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
8483700000056

第56章 金嗓子

小小的周璇听上一首歌两三遍就会唱了,显然这是一种天赋,但天赋如果没有遇到机会,那也注定就是一块被埋没的黄金,很难说在她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发光。如果说遇到叶凤珠是幸运的,那么遇到章锦文就是第二个幸运了。当时,小周璇自顾自地在吟唱学来的歌曲,无意间,被路过这里的章锦文听到,他在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后,觉得这个孩子生就一副好嗓子,而且颇有音乐天赋,如能精心培养一定会成为一颗明珠。章锦文当时是明月歌舞剧社的琴师,于是,在她的推荐下,年仅12岁的周璇被带进了明月歌舞剧社。这一天,周璇在歌舞剧社为掌门人黎锦晖唱了一首江苏民间小调:“我有一段情呀/唱把啦诸公听呀/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支江南景呀/细细那道道来唱把啦诸公听呀……”。

经营歌舞剧社多年的黎锦晖当然慧眼识珠,他当即决定收下小周璇,对她说,你的嗓音很有前途,如果能勤学苦练,将来会有出息的。于是,周旋每日来到歌舞剧社,跟随章锦文学习五线谱、弹钢琴,另外,她还跟剧社里一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严华学习普通话。小周璇学的很认真,也很刻苦,她似乎天生为了舞台而来,当舞台的大门微微向她敞开,小小年龄的她就全身心地投了进去。严华后来回忆道:“她初进明月在哪里捞得着她去弹钢琴……先进社的演员上午都要练琴,她只好等人家弹,她在一边看,等到下午别人不弹了,她才能去摸一摸,她恳求号称胖姐姐的章锦文教她弹,她孜孜不倦地清晨练声乐,中午弹钢琴,深夜背台词……”

严华所言非虚,当时明月剧社已经拥有了一批享誉上海滩的知名演员,如王人美、黎莉莉、白虹、胡笳等许多歌星,还有聂耳、黎锦光这样的年轻作曲家,当时小小的周旋如同角落里的一盆不起眼的鲜花,尽管天资聪颖,但却含苞待放,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她。

明月歌舞社设立在上海西区常德路的一幢三层楼房里,此时的张爱玲还没有成名,周璇却已经在台下跃跃欲试。仅仅几个月之后,小周璇已经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1932年新年演出来临后,小周璇就顶替了因故未能出场的明月台柱歌星白虹出场,表演歌舞剧《特别快车》,结果赢得了一个满堂彩,其后,她演唱的《特别快车》又被灌制成唱片,这是周璇灌制的第一张唱片,此后不久,当时上海的娱乐记者们在报上说:明月歌舞社里又升起了一颗新星。

当小周璇一炮走红之后,黎锦晖等人开始认真看待周旋,并为其准备其它节目,在一次演唱会上,周旋演唱了一首《民族之光》的歌曲,其中有一句歌词是:“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这场演唱会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黎锦晖在庆祝会上对周璇说,“你也该有一个自己的艺名了,我看,就用这《民族之光》中的一句歌词,周旋于沙场上”,你就叫周璇吧,这名字很不错,有意义,也很好听。聂耳等人也一致认为这名字很适合周璇,于是,当时还叫周晓红的周璇正式改用艺名“周旋”。此后,每当周旋演唱《民族之光》的时候,台上台下就会有人高喊:“周旋、周旋!”仿佛她就是一面旗帜。此后不久,剧社内又有人建议,应该在“旋”字旁边再加上“王”字旁,以示周旋有歌中之王之意,于是,“周旋”又变成“周璇”。

无论是周璇还是周旋,其意还是“与之周旋”,而周旋一词,在故之解释中谓辗转相追逐。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宋代苏轼在《和子由苦寒见寄》也有一句:“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杜预解释这一词时说:“周旋,相追逐也。”然而,纵观周璇一生,似乎她最不擅长的就是与人周旋,在与人交际上,她远不如蝴蝶;在姿色美貌上,她不如阮玲玉,她只是一块音质优美的璇玉,而不是充满智慧的斗士。

但正当周璇开始在舞台上开始闪光的时候,明月歌舞剧社却接连遭遇寒冰——当周旋初登舞台的时候,也正是上海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时候,第一部发声配唱的影片《野花闲草》和第一部中国人制作的有声片《旧时京华》相继公映,人们开始纷纷转向这种最新的电影艺术,而让人一时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能出声的电影却对歌舞剧社产生了冲击——由于影片可以同期发声(与后来的同期录音不同),因而影片也就需要歌唱演员,而这类演员当时都在一些歌舞剧社,结果,明月歌舞剧社的台柱子王人美、黎莉莉等先后被电影公司挖走,这导致明月剧社顿时陷入了无人撑台的境地,自然,票房也就一落千丈,最终,明月剧社难以为继,不得不在1933年解散。

