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07

第7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不可少(3)

当我看到面带微笑凯旋的女儿时,当我把她是做英雄举起来时,我的泪水却模糊了我的眼睛……

方法二:要常常拥抱你的孩子

常常拥抱你的孩子,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照料者,被照料者和照料者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依恋。当你张开双臂拥抱孩子时,他们在大人的臂弯里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体温。这让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也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让他们感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父母作为坚强的后盾,于是,这样的孩子胆子更大,遇到挫折时也不会感到孤独。

另外,温暖的拥抱还能赋予孩子战胜压力的力量。孩子从小到大要承受各种压力,而父母的拥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感受了父母用肢体传递给他们动力,那就是“宝贝儿,你一定能行”。所以,在孩子受到压力时,这种潜藏在内心的力量就会推动他们尽快地释放压力,轻装上阵。

方法三:告诉孩子如何面对困难

“挫折教育”是培养幼儿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幼儿碰到挫折或失败时,家长要注重鼓励幼儿坚持不懈,告诉他们失败后可以重新再来。例如:3岁的孩子在搭积木,积木突然倒塌了,他会显得很失望,于是就用脚乱踢身旁的纸盒。如果妈妈看到了,走过去轻轻搂住孩子,用鼓励的语气说:“宝宝,你可以重新再搭一遍,只要坚持下去,你肯定能成功。”这样的话可以给孩子自信,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失败,让孩子懂得对待失败不应该生气、沮丧,而应继续坚持重新再来。

要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如单独活动,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变得坚强起来。

方法四:希望孩子坚强,父母首先要自己坚强

一天,一位爸爸带孩子去医院拔牙,孩子有点害怕。爸爸就安慰孩子:“别怕,爸爸会守在你的身边。”谁知进了诊疗室,孩子却抓住爸爸的手不肯放,哭哭啼啼的就是不肯跟医生合作。这时,一位老大夫走过来对爸爸说:“请你出去,离开你的孩子!”

爸爸忐忑不安地在外面等待着。不一会儿,孩子平静地走了出来。爸爸急切地问:“疼吗?你哭了吗?”孩子说:“有点儿疼,可我一声也没哭!”

后来,老大夫解答了爸爸的疑问:“你知道当时我为什么要你出去吗?你守在孩子的身边,孩子感受到依靠,就会撒娇、任性。我让你离开你的孩子,是要促使孩子自已去直面痛苦和磨难。孩子没有了依靠,自然会丢掉幻想,用自已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怯懦和疼痛。”

老大夫的话含有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其实,孩子并不像我们做父母所想像的那样怯懦和脆弱。当孩子遭遇困难时,首先无法忍受的往往是父母自己。父母如果感情用事,不仅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战胜痛苦,相反,只能增加孩子的恐慌和软弱。比如孩子不慎跌到了,父母鼓励他自已爬起来,孩子可能就会自已爬起来,像没事似的!假若父母惊慌失措,大呼小叫,孩子即使摔得不重,也会哇哇大哭起来。

希望孩子坚强、勇敢,做父母的首先要自己坚强。在孩子遭遇小小的痛苦和磨难时,离开你的孩子,让他直面人生,独立面对困难和痛苦,经受锻炼和考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长大成人。

勇敢——让孩子将来所向披靡

在孩子当中,多数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有些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往往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孩子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比如一位急脾气的爸爸,让他看孩子时,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从窗口扔出去”,这时,孩子被吓得乖乖地坐在小床上,不敢跟爸爸捣乱了。还有不少父母,当孩子突然不敢上街、不敢见人、不敢去某个公园时,却并不知是为什么。

根据东子多年心理咨询和研究,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孩子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也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难。

因此,家长要及时消除孩子的恐惧感,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根据孩子的性情,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要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提高交往的勇气。

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方法二:要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

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你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方法三: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对症下药

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而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惧怕鬼怪,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无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方法四: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们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总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挫折——不能缺少的人生一课

在家庭生活中,类似失败的尝试处处可见。比如,1岁的宝宝用勺子吃粥,弄得满身满脸,最后还把粥碗打翻了;两岁的宝宝自己穿裤子,把两只脚插进一条裤腿,拔不出来了。这些难道不是失败吗?但是就此不让他再尝试,他永远也学不会最基本的生活本领。

5岁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许多对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力都在这时出现:语言形成、思维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一但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闹独立”,在行动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而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家长们对此常伤脑筋。

这个时候,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动作能力刚刚发展,尤其是在初期,走路还不够稳,却常要去走一些不平的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摔倒之后就放声大哭,这时您不要去扶她,而应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在一份教育报刊中看到过一则文章:“美国父母不抱孩子”。作者谈了他来到一位博士朋友家作客,他们大人小孩互不干扰,只有两三个月大的小女儿被放在地毯上,脸朝下趴着,正竭力撑起身子,作者想把她抱起来,被博士夫妇制止了。

从这例子说明外国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之所以很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很小就有意识的放手培养他们。与此相反,在我国,如果孩子摔倒了,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之类的亲人常常会迅速的跑过去抱起孩子,替孩子揉揉关节,口里还哄着孩子“乖孩子,不疼不疼,不哭了……”。

现在,我们会经常从报纸上、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人在工作岗位上与人争吵感到委屈后就跳河自尽;某某孩子由于成绩落后被老师或父母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当今独生子女的身上,那么终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着,他们都是在赞美和表扬的迁就和溺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