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
8483700000047

第47章 门上的卡片

在上海沦陷后,萧红、萧军不得不向后方撤退。9月28日,他们从上海西站乘火车出发了,之后又转乘轮船去汉关。在入关时,要通过检疫,此时他们意外发现检疫官是一个哈尔滨的朋友于浣非,他也是东北人,也是个诗歌爱好者,通过他,他们又认识了船上的另外一位诗人蒋锡金。蒋锡金是江苏宜兴人,曾在武昌农村合作委员会任职,在汉口与冯乃超、孔罗荪合编《战斗》旬刊,又与穆木天合编《时调》半月刊,跑印刷所发稿和校对之类的实际事务都由他去干,他时常就在这检疫船上过夜。到了武汉,热情的蒋锡金就把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寓所的卧室腾给萧军和萧红,自己住书房,不收他们房费。不久,萧红的故友张梅林也来到武汉,就住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

接着,端木蕻良也来了。萧军与端木蕻良是辽宁老乡,就是他写信邀端木蕻良前来的。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母亲是佃农女儿,她不是自愿嫁给端木父亲的,是在逼迫下成婚的。端木从小依恋母亲,感性十足,从小就颇有文才,在学生时代就用母亲的姓氏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题为《母亲》。他十一岁起到天津读书,“九·一八”以后,因要求抗日而被校方秘密除名。后来到了北京,一度参加绥远抗日部队。1932年加入左联,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并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到上海,专事写作,发表系列短篇小说,在《文学》杂志上连载长篇《大地的海》。他认识萧红的时候,正值创作的盛期。

而热情的萧军在端木第一天到来后,晚上三人就挤在一张床上。结果弄得蒋锡金倒觉得不习惯,就又到邻居家借了一张竹床,一张小圆桌,然后让端木住进了书房,从此,这个房子的门上就订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萧军、萧红、端木蕻良。

张梅林回忆说,她初次见到的端木蕻良“长头发,背微驼,脸色黄白,声音嘶哑,穿着流行的一字肩的西服,还有长统靴子。”萧红初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摘下手套,萧红顺手拿过来戴上,就叫道:“哎呀,他的手真细呀!这手套我戴正合适呢!”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和蒋锡金四人过得很快乐,蒋锡金时常在外面跑,但一回到家四个人就经常高兴地唱歌,萧军还会唱京戏、平戏和大鼓书,有时他们也跳舞,萧红和萧军都会跳却尔斯顿舞,还会跳萨满舞,当然,他们在一起时最常做的还是讨论文学、文艺、诗歌等。萧红此时正在写《呼兰河传》,但也经常参加蒋锡金的一些活动,如帮助蒋锡金为电台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出席《七月》同仁的聚会等,她还负责在家做饭。

有一天,萧军闲来无事,躺在床上忽然问,什么样的文学最伟大?大家就随便跟着闲聊,萧军做起来说,他认为,在文学中,长篇小说最伟大,中篇次之,短篇又次之;剧本要演出来看效果,所以不能算;至于诗呢,那最不足道了!接着,他就联系到屋中的人,他说,他现在写长篇小说,所以最伟大;恰好端木原本写得的长篇《大地的海》在过江途中遇到轰炸结果被炸飞了,所以还要写出来再看,现在也不算;萧红现在也在写长篇,但依他看,萧红是没有写长篇的气魄的;蒋锡金写诗,一行一行的,最不足为道,于是,他就翘起了个小指头,在蒋锡金面前晃了晃,说:“你是这个!”

蒋锡金和端木都知道这是萧军的玩笑话,但偏偏就是萧红认真起来,和他理论起来,端木在旁边帮腔,他不直接和萧军争论,只是说萧红也是有气魄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蒋锡金就随便说几句。正当萧红和萧军吵得正热闹的时候,胡风走进来,就问大家争论什么呢,问明白后,他就笑了,说,那你们不妨把你们的争论写出来,《七月》下一期可以出个特刊,也让读者参与讨论,他临走时还郑重其事地说,三天后来收稿子。

大家谁也没把这事当回事,但胡风三天后果然来了,结果只有萧军悄悄地写了稿子,胡风就坐在床上看,边看边点头,称赞不已。大家就奇怪,萧军的理论明明就是胡说八道的,怎么还让他称赞不已呢?胡风就把稿子念了出来,结果,萧红顿时脸红气粗了,冲着萧军大叫道:“你好啊,真不要脸,把我们反驳你的话都写成你的意见了!”说完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大家在这里打打闹闹的很热闹,倒也相安无事,但不久,这个小房子里又多了一个人,结果萧红、萧军的命运就此改变。

