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孩子提供多种领域尝试的同时,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以积极的态度,尽可能多地注意孩子积极的一面,记录他的优点和长处;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观察你孩子的表现,并记录下来,因为这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从熟悉你孩子的人那里听取意见,有时他人才能认清你作为家长所无法看到的特点;向老师询问,老师可能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并不表现出来的方面。有了这些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孩子的天赋与才能,然后加以挖掘培养,我想你和你的孩子的生活都会充满愉快的成就感。
对孩子天赋才能的发掘与培养,并不是不要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相反,在某一领域拥有成就感更会促进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幼儿教育阶段,家长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发引导,孩子个个能成才。
父母教育重在爱与责任
广场的长椅上坐着两位年轻的母亲,正幸福地在谈论着各自的孩子,一个说:“我那宝贝特聪明,在哪儿都不吃亏,我一旦买回他不喜欢吃的零食,他总要带到幼儿园去,与其他的小朋友交换些他喜欢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书包里,回家后还向我们炫耀。”
另一个说:“我家那宝宝也是,以前在幼儿园常被小朋友欺负,每天都哭着回家,但他吃过亏之后,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练,现在在幼儿园,可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
有一个老太太在她们旁边的垃圾桶里“掏宝”。听到她俩的谈话后插话说:“我那俩儿子小时候跟你们的小孩儿一样。”两位妈妈一脸的唐突,但听到老太太在讲儿子的话题,便饶有兴致地问:“那现在你的儿子怎么样了?”
老太太叹道:“就是因为他们俩太聪明,小儿子不愿吃亏,打死了人后坐牢去了。大儿子不愿吃亏,他家里有钱,可就是一个子儿也不给我。”
以上故事看似巧合,却又是那么真实合理,因为这是一种必然。这位老人“沦落”到今天的地步,除了客观上的原因外,主观上与她无原则的爱和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有关。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也许你会说,今天的父母不好当了。是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竞争社会的到来,孩子们对家长的要求比过去高多了,这就逼着年轻的家长必须接受教育,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不然的话就做不好家长,就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任务。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要给孩子必要的心灵呵护。
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爱”,它伴随着人们从生命的起点走到终点。爱的含义很广,有你付出的爱,也有你获得的爱。成年人如此,幼儿更是如此,他们希望得到父母之爱。
可是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
A、“我最害怕的是爸妈吵架,害怕爸爸妈妈闹离婚,这会使我没有安全感,我渴望父母恩爱和睦,让我有一个温暖的家。”
B、“我们有缺点、过失,爸爸妈妈应去了解,实事求是地帮助我们,不要随意地打骂我们,不要随便地骂我们:‘笨蛋’、‘傻瓜’、“没有用的家伙’。”
C、“希望爸妈不要在客人面前、同学朋友面前,数落我们的缺点,揭我们的短处,要给我们留点面子,留点自尊。”
D、“请求父母不要在家里打牌,更不要通宵地打牌,害得我们无法看动画片,无法睡觉。”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对人对事积极、热情,喜欢与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较好;而有的孩子对人对事则比较冷漠,与同伴不太合群。究其原因,大都与孩子缺乏父母之爱有关,一项研究表明: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存在婴儿与父母之间的大量的强烈的依恋。
没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的孩子,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没有中央处理器的电脑。
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是独特的,父母要用心地去关注、去深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尊重、理解、信任,更渴望得到赏识和认可。父母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且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份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脆弱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作为家长,每一句激励性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呵护孩子的心灵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代表的是感性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所以说,爱是孩子成才的关键。为了让孩子健康成才,家长必须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
方法二:家长要给孩子适度的爱。
随着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也毫不犹豫地加以满足。然而,这种爱的结果却是,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坏。想要什么就得马上去买,迟了点就哭闹不休,躺地打滚。而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只要一哭一闹,马上加以满足。
试问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那如何爱孩子呢?当然是尽最大能力让孩子过得舒适、开心,人生之路畅顺、没有波折……因此,孩子一路走来,父母对他们呵护有加,怕他们冻着饿着,怕他们受委屈,不舍得让他们吃苦让他们受累,更不舍得让他们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是大包大揽,她们力所能及的为孩子承担了一切:大到规划孩子的未来,小到上学替孩子背书包。她们不让孩子出去玩,怕摔了、碰了;不许孩子交朋友,怕遇到坏人;不愿意孩子参加集体劳动,怕孩子累着;孩子有了错,不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权势的家庭,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太阳”,一路成长几乎没有一点波折,更不会经历艰难困苦。看起来,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可是,人的一生怎么会没有波折呢?成长过程中,在父母的照顾和庇护下,孩子可以无忧无虑远离风雨,可当他也成为成年人,也要踏上社会独对人生的时候,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要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的。但是,幼时的“完美生活”早使他的心理脆弱至极,没有一点抵抗能力,在未来的复杂、艰苦的情况下,他会无所适从,苦难和挫折会让他难于应付甚至被击垮。
