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冬之卷
8465800000055

第55章 抄家,中国式抄家

(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cōnɡ马使弹劾平安州)

(注:锦衣军:国家安全局警察。骢马使:御史,纪委书记)

读者应该还记得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荣禧堂所看到的那幅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座中客人所佩的珠宝映照着太阳月亮)

堂前黼黻fǔfú焕烟霞。(堂前的华美官服,衬着云霞)

现在,就在此堂内,高官满座、亲朋齐集,但一出出丑剧、闹剧上演了:

贾政正在那里设宴请酒,忽见赖大急忙走上荣禧堂来,回贾政道:“有锦衣府堂官(部长等的通称)赵老爷……来拜望。奴才要取职名(名片)来回(禀报),赵老爷说:‘我们至好,不用的。’……请老爷同爷们快接去。”贾政听了,心想:“和老赵并无来往……”……家人又报进来说:“赵老爷已进二门了。”

贾政等抢步接去。只见赵堂官满脸笑容,并不说什么,一径走上厅来。后面跟着五六位司官,也有认得的,也有不认得的,但是总不答话……众亲友也有认得赵堂官的,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只拉着贾政的手笑着说了几句寒温的话……只见家人(仆人)慌张报道:“西平王爷到了。”贾政慌忙去接,已见王爷进来。

曹雪芹故意说此为明朝的锦衣卫,以避免触了某些官员的忌讳而被跨省追捕。锦衣府的赵全是这次抄家的前线总指挥,此人是个笑面虎,一边说着是至交,一面径直走上堂来,还握手寒暄。中国古人相见往往行拱手礼,即做揖,如果不是特别够情分那是不会如此握手的。

锦衣卫大头子赵全笑里藏刀,时不时露出的爱理不理的流氓像,让众宾客坐卧不安,生怕牵涉到自己。

先写下“抄家”的定义:“搜查并没收家产。”抄家是中国特色、中国国粹。《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条便是保证两国公民在对方国家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但中国人当时根本没有在意。抄家在文革时期达到了最全面、最彻底的状态。

贾政等知事不好连忙跪接。西平郡王用两手扶起,笑嘻嘻的说道:“无事不敢轻造(拜访)。有奉旨交办事件,要赦老(敬称贾赦)接旨。”……王爷笑道:“众位……都是亲友,不必盘查,快快放出。”那些亲友……一溜烟如飞的出去了。独有贾赦、贾政一干人,吓得面如土色,满身发颤。

不多一回(一会),只见进来无数番役(警察),各门把守……赵堂官便转过一副脸来,回王爷道:“请爷宣旨意,就好动手。”这些番役都撩衣勒臂,专等旨意。

大难临头之时,亲友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这种现象,不说也罢。警察叔叔们威风凛凛地冲进来,把守住各门。赵全突然拉下脸来:我们动手吧!各位警察叔叔摩拳擦掌、撸胳膊挽袖子、群情振奋就要行动。

当时的警察们并不喜欢抓歹徒,但都喜欢抄家,清查赌场、妓院、夜总会,既没有危险又有实惠,何乐而不为。贾府几代高官,家里的大小宝贝多着呢,随便藏几件掖几件,就够半辈子花的了。

西平王慢慢的说道:“小王奉旨,带领锦衣府赵全,来查看贾赦家产。”……“有旨意:贾赦交通(交往)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tiǎn(辱)祖德,着(表执行)/革去世职。钦此。”

幸运的总是贾政,倒霉的总是贾赦;真不知曹雪芹、高鹗为什么总是这样设计,有意思吗?有意义吗?

赵堂官一叠声叫:“拿下贾赦……”……喜得番役家人摩拳擦掌,就要往各处动手。西平王道:“闻得赦老与政老同房各爨cuàn(同一个家族但分开做饭生活)的,理应尊旨查看贾赦的家资。其馀且按房封锁……”

赵堂官站起来说:“回王爷:贾赦、贾政并未分家。闻得他侄儿贾琏现在承总管家,不能不尽行查抄。”……王爷喝命:“不许罗唣,待本爵自行查看!”正说着……一起人(一批人。北方习语)来拦住西平王,回说:“东跨所抄出两箱子房地契,又一箱借票,都是违例取利的。”老赵便说:“好个重利盘剥,很该全抄……”说着,只见王府长史(办公室主任)来禀说:“……北静王(水溶)到这里宣旨,请爷接去。”

西平王、北静王,这名字都很好:平西、静北,国家安宁。但愿如其所言吧。这两个王爷还不错,能在圣旨允许的范围内,把贾府的损失降到最小。贾赦与贾政已经分家,但贾赦的儿子贾琏目前掌管整个荣国府事务,所以,抄家既可以只抄贾赦的,也可以一包裹全抄,全在于主管者的一念之间。这哪有什么法制可言!反过来说,“抄家”本身就不合法!只是专制手段而已。

抄的范围越广大,得到的实惠就越多,赵全同志劲头十足,力主大抄、全抄。多亏被西平王喝住,多亏北静王及时赶到:

北静王已到大厅……“有旨意,锦衣府赵全听宣。”说:“奉旨:着/锦衣官惟提贾赦质审,馀交西平王遵旨查办。钦此。”……北静王便拣选两个诚实司官并十来个老年番役,馀者一概逐出。

西平王便说:“我正与老赵生气,幸得王爷到来降旨;不然,这里很吃大亏。”北静王说:“……不料老赵这么混账……”……贾政跪下,不免含泪乞恩……望北又谢了恩,仍上来听候。

北静王专门挑了一批年老番役去抄家,其实,人老未必善良、未必不贪。我估计,这些老警察大都是吃饱了的虱子,好商量。(假如换一批新来的饿秕虱子,那贾府就更惨了)

我这样评价一概否定官员们,当然不科学,估计有读者要反驳我了:“北静王便拣选了两个诚实司官”怎么就不对呢?官员中也有个别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