这个人就是女漫画家梁白波。梁白波是广东人,也是蒋锡金少年时的朋友,也是金剑啸的同学,金剑啸称她为“鸽子姑娘”。她曾在上海中华艺大学习艺术,后来去了南洋,三十年代初又回到上海,为《立报》画长篇漫画。抗战爆发后,她参加叶浅予率领的漫画宣传队,不久她成为叶浅予的情人,两人是同居关系,这时叶浅予还在南京,她则随宣传队先到了武汉。这天她来找蒋锡金,蒋锡金就把她介绍给萧红、萧军、端木认识。当大家正在谈得高兴的时候,梁白波忽然提出要搬来和他们同住,萧红、萧军、端木一听都很高兴,当即表示愿意她搬来住,只有蒋锡金有些犹豫,他说,文艺圈里本来就是非多,现在只有两间房,不知如何安排是好,要是惹出些传言就不好了。梁白波说,你要是看到我现在住的是什么样的地方就会同意我来住了。萧红和萧军就催促蒋锡金送梁白波回去看看,果如梁白波所言的话,今晚就搬来一起住。蒋锡金就送梁白波回去,原来,梁白波现在住的地方是叶浅予的一位朋友的家里,是个男人,但房间十分狭小,只有一张床,他晚上不再这里,因而梁白波晚上可以睡在这儿,但每天一大早他下班回来梁白波就得起身把床让给他睡,因此很不方便,于是,当晚蒋锡金就雇了车,把她的行李拉上返回小金龙巷。

结果,两个房间里就挤上了三男两女,也因此重新调整了一下:端木把那个小竹床让给了梁白波,他来到萧红和萧军的房间,和第一晚一样,三人挤在一张床上。

如果说他们都是高尚的文学家,都是心胸坦荡的君子,那么三人同床只是世俗之人自己的心底龌龊,但文学不是至清的水,正相反,是包罗万象的森林,世俗有的,文学中都有;世俗没有的,文学可以创造,其实,是是非非,又是谁的是?谁的非呢?

三人同床、五人同屋的时间并不很久,后来,当叶浅予来到武汉后,梁白波也就飞回到了他的身边,于是一切又都恢复原状,然而,感情却由此悄悄丛生。萧军、端木、萧红三人似乎也一切如旧,萧军和端木也一如既往地开玩笑、争论,但萧红和端木却总是保持在一个战线上。有一次,萧军和端木又争论起来,一个自比托尔斯泰,一个以巴尔扎克自诩,吵得不亦乐乎。最后萧红出来说话,于是两人立即停战。每当三人在一起的时候,萧红就显得很活泼,而当只有萧红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候,萧红就话语不多,或是干脆写稿子。当萧红和萧军发生争吵的时候,端木蕻良就会不动声色地站在萧红一边。

在文学上,端木也偏向于萧红,他经常赞美萧红,认为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

拥挤在一起的四人终于在1937年底分开,蒋锡金的朋友孔罗荪的夫人和孩子去了重庆,于是他让蒋锡金和冯乃超搬到汉口三教街的家中同住,冯乃超就把在紫阳湖畔的寓所让给萧红和萧军住了。他们搬出去以后,小金龙巷就只剩下端木蕻良一个人。

但萧红和萧军还时常前来和端木一起聚会,有时是两人一起来,有时是他们分开自己来,端木在晚年回忆说,有一次,萧红邀端木蕻良到江边的小饭馆吃饭、赏月,谈创作,聊天中谈起了萧军在上海时有外遇的事。还有一次,端木蕻良出去办事回来,看到桌子上铺着纸,知道萧红又来练字了,但纸上写得却是一首唐人张籍的诗:“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后一句反复写了几遍。萧军有时也来,有一次也提起毛笔在纸上写下来一首诗:“瓜前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叔嫂不亲授,君子防未然。”还写了“人未婚宦,情欲失半”八个大字。萧红见了笑道:“你写的啥呀?你的字太不美,没有一点儿文人气!”萧军瞪了她一眼,说:“我并不觉得文人气有什么好!”

1937年底,阎锡山在临汾创办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自任校长,李公仆任副校长。1938年1月,李公仆等从山西来到武汉,拟聘一批有名气的文化人到临汾任教。《七月》同仁的七个人中,除了胡风要留守编辑刊物外,其余的六人——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艾青、田间、聂绀弩,都愿意到临汾去。

出发这天晚上,胡风、蒋锡金和孔罗荪到车站送行。

这所大学建立的很仓促,可以说只有一块牌子,也没有教师校舍,萧红和萧军等教员就都住在附近的老乡家里。萧红和萧军在大学中担任了文艺指导员。

不久,丁玲带领着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潼关来到临汾,丁玲与萧红就住在一个屋子里。此时,萧宏给丁玲的印象是苍白的脸,紧闭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但萧红说话率直和天真,以至丁玲觉得有些奇怪——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内心怎么会这么毫无城府、如此天真呢?丁玲为此既欣赏萧红的作品,又怀疑萧红的革命能力,她希望萧红能到延安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写作。但萧红不但对丁玲不是那么赞赏,也对延安这样的政治中心感到害怕,她知道自己在人情世故方面狠幼稚,因此特别不愿意搅进政治斗争的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