父母给孩子爱,呵护孩子的心灵,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方法三:家长要尽到对孩子应尽的义务。
有的孩子们哭着说:“爸妈把我们放在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家,很久不来看我们。我们多么想念爸爸妈妈啊!希望爸妈经常与我们通电话,请求爸妈多关心我们的生活。”
有的家长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自己却不愿下大功夫。我见过很多年轻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那里或幼儿园,就认为孩子学的好坏,全在于爷爷奶奶和老师了,自己没有责任。或是把孩子托给保姆,而他们自己却把精力用在打麻将、玩游戏、买衣服、烫发、化妆上,不读书,不看报,更不学习家教理论,像芦苇那样,头重脚轻腹中空;有的不能具体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邻居家有一位4岁的小女孩,别看她年纪小,长得的很漂亮,人也聪明伶俐,但毛病却不少,动不动就对她的爸爸妈妈瞪眼睛、发脾气,那模样,给人一种霸道的小大人的感觉。家长说:有时候,看到她耍孩子脾气,觉得挺可爱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就随她去吧,可是时间久了,就难以管教了。家长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样子,意思是“顺其自然”吧。
“养不教,父之过。”其实,这里的“父”不仅仅是指“父亲”,还应有“母亲”。把教育子女的责任一味地托给爷爷奶奶或学校,或是由保姆看管这是为人父母的失职,他们没有尽到一个家长的职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是任何人能无法替代的,所以为人父母必须站在家庭教育第一线,并却能够实施科学教子,不娇惯不溺爱,宽严有度,教子有方。
玩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学
有这么一对年轻夫妇,总是埋怨孩子笨,脑子慢,学习成绩不好,怀疑孩子心理不正常,为此带着孩子去请教一位教育专家。谁知这位专家和孩子交谈后,给其父母开了这样一个家教偏方:“一张笑脸,两句鼓励,三分野餐,须在草地、河边、阳光照耀下全家一起食用。‘药’不分剂数,周六、周日常用。”
原来这位专家和那个7岁的小男孩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孩子头脑清晰,反应灵敏,用词准确,压根儿看不出孩子有什么不正常。孩子向专家吐露,从上幼儿园开始,他每天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妈妈就让学这个学那个,直到睡觉。星期六、星期天还得去特长班上课,有空还要练吹小号。几年来都是这样,有时好不容易爸妈说带他出去玩一天,爸爸又说有事。他现在一看见书就头疼,满脑子就想玩。他还悄悄告诉专家:“你别跟爸妈说,我特想看动画片,爸妈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看股市行情,不让我看。”根据孩子的诉说专家得出结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孩子的父母,于是为他的父母开出了上述家教偏方。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时候哪个孩子不淘气不爱玩?想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只要不过于出格,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回想起来,虽然那是一段吃得不好也吃得不饱的日子,但却是永远值得回味的童年时光。孩子小的时候,玩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他们把成年人的生活搬到自己的游戏中,过家家、打仗、卖东西、看病、开汽车等等,孩子模仿着社会生活中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和他们想像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与人格健全有极大的益处。
可现如今,孩子爱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父母应认清玩与学的关系。
长久以来,我们抱着“玩会影响学习”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大多家长这样训斥过孩子:“就知道玩?玩能考上大学吗?玩能有出息吗?”家长有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可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那些寒窗苦读的楷模被我们颂扬和模仿。所以,玩在大家眼里是“不务正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
玩和学习真的就是对立的吗?我认为:玩和学习是统一的,有益的玩就是学习,而科学的学习就是玩;玩可以促进学习,而游戏化的学习可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对于“有益的玩是学习”这句话,大部分家长都能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是在玩耍中认识和感知世界,学会语言交流,懂得人际交往的。孩子的很多能力也是通过游戏获得提高的。
可是如果说“科学的学习就是玩”好多人不理解,因为在大家看来,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无兢兢业业的态度无专心致志的学风,是不足以学好的。所以,当孩子上学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就不再认同“玩”的学习方式,而是把玩看作耽误学习的一种行为了。
事实上,学习需要有快乐的感觉,我们完全可以让学习像游戏一样有趣。想一下,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因为玩可以让他们快乐。如果学习也能让他们快乐,孩子还会有厌学的情绪吗?还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吗?当然不会,而且在快乐的心境下,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
我的女儿依依学习认字,就是从游戏开始的。当时女儿两岁多,喜欢用小木棍在地上画各种奇怪的符号,我也手拿小木棍和她一起画。她画一横,我就在上面加一竖,她则接着继续往上加笔画。每当所画笔画组成一个字,我就告诉她这是个什么字,她会饶有趣味地打量这个字,并把它读出来。再在地上画的时候,她画一笔我画一笔,不自觉地她就把认识的字写出来了,然后很得意地告诉我,这是个什么什么字。
而女儿学习计算,是从玩扑克牌开始的。最初我们数扑克牌上的图案,女儿懂得了数字的概念;接着比谁出的扑克牌大,女儿明晰了数字的大小;再玩追20点,女儿学会了加法;再玩凑24,女儿精通了加减乘除……
后来女儿上学了,我更注重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以快乐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孩子对学习自然充满了热情。
方法二:“贪玩”的孩子智慧多。
一位母亲无限苦恼地对幼儿园老师说:“我的儿子特别贪玩,口袋里经常放一些像奇形怪状的石头、树棍、废弃的钉子等破烂,让他看书、教他写字他没兴趣,可在路上碰到配钥匙、修自行车的,他却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久久不愿离去。我真怕这样下去将来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和学习。”
相信这位母亲的烦恼,很多家长都会碰到,而且,苦恼的程度可能并不比她少。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先来看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