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06

第6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不可少(2)

女儿依依就是在我的鼓励中,建立起自信的。记得她3岁的时候,她自己把脱下来的衣服叠好(其实叠得很乱,但是她这种意识很好)放在床上,又自己找衣服穿戴整齐,我惊喜于她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于是竖起大拇指说道:“宝宝,你真棒,很多大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你都能做到了,你一定会做得更好!”在我鼓励中,孩子不仅建立起了自信,而且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方法二:多尊重,帮助孩子充满自信

孩子从小所受到来自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他建立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是不会有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所以家长应当时时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有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地方。

家长应注意检查自己是否因孩子“表现平平”而大失所望,是否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无能”、“不中用”、“没出息”、“不成器”等等?是否暗自觉得孩子不如年轻时的自己?是否说孩子不如别的孩子?是否当众嘲笑孩子“幼稚”、“愚笨”等等。

尽管有时是无意的,但这种消极的评价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严重的伤害。作为父母,应当多和孩子进行-些平等交流的活动,应当尊重孩子作为家庭一员在家中的地位。应当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采纳自然很好,不采纳也应当心平气和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如此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尊重和信任,自然也就能够形成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方法三:多引导,帮助孩子恢复自信

由于受家长的过分溺爱,有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离开父母的帮助,自己什么都不行,动不动就哭鼻子。家长要从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出发,从做简单事情入手,引导、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饭、穿衣、系鞋带、整理床铺等。让孩子在动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成功的愉快体验中恢复自信。

成功能带来自信,家长要注意为孩子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其实,在一般情况下,2、3岁的幼儿都会努力去发现自己的能力,他们总是试着干这干那,但父母却总是给他们泼冷水。

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说:“你穿得太慢,妈妈给你穿。”当孩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时,我们说:“别动,你会把碟子摔破的。”就这样,我们让孩子看清了他们是多么的不行,而成人是多么的能干。孩子还能自信起来吗?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确立适当的标准,而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否则,标准过高,孩子总是达不到,多次失败很容易导致自卑。例如,要一个2、3岁的孩子把玩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或者吃饭不洒一粒饭是不现实的,如果苛求的话,孩子便永远没有成功的体验。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恰当。完全没有期望不行,但过高的期望则会适得其反。

乐观——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愉悦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乐观不仅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它实际上更是一种心理免疫力,足以帮助人们抵御生活中的任何困难。

乐观的人极少患忧郁症,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容易成功,他们的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容易和他人交往。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沙海连天的沙漠中,两个人在艰难的跋涉中,见到剩下的半瓶水,悲观者说,“哎,只剩半瓶水了”;而乐观者则说,“呵,还有半瓶水呢!”最后,悲观者永远留在了沙漠,而乐观者却走出了沙漠。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一个人如果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幸福。也就是说,心态决定成功。

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年纪虽然只有四五岁,但神情很忧郁,怕生人,怕说话,怕做错事。在幼儿园,热闹的地方找不到他的身影;在家里,很少与父母说话,喜欢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

有的孩子缺乏自信,总以为自己各方面不够优秀,别的孩子拥有的种种长处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留给那些受老师、家长喜欢的孩子来享受的。

这类孩子,长大之后极有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相反,乐观的孩子活泼可爱,思维活跃,他们将来可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幸福家庭的组织者。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心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乐观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人生成败。所以说,幼儿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0~5岁,是培养孩子潜意识,独立自主个性,智力发展和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关键时期。作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尽情玩耍的机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他们日后拥有快乐的人生奠定基础。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要具备乐观的思维方式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相反。但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性,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性。当孩子遇到不利事情而悲观时,父母应带领孩子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并让孩子明白他的悲观思想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偶尔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父母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孩子的乐观性格首先来源于家庭和谐,来源于父母的乐观自信、幽默豁达。父母不仅自身要乐观,而且能够切实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并战胜他们面临的困难,将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给孩子。

这样,即使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碰到困难挫折,他也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具备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并实现既定的目标。因为父母的教育已使他相信一切东西的美好。一个对自己的童年有幸福与温馨回忆的人,胸中会永远溢着幸福。

方法二: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沮丧的情绪

父母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种种不满和沮丧的情绪。更不要随意流露茫然悲观之态。家庭成员都应注意情趣的陶冶和幽默感的培养。夫妻间应当互敬互爱,遇事商量,不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

家长应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做孩子的大朋友,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要求,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道理,谈问题。在平等交流的气氛中,让孩子逐渐懂得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绝对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到忧伤、惊恐、冷漠、愁苦等负面情绪,而应该有意识地让他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使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乐观和自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影相随。面对困难,乐观就像一副盔甲,抵挡它的进攻和侵蚀;面对困难,自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心锁勇敢前进。

乐观是孩子拥有的最大魅力,它远比聪明漂亮更重要。身为家长的你要经常讲些快乐而幽默的事情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慢慢的,他会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

而一个乐观的孩子,必将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方法三:要善于分享孩子的快乐

孩子兴致勃勃地把自认为高兴的事情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流露出麻木,或者不以为然的表情,那样会残酷地削减孩子的快乐体验。而是要做出和孩子同乐的样子,分享孩子的快乐。

