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05

第5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不可少(1)

自卑——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幼儿自卑是指幼儿由于某种原因怀疑、轻视自己,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懦弱害羞和畏惧。自卑是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据调查了解发现幼儿自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个别的幼儿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不注意调控,也有少数儿童将变得孤僻、寡言、内向、缺乏自信心。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如今的竞争社会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是难以适应未来的。所以说,幼儿的自卑心理是他们成长的绊脚石,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幼儿自卑心理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及集体活动中说话,甚至平时也轻声细语,不敢大声说话。

2.不敢在公开场合做事。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在公开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往后缩、而不是往前冲。显得拘束和谨小慎微。如当幼儿园教师让这种孩子带头做游戏时,他们就面露难色,没有别的幼儿那种自告奋勇的精神,有的马上说“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的话,个别的还会哭起来。

3.没有主见。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许多事情不敢自己做决定,回答问题思前想后,犹柔寡断,要么不吭声,要么轻轻地回答“不知道”。

4.不愿与别人交往。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地提出问题。

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聪明、伶俐而常被人夸奖和宠爱,长大后他就容易形成一种自信的性格。而由于某些原因,那些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环境中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就可能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

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会过成功的喜悦,或从未得到过他人的赞赏,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压抑,自卑心理就会日趋严重;一个屡受挫折甚至怀疑自己存在价值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

幼儿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父母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他们就会从父母对他的肯定鼓励中获得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多肯定、鼓励、少批评。不能一味的指责、训斥孩子,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有时候,父母亲一句简单的赞赏,给孩子的鼓励是无法估量的。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服系上钮扣,做妈妈的应该说:“啊!你真棒,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用妈妈帮助,真了不起!”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可是孩子会觉得自己在妈妈的心目中长大了,很有满足感,因而建立了自信心,以后在生活上更加愿意尝试自己照顾自己。

正面的鼓励,细心发掘孩子的优点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直接的。妈妈说他没用、没出息,他就真的以为自己是没有出息的了,以后就更不争气。如果妈妈赞赏他,他就会很高兴,而且会认真地要求自己,以后要做得更好些。

方法二:多让孩子参与实践锻炼活动

幼儿自卑与幼儿能力较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必须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利用种种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如:交往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

当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他们和同伴相处的几率大大提高了。而幼儿园里对孩子的生活独立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爸爸妈妈应该在孩子入园前,向老师咨询在幼儿园里,会涉及到孩子哪些方面的活动,在家里就可以早一点培养和训练这方面的能力,使得孩子能比较适应幼儿园的要求,从而能在一个较好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技能。

比如,入园前,可以先培养孩子一些独立吃饭、穿衣服的能力,可以慢慢的要求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那么等到了幼儿园里,他不会因为这些方面的“无能”,而导致对自己全盘的否定,产生自卑。

方法三:让孩子建立自信、体验成功

父母要尽可能为幼儿创造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与条件,在孩子获得动脑,动手,动口机会的同时,使他们也享受到胜利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时候,不能心急,可以先找出孩子的优点,慢慢的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首先肯定自己,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其次,逐渐提高孩子在弱项上的表现和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和爸爸妈妈比赛,爸爸妈妈假装比孩子差,让他觉得至少自己比爸爸妈妈强;然后再逐渐提高要求,让孩子在不断挑战自我成功中获得自信。这样孩子自信心得到强化,自卑也就离他越来越远了。

方法四:不要和别人的孩子攀比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更不能以许多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父母应抓住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有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我能行、我真棒”的自信心。

悲观——是孩子成长的拦路虎

乐观和悲观,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思想情绪。乐观的人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不仅总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将其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

而悲观主的人考虑的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他们也常常犯错误——或是每件事情都责怪自己,或是全都诿过于他人。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秀才进京去赶考,住在了一家客店里。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他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着伞;第三个梦虽然梦到他跟心爱的人同床共枕,但却背对着背,谁也不理谁。

第二天醒来,秀才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这三个梦似乎有什么寓意,于是赶紧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说:“完了,完了,你这次还是回去吧,别考了!”

秀才不解,忙问为什么,算命先生说:“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儿吗?戴斗笠还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你看你第三个梦,和心爱的人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里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这时,店老板看到秀才要走非常奇怪,便问:“不是明天就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去了?”

于是,秀才就把三个梦的事告诉了店老板,店老板听后笑着对秀才说:“对于解梦,我也略知一二,我倒认为你应该留下。”秀才一脸疑惑,店老板接着说:“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中(种)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正说明你这是官(冠)上加官(冠)吗?而跟心爱的人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正是翻身可得吗?”