随着明月剧社的解散,登台仅仅一年多的周璇也陷入了困境:她心爱的舞台突然崩塌了,现在她要么另寻舞台,要么回到那个不冷不热地周家,继续过寄人篱下的日子。

当时,明月剧社的解散不仅使周璇陷入困境,也让原明月剧社的许多人都无所适从,于是,严华等人就多方奔走,力图东山再起,他们利用明月剧社的一些旧渠道、老关系竭尽全力筹措资金,最后竟然也重新组织起一个新剧社,这就是新月歌剧社。新月歌剧社成立后,周旋也就又有了一个归宿,继续她的舞台之梦,而此时,这个刚刚14岁的女孩已经与年轻的严华渐生爱意。

然而,这个新月剧社显然过于稚嫩,经营很快遇到困难,结果不到一年,新月剧社也解散了。这一年虽然好景不长,但也让周璇有了一个过渡,而没有因为明月剧社的解散而中断演出,这对演员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观众一向很健忘,尤其是刚出道只有一年多小演员,严华等人很好地让周旋的舞台之路延续了下去。果然,当新月剧社解散后,周旋已经小有名气。当周璇又一次因离开舞台而黯然泪下的时候,严华等人再次四处奔波,他请来了漫画家丁悚与之合作,然后再次得到资金成立了新华歌剧社,于是,在1934年初,周旋又得以进入新华剧社。

新华剧社成立后,在金城大戏院组织了很多场演出,此时,周璇与严华主演了由龚之方、唐大郎和严华编剧的新戏《秋风落叶》,颇受欢迎,而此时周璇和严华也已经是浓情蜜意。

此时的周璇也经过两年多的舞台积累,早已成了一个成熟的演员,不仅能惟妙惟肖地表演,而且也能在钢琴前自弹自唱,且周璇正是妙龄少女,台风清新亮丽,嗓音纯净,因而名声已经随着歌声不胫而走,渐渐成为沪上有名的歌唱演员,于是,“友联”、“新新”、“青鸟”等沪上几大电台都开始邀请她去播唱,此时上海滩上著名的百代、胜利唱片公司也开始把她演唱的歌曲《五月的风》和《叮咛》等灌制成唱片。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评选的歌星中,周璇以优美的歌声赢得第二名,仅次于老牌歌手白虹,两者之间的票差仅仅只有50票。

而《五月的风》这首歌也在同时风靡整个上海滩,可以这样说,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会让人联想到上海,因而这首歌给上海也等于成了上海情调的代表之音。在这首柔婉的歌中,周璇的嗓音发挥的淋漓尽致,给人以一种陶醉的感觉,仿佛真的有一股轻柔的风从耳边拂过,当时就有报纸评论道周璇的嗓音“如金笛鸣沁入人心……”,于是,周璇“金嗓子”之名不胫而走,以至很快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曲。

周璇之所以能有一种独特的“金嗓子”其实也和她首创的唱法有关,与众不同的是,她使用麦克风时是紧贴着嘴唇的,因而传出的声音十分自然、纯真,加之嗓音本来就很好,因此唱出来的效果特别动人,当时上海著名男星舒适后来说道此事,他说:“提到她的唱歌,可称是现代利用话筒唱歌的鼻祖。从来唱歌都是拉开嗓子大声唱,她却巧妙地利用了话筒,轻轻地唱,讲究字正腔圆、柔和缠绵和娓娓动听。”后来许多歌星都注意到了她运用麦克风的这种独特技巧,于是都加以模仿,后来,随着邓丽君也使用这种唱法,周旋的这种发声方式也就成了今天流行歌曲的普遍唱法——注意,麦克风紧紧地贴近嘴唇。曾与周璇多次合作过的著名电影演员舒适是这样说的:“把这种会话式的自然发声的方法搬上舞台,同时把嘴唇紧紧地靠近话筒演唱的方法,是从周璇开始的。”

1935年,周璇曾唱了一首《龙华的桃花》,当这首歌在电台播放后,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人们都以为上海龙华的桃花最盛;不久,周璇又唱了一首《夜上海》,结果上海由此成为靡靡之城——当时,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也在上海,他后来在《上海童年》中这样写道:

那时上海滩上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月圆花好’,户户‘凤凰于飞’小时候听的歌,有些歌辞永远不会忘记: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回不了家……大概是受了周璇这首《龙华的桃花》影响,一直以为龙华盛产桃花,1987年重返上海,游龙华时,特别注意了一下,周璇时代的桃花早就无影无踪了。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这首周璇最有名的《夜上海》大概也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战后上海的情调吧,当时霞飞路上的霓虹灯的确通宵不灭,上海城开不夜。

一首《夜上海》至今成为二三十年代上海繁盛、奢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