当孩子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时,他的未来就会都充满灿烂的阳光。乐观豁达也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作为父母应当知道乐观的孩子,一定会比悲观的孩子更易成功。

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悲观是失败的孵化器。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

乐观向上,过好每一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乐观向上,过好每一天,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美好;乐观向上,对待每一天,我们的生命才会更辉煌。

给孩子乐观的性格,就等于为他买了一份终生的精神保险。

坚强——让孩子更加强大无比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

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让他去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磨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却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一休的母亲让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心理,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孩子的所有缺点都是可以原谅的。如果这样无私的爱不加适度的控制,就会变成溺爱、纵容,主要体现于过分顺从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缺点过分包庇,替孩子包办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孰不知,这种替代式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使其深受影响,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思想,行为上产生软弱性。

在对父母的依赖中,孩子只有软弱性,而培养不出坚强的品质,当他们日后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没有坚强的意志,暂时的困难与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所以家长应意识到,坚强的意志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

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处于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做父母的应给予保护和关怀,但决不能溺爱和纵容,使他们产生依赖的心理,事事都对父母抱着依赖心理的孩子会成为一个英才吗?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放开孩子的臂膀,因为自由的鹰要比禁锢在笼里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独立去面对困难的挑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坚强。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一次跌倒后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

在人生中,如果用“晴天”代表顺境,那么“雨天”就代表逆境。每个人都喜欢“晴天”,但“雨天”却总不期而至。雨天里,手里有伞的人方便继续赶路;逆境中,心中有“伞”的人可以继续生活的脚步。心中的“伞”就是坚强的心,就是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不是长大后突然学会的,而是人生在经历种种困难、危险、挫折、失败的进程中形成的。因此,在幼儿阶段,家长应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磨练,使孩子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面对危险,为养成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能力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生活。譬如:夜间让孩子独立上厕所,自己取能够到的东西;父母暂时离开时,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够独立而不害怕;当发生意外事情时,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

依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没少摔跤。每次摔倒了,孩子难免要大声哭叫。我分析孩子哭叫的原因,第一当然是因为摔疼了,第二则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来扶自己。所以,只要确定孩子摔得没有什么大碍,我一般不会去扶她。我对依依说,跌到了要自己站起来,不要总是要别人来帮你。

其实,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时候,我也很心疼,恨不得马上跑过去抱起她,把她搂在怀里哄一哄。但是,我总是克制住自己,在孩子哭的时候,把头扭到一边装作没听见。依依哭上几声,看到爸爸没有过来扶自己的意思,就会自己爬起来。

记得有一次,依依跑着跑着,一下子被一块石子绊倒了,大概是太疼了,她趴在地上放声大哭。我想过去扶她,但是想了想,还是把心狠下来。只是走到依依跟前,蹲下来鼓励她:“宝宝,自己爬起来,好吗?你真坚强!”依依终于自己爬起来了,我仔细一看,孩子的膝盖被石子磕破了,血珠渗了出来。那一刻,我的心很痛。不过,看到依依脸上的坚毅表情,我觉得自己的狠心很值得。因为通过这件事依依越来越坚强了坚强了。

写到这里,我想费点笔墨,说说女儿10岁时壮举——徒步60里。

那是2007年的初夏,当时我和依依旅居在大连。每年这个季节,大连都要举办国际徒步大会。自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她就嚷着报名的事。这次徒步大会共分4个公里级:5公里、10公里、20公里、30公里。我建议她报个10公里的,她嫌太短不过瘾,坚持报20公里的,我勉强同意了。

第二天上学,老师说可以集体报名,全班有20多个同学报名参加这次徒步大会,而且基本都是报30公里的,从小不服输的依依自然不甘示弱,于是也报了30公里级的。我知道这个消息是坚决反对,但是还是肯定了她的这种不服输得精神,但是我告诉她这完全超出她的体能,她说有老师陪着一起走,最终我无奈的妥协了。

5月26日一大早依依就醒了,就像要去远征的战士一样,收拾完行装后,精神抖擞的出发了……

什么事情都会有变化。

原来定好的5:30-6:00在503公交车始发站集合,去徒步大会始发地——星海广场。可来到后一个同学没有,依依当时很着急:同学都去哪了呢?一问旁边卖报纸的阿姨得知,由于503要7点才发车,先来的同学都坐别的车走了。在一位热心的叔叔的指点下,7:30依依终于一波三折的来到了目的地。

原以为到这里就能和老师、同学会合呢,哪成想这里人山人海,根本不见他们的踪影,依依当时很伤心,就像一个被丢弃了的孩子。听工作组的阿姨说,这次活动随来随走,先来的肯定走了。于是,依依手里拿着徒步大会线路图,沿着路边的标线开始那艰难的追赶……

追上依依的人很多,而被依依追上的却很少。因为同学都比她大3、4岁,都比她腿长比她有力气,她哪能追得上他们呀。孩子走到10公里时,累得想放弃了,一咬牙走到20公里标地。长时间的修整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下了最后的10公里里程中,当见到在此等候的老师和同学时,激动的热烈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