秀才一听,觉得此解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去参加考试,结果金榜题名。

这就是乐观和悲观所带来的结果,不同的心态,迥异的结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成败只是一种心态,有乐观的心态,就有积极的人生。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在我的博客里留言:

我的儿子马上五岁了。他胆子一向很小,在幼儿园几乎不敢和老师讲话,更不用说上课主动举手发言了。在肯德基,不敢和肯徳基阿姨要小礼品,哪怕看到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炫耀他们的礼品。昨天,我们养了没几天的小鸡死了,他大哭了一场,然后自言自语得唠叨:我们养的小鸡死了,养的小鸟飞了,养的花枯萎了,养的小松鼠跑了。我想不通,怎么这么小的孩子会有如此多的悲观情绪?前天,小鸡生病的时候,他说我代替小鸡生病好了,如果小鸡死了我也不活了。我们很担心他的这种心态。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引导他?

孩子胆子很小,性格内向,有是先天原因,这些抑郁气质的儿童往往是比较敏感畏缩、孤癖的。他们的思考方式是悲观负面的,悲观的思考方式恰是一种“流行性抑郁症”,这对孩子的健康是很大的威胁。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要笑对孩子的成长过程

从婴儿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家长要享受培养孩子的过程。最能使育儿过程顺利进行的就是要做到家长开心,孩子开心。家长不能满怀愉悦地养育孩子,是很难教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的。退一步说,即使你内心有所不悦,也要笑对孩子,因为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感到愉快和开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责备,会逐渐使孩子不再天真,并慢慢形成一种反抗心理。父母责骂孩子的行为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筑起一道抵触的屏障,他们会对家长的责备充耳不闻。这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的育儿过程。

相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家长的责备,得到自然地成长,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对父母的言语没有任何的抵触,父母的教导就会顺利地在他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因为他们在父母的爱的氛围中成长,不会受到责骂。他们会产生安全感,他们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事物,对待这个世界,就比较容易成为乐观的孩子。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一一给予肯定,抱有持续的欣赏之情,我们得到的就是开朗、天真的好孩子。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承认,加以称赞,并和孩子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就会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

方法二:要扩大孩子的交际面

性格悲观的孩子,往往拒绝外出,或者拒绝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因为他们总会觉得自己在那样的场合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感到紧张和尴尬,他们总是会想着自己以往的一些不好的甚至是出丑的经历。但是,如果他们总是待在家里,他们会因此失去许多获得改善的机会,也许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活动中,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美好体验并变得乐观起来。

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往往较为光明美好。平时或假日多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家人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方法三: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悲观的性格。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

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自信——将成就孩子的一生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身发展的肯定,是一种重要个性心理品质。一个人的自信心对其整体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信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受到他人的重视。

可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因素,使得一些孩子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心,从小在大脑中储存下了“我很笨、不能干、很差”的不良定论。

一些年轻父母娇惯孩子,甚至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裳。成人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失去了锻炼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些孩子在同龄伙伴中就显得不如别人,事事落后于他人。

一家幼儿园每次举行自理能力,叠被子、穿衣裳,系鞋带、整理图书、玩具等表演活动时,小雨总是最后一名,小朋友说他是个大懒虫,什么都不会,真笨。结果小雨变得自卑起来,不再愿意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每次都找借口逃避上幼儿园。

如今高涨的攀比之心,使得许多年轻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断送了孩子的自信。

亮亮的爸爸是一位非常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每天接孩子时总要在教室对着亮亮发问,“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了什么,给爸爸讲讲”。养成习惯了每当他进教室其他小朋友也会围上来回答他的提问,有时亮亮没有回答上来,就会生气地说:“你怎么没学会,看人家小朋友都学会了,你要和他们比,他能学会,你也得学会”

其实,幼儿对成人的评价态度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来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我们经常听到小孩子说:“妈妈说我的手最巧,会折纸、会画画”,“爸爸夸我最能干”等。父母是孩子心目中高大的人物,我们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对幼儿志向、情感行为会起持久铭刻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身体健康的,也是充满自信、愉快、交往、合作的心理健康的。幼儿阶段是形成自信的重要时期。如果父母和周围人对幼儿表现出信任、赞美、鼓励的态度,他便会发展出积极的自我认识;如果幼儿终日挨骂、被拒绝、被忽视或被嘲笑,则很容易导致自卑。

而自信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一个自幼就充满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孩子,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未来才最有希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对幼儿来讲,赞美、肯定等鼓励的语言具有神奇的功能。在培养幼儿自信心方面,鼓励性的语言、动作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及时恰当的表扬、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成长感、价值感和胜任感。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给予鼓励。要经常告诉孩子,他在长大、在进步;他是有用的、被需要的、被喜爱的;他是有能力的,会做越来越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