无深意地说一句:“只要我们懂得放弃,只是回头而已。回头并不难。”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样,事情做到一半,即使知道了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但却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从头来做,总是心存侥幸,以致因为错误无法弥补而悔恨。只是回头而已,其实回头并不难,只要我们懂得放弃。
贪婪者什么都会缺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都丢掉了。
在开始正题之前,先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有座山里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的宝藏足以使人终生享用不尽。但是这个山洞100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个洞时,正巧碰到百年难得的一次洞门大开的机会,他兴奋地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有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里装。由于洞门随时都有可能关上,他必须动作很快,并且要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洋洋地装了满满一面袋珠宝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来后却发现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冲入涧中,可惜时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
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能没有欲望,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婪,因为贪欲是个无底涧,你永远也填不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人类欲望中本身并没有贪欲,如果一个人从烟雾迷漫的城市里来到一个松林里,吸到清新的空气,非常高兴,谁也不会说他消耗氧气是过于贪婪。贪婪是从一个人的需要和另一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开始的,是由于必须用武力、狡诈、盗窃,从邻人手中把快乐和满足夺过来而产生的。”
一个穷人会缺很多东西,但是,一个贪婪者却是什么都会缺!
贫穷的人只要一点东西就可以感到满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东西也可满足,但是贪婪的人却需要一切东西才能满足。所以贪婪的人总是不知足,他们生活在不满足的痛苦中,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终两手空空。
有一则寓言: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们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看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一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为贪婪,想拥有更多的脚,结果却适得其反,脚成了束缚它行动的绳索,代价可谓惨重。
《圣经》上曾经说过,如果你得到的是整个世界,而丧失了自我的生命,那么,你也得不偿失。因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朋友,为了让生活充满快乐,丢掉贪婪的包袱吧!
人不能没有欲望,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婪,因为贪欲是个无底涧,你永远也填不满。
别对过去的不幸念念不忘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在他25岁时被他人陷害,致使他在牢房里待了10年,后来冤案终于告破,他才得以走出监狱。
出狱后,他开始日复一日地反复控诉着,咒骂着:“我真不幸啊,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我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星点灿烂的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75岁那年,就在这样终日咒骂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牧师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的,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还有不惩罚恶人的上帝……”
牧师问:“您因受冤屈在监狱待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牧师。
牧师长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您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您的不幸,我真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区区10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可是在事情过去以后,我们没必要总是自己去揭那道伤疤,如果我们不去碰触它,它也许就会完好如初了。
对过去的不幸念念不忘,才是最大的不幸,是我们不肯放过自己。如果我们忘却痛苦,自然会发现生活中依旧是阳光普照。
失去也是一种获得
“得”是很多人奋斗不止的目标,但有些东西却是不得不学会放弃的。比如功名、利禄……学会了放弃的同时,我们也会收获很多意外的东西。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盲目地追求,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与失的苦恼之中。
山上,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生长在一颗高大的松树底下。小花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大松树就像是它的保护伞,能为它遮风挡雨。因此,小花每天都高枕无忧,快乐地享受着大松树的庇护。
一天,山上来了一群伐木工人,他们把那棵大松树锯倒后,很快就运下了山。
失去了保护伞的小花,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心起来。于是它痛苦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