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
8483700000054

第54章 “一切都过去了罢!”

1938年,杜月笙和姚玉兰因战乱避居香港,次年,孟来沪又赴香港探望杜月笙。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

1947年,杜月笙60大寿,于是再次邀请国内名角汇聚一堂,为其祝寿。孟小冬自然在其内,梅兰芳也被请来,中国大戏院组织了十年的压轴大戏,其中梅兰芳演前八天,孟小冬则演最后的两天——从压轴戏的安排来看,梅兰芳的分量略重,为八天;孟小冬的戏份少轻,为两天,但孟小冬则是最后两天,为大轴,两人可以说针尖对麦芒,显然,这样的安排也是刻意而为。

而在这次祝寿大戏中,孟小冬可以说再现辉煌,她主演的是《搜孤救孤》。在这最后两天中,当年就在台下亲临观看的谭元寿先生后来回忆说,“那两天,台下是满坑满谷,舞台两侧也全是来观摩的南北名角,塞得水泄不通。”那天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先生与后来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是也坐在台下,只是当时人满为患,两人是凑合着合坐在一个凳子上看完了这出戏的。在看戏的时候,马连良这位名角就在台下不由自主地连连给孟小冬喝彩。《搜孤救孤》本来也是马连良的拿手戏之一,但在这之后,他就悄悄把这出戏改了名字,称为《赵氏孤儿》,这似乎是有意避开孟小冬的锋芒;而四大须生中另外一位谭富英出了戏院就对旁边人说:“小冬把这出《搜孤》给唱绝了,反正我这出戏是收了。”也就是说他从此不再唱这出戏了。

由此可见,孟小冬数年寒窗苦学,今天算是修成正果——当时上海有收音机的家庭可以收家家户户都在听孟小冬的这出戏,而孟小冬究竟唱得怎样,今天也有当年的现场录音可供鉴赏,无论如何,孟小冬虽然还不能盖过梅兰芳,但至少已经平分秋色了。

到了1948年,北平已经被围,平津战役即将打响,而孟小冬此时还在北平,于是杜月笙急忙用自己的飞机去北平把孟小冬接回了上海。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而在此后,有一件小事又让孟小冬圆了最后一个梦:嫁人要嫁比梅兰芳强的人!

1950年,已经重病在身的杜月笙打算迁居法国,他就让姚玉兰计算需要办多少张护照,姚玉兰算了算,共计需要27张。其中当然也有孟小冬的,但一向孤傲的孟小冬站在旁边,却幽然地说了一句话:“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闻听此言,先是一愣,然后当即对家人说,立即与孟小冬完婚。不久后,64岁的杜月笙和43岁的孟小冬正式结为夫妻,孟小冬也算了了一桩心愿——除了唱戏,杜月笙哪一方面都比梅兰芳强,至少,至少,他是孟小冬真正的知己。

一年之后,杜月笙去世。

孟小冬此后在在香港和台北课徒传艺。

当时,当孟小冬随杜月笙去了香港后,新中国已经成立,和周旋一样,大陆方面出于统战政策,向避居香港的许多文化界人士发出邀请,请他们回来,重新唱戏、写文,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梨园名家先后返回大陆。孟小冬自然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就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章士钊本以为只要送去一纸书信就能成,因为孟小冬的母亲此时还在北平,但没想到竟然被孟小冬一口回绝。后来,在一九五七年,章士钊曾写了一个条幅赠给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里面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其实,章士钊也是暗恋孟小冬的人之一,但他就像是迷恋林徽因的金岳霖,不敢声张,只是一个人悄悄地眷恋着。在章士钊的家中,有一幅立轴,上面写道:津桥昔日听鹃声,司马梨园各暗惊。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按陡生情。四合院正房东墙挂着一幅立轴,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鉴章士钊。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

§§第十章 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