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48

第48章 一直玩到5岁——孩子学啥都来得及(3)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他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玩耍,他把近视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镜片的变化。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镜商人从儿子的玩耍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发明了。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贡献。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儿子画了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父亲非常惊异地发现儿子对几何图形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地启发引导,使他很快对数学入迷,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数学家。

不让孩子玩,等于在泯灭他们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驱动力,一切创造发明也就无从谈起。

启蒙教育重在心智培养

如今,婴幼儿的启蒙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家长所重视,不遗余力者有之,不惜重金者也有之。然而,对于婴幼儿应进行那些启蒙教育和怎样进行启蒙教育,许多家长去不得其法。

何谓启蒙教育?

蒙者,蒙童,启者,启迪,所谓启蒙,就是按照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即情即景的用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理解得了的事和物对其感官和大脑进行刺激,促进其大脑发育,开发其大脑空间。用当前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拓展“内存”,为其以后的认知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创造良好条件,作好充分准备,打好坚实基础。

孩子的前五年,是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每一分钟,对孩子们而言,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只依靠6岁以后的学校教育,而让一生最具决定性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掉。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场所,对孩子影响也最大。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有效地引导才能把握这奠基的时刻,让孩子的心智得到最好的启发。所以,父母一定要借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密切的机遇来加以教导。

然而,不少婴幼儿家长对此缺乏理解,他们不是把启蒙教育的注意力放在对婴幼儿潜能的开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不是把启蒙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婴幼儿的行为习惯、自立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上,而是过早的、片面的进行认知教育,填鸭式的向婴幼儿灌输知识,有的甚至以自己的孩子能进行如何复杂的数学运算而沾沾自喜,以自己的孩子能背诵多少首唐诗宋词而引以为豪,殊不知,在这种口头上对答如流和滚瓜烂熟的后面,脑子里却是一片茫然,孩子对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知其然,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还会造成智力障碍,遗患无穷。

那么,婴幼儿应接受哪些启蒙教育?又该怎样对婴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呢?东子认为首先应重视心智培养,即抓好“四教”,即“教做人,教处世,教做事,教求知”。

东子给建议的家长——

方法一:家长要教孩子学“做人”。

教做人,即育人,这是一切类型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道理很简单:不会做人,焉能做事,不能做事,教有何益?翻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教育典籍,无一不把育人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级,对这个“人”字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罢了。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事做不好我们可以重头再来,可人做不好那就是一生的悲哀。孩童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进行人格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做好良好的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那一旦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危害的不仅是社会、家庭,而且是孩子一生的前程。

所以,家长对孩子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勇敢、有爱心、懂感恩,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家长用“自尊、自重、自强、自立”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样。然后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规范婴幼儿的行为,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方法二:家长要教孩子学“处事”。

会做人,更要处好事。对孩子启蒙阶段的处事培养,家长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对其进行礼貌和礼仪教育,礼貌教育是教其懂得以礼待人的道理,礼仪教育是教其学会以礼待人的方法。②教育孩子懂得并学会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并要求别人也尊重自己。③要教其懂得并学会谦虚谨慎,力戒骄满,在非原则问题上能谦让别人。但对别人的谦让要有度,不能是逆来顺受。④要教育孩子懂得并学会讲道理,遇事以理服人。⑤要教会孩子一点自卫意识和能力,属于自己应得的不轻易放弃。⑥要给孩子灌输一些竞争意识。

婴幼儿和群体相处以及与他人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头戏还应放在实践中,主角应由其自己唱。作为家长,所能做的只能是给他搭设一个舞台,即为他提供一个与群体相处和与他人交际的环境。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接触和交往中,难免发生一些摩擦、争执和冲突,对此,只要不至于导致大的事故,家长就不必过多干预,既不要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过分的斥责自己的孩子,可以静观其变,让孩子尝试着自己明辨是非,自己解决纠纷,自己化解矛盾,自己了结恩怨。当然,他处理的可能不是很好,或者处理得很不当,但是,你要相信他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之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处理的越来越好。

方法三:家长要教孩子学“做事”。

这里所说的教做事,既包括动手的也包括动脑的,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将来能做事的人才,所以,教做事,在“四教”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

这里不想谈如何教孩子做具体的事,只想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做事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做事,就要从婴幼儿抓起,培养孩子一个严肃认真的做事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现在的婴幼儿将来面对的是一个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试想,在这样一个“差之微纳,谬以光年”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严肃认真的做事态度,丢三落四的人,有谁敢用?在这样一个“一寸光阴一尺金”、“微秒必争”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事拖拖沓沓的人,有谁愿意用?

有人可能要问:婴幼儿有何事可做呀,无非是玩玩玩具、搭搭积木,难道这样的小事儿也值得那么认真对待吗?错了!小孩子眼里无小事,一块积木的搭设,在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在小孩子的眼里,可能看得比一座大楼的建造还重要。因此,从婴幼儿抓起,从玩具的管理、书籍的摆放,日常卫生的清扫做起,培养孩子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方法四:家长要教孩子学“求知”。

这里说的是教求知,不是教认知,一字之差,却是大相径庭的两条道路。所谓教求知,就是培养婴幼儿求知的意识和欲望,人脑是一个很特殊的容器,在它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愿接受外部事物的时候,它的容积会变得无限小,你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法子硬灌也丝毫灌不进去。而当它有了求知的欲望,主动的要吸纳外部事物的时候,它的容积会变得无限大,怎么装也装不满。所以说,给婴幼儿一颗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比向他灌输一部百科全书的意义要大得多。

那么,怎样培养婴幼儿的求知欲呢?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带到户外,让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浏览河山之壮丽,领略气象之万千,品味生命之灿烂,感悟宇宙之浩瀚。从教他喜欢身边的一花、一树、一虫、一鱼开始,继而引导他升华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再到对世间万事万物产生好奇。好奇是求知的原动力,随着好奇心的增强,一种对宇宙无穷奥秘进行探求的欲望即求知欲便会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婴幼儿最初的求知欲还是比较脆弱的,需要予以细心的呵护,家长的态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它损伤甚至把它摧毁。所以,对于婴幼儿提出的各种提问,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

同时,在对婴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多保留几分童心,要学会用儿童的心态去理解儿童的行为,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语言去和儿童交流,做到亦亲亦师亦友,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接近你,才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家庭教育重在开发引导

有一次我在《三湘都市报》接听读者热线时,一位年轻妈妈因无法打进热线,直接驱车带着4岁的儿子来到报社,向我历数孩子的种种不是,我让她举个例子。她说,好好的报纸被儿子撕的一条一条,还兴高采烈地展示给她看说,这是他做的“面条”!结果不仅没有得到赞赏还挨了一通训斥。当然,孩子再也不敢给妈妈做“面条”了。

我曾对这位妈妈说,你不经意间的一通训斥,就扼杀掉了一个未来的发明家,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她的训斥很残忍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鲜活思维。在孩子眼里,那些普通的纸条,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面条”。一个4岁的孩子,有这样丰富的想像力,难道不值得表扬和赞赏吗?可是,做妈妈的眼睛只盯着报纸,只心疼还好好的报纸被孩子撕坏了。殊不知,她“撕”坏的是孩子正在萌芽的创新意识。

这是一个不懂得开发和引导孩子的家长。但这不是唯一,而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往往埋怨自己的孩子“顽皮”,埋怨他们在墙上乱图乱画,埋怨他们干净的衣服穿一天就弄脏了,埋怨他们出门就会惹祸……如果从性别特质来说,男孩子确实比女孩子顽皮一些,尤其在3至5岁这一年龄阶段,许多男孩常常横冲直撞、大喊大叫,攻击性较强。他们还常常以“男子汉”自居,时时想表现得很勇敢。而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总是无奈的摇摇头……

孩子们一旦做错事,一些家长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加训斥,在家长的高压下,孩子便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也有小部分的家长却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管束,认为“顽皮”孩子聪明。殊不知,再聪明的孩子也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严”会使他产生叛逆心理,父母不想让他做什么,他就越要去做,常常跟父母反着来。而“宽”的则更放任了孩子,会使他产生“我做什么,爸妈都不管我,你们也不用管我”的心理,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自由自在的“小小鸟”。显然,这两种管教方式都是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东子给建议的家长——

方法一:父母应该正确的去引导。

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的犯错误(小孩子弄火伤手、吃饭摔坏了碗、嬉水弄湿了衣服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顽皮”是儿童的天性,父母只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才能收效,但这需要的是耐心与时间,况且孩子的好奇心远远超过成年人,越是不让他们接触这些越是得到相反的结果,甚至事倍功半,最关键的在于沟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可能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令人诧异甚至令人无法忍受的癖好,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因此大惊小怪,更不能因为自己无法忍受而采取专制措施逼迫孩子就范。事实上,充分理解并且利用孩子的各种癖好,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生活之师、终生之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其他人无法比的,因此,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不要只看到孩子顽皮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顽皮积极的一面。顽皮的孩子通常好奇心较重,乐于探索外部世界,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对孩子恶意伤人或破坏东西的顽皮行为,父母应及时劝导和阻止,但应容许孩子没有恶意的或没有伤害到他人的顽皮行为。同时,尽量少用贬义的言语评价孩子,少拿孩子的弱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多赞扬自己孩子的优点,从而可科学引导,将孩子的顽皮转化为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

今年刚刚四岁的贝贝是个淘气的孩子,当妈妈对他提出要求时,他总是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妈妈,有一丝倔强和一点叛逆,为了管教贝贝,妈妈的嗓子都快喊破了,但是,贝贝依然我行我素。

一天,妈妈教贝贝做拼图,为了让贝贝能够耐心的做完,妈妈一改往日的强制性要求,微笑着坐在了贝贝的身边,看着他拼。也许是妈妈在身边的缘故,也许是真心喜欢拼图。总之,他没有放弃,努力地拼着,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总算把妈妈布置的任务给完成了。

妈妈从贝贝的这次表现中看出,他的调皮和任性是表面的,为此,妈妈一改往日的态度,想方设法接近贝贝,逐渐走进他的心灵,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妈妈的耐心指导和正确引导下,贝贝叛逆的性格终于有所改变,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方法二:给孩子提供尝试多种领域的机会和条件。

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要总以成人的眼光,过早地把孩子定位在成人选择的某一领域,应给孩子提供在多种领域尝试的机会和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往往忽视或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特点,只是以自己的愿望,或是盲目攀比,认为其他孩子都学这个,我的孩子也不能落下,硬把孩子送进这个班那个班学习,而这也许恰恰是孩子的弱项领域,结果自然是家长和孩子都疲于应付。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最重要的是可能从此孩子的天赋就被埋没掉了。

如果家长能给孩子多种尝试和选择的机会,孩子往往对他的优势领域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一领域的成功,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从而把这种信心和热情也会迁移到其他领域,使其他领域也获得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三:做父母的应细心观察和了解你的孩子

作为家长,应拿出耐心认真地观察你的孩子,以了解他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特点、爱好、兴趣,有时候父母亲忙于指导孩子的选择,灌输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和教导孩子自以为正确的行为,但是你们这样做时,真的很了解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个体的特征、需求吗?千万别以为孩子是自己的翻版,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强加在他身上,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