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30

第30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要培养(3)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相反,要鼓励孩子,既使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完全正确,也要充分肯定他的这种精神,鼓励孩子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循规蹈矩是创造的大敌。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肯定孩子,让孩子们敢说

2~5岁的孩子,心理发展迅速,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随着他们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地反复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以后又逐渐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有时他们甚至会问一些使父母非常为难的问题。

孩子好提问是一种好现象,是他们好奇心盛、求知欲望强的表现,说明他们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是他们善于思考的表现。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好奇好问能促使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去寻求和吸取知识,能引导儿童观察世界、进行新的创造,能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厌烦或觉得哕嗦,甚至阻止孩子提问,那只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压制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孩子好问的精神,正确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

有一位妈妈给4岁的儿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小乌龟种了一棵苹果树。到第三年苹果树要结果子了。小乌龟为了让远方的爷爷也吃到苹果,就把苹果树挖出来,背在肩上,向爷爷家爬去。爬着爬着,花瓣飘下来,苹果树开花了;爬着爬着,小乌龟觉得苹果树越来越重了,还闻到了一阵阵香味;终于爬到爷爷家,苹果成熟了,他们一起吃到了甜甜的苹果。

“为什么小乌龟背着苹果树爬到爷爷家?”“为什么小乌龟觉得苹果树越来越重?”“苹果树从泥土里挖出来会不会死掉?”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很多问题,妈妈表扬了孩子的勇于提问。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家长对孩子提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也不要训斥,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这些话家长要常挂在嘴边,时常奖励给孩子听。家长的赏识会激发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方法二:耐心倾听,细心解答

3岁以后,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日渐增多,认识、理解能力增强,求知欲也特别强。他们不仅会细心观察周围环境,而且希望求得解答,因此常常喜欢问这问那。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开始会感到很高兴,也能耐心地给予解答,可当孩子提问过多时,有的家长就会产生烦的情绪。

要知道,孩子好问,说时他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获得对周围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各种知识的前题,家长非但不能烦,还要表示赞赏,同时还必须给予耐心的解答。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表示出很高兴、很开心的样子,表示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样孩子的提问就会得到正面强化,也会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如果孩子的提问很简单、甚至很幼稚,家长千万不要讥笑、讽刺他们,也不能指责他们说:“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等一类的话,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

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并尽量当时给予回答。不论孩子的提问属于哪种情况,家长回答问题均要耐心、诚恳、简捷,不能敷衍了事;回答的内容要具体、生动,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向他们解释,使孩子易于接受。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敷衍应付,甚至胡编乱造地瞎回答,不但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而且不利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

方法三:不可为了面子而斥责孩子

依依5岁半时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在离园的那一天,幼儿园举行了热闹的毕业典礼。不仅是幼儿园的所有老师都参加,而且还有所有即将毕业的小朋友的家长。毕业典礼的内容很丰富,跳舞、唱歌、讲故事……老师说,要把孩子们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向爸爸妈妈展示。

毕业典礼的最后一项活动是说说自己的理想。老师按照座位次序一个个叫着同学的名字,第一个小朋友说:“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第二个小朋友则说:“我要做一名飞行员……”第三个小朋友说:“我要当医生!”……

而轮到依依时,她竟然脱口而出:“我将来的理想是卖金项链!”话刚出口,全教室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张嘴大笑起来。她妈妈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感到特没面子。在回家的路上,她妈妈批评了她,依依争辩说:“本来我想了好几个,可最后都被他们说没了,在我紧张地张望时,看到老师脖子上戴着一条金灿灿的项链,所以就说出了这个理想。”

想想看,和那些想当科学家、医生、老师的孩子比,女儿这“卖金项链”的理想是多么俗啊。可是,我却不那样认为,这说明孩子不“人云亦云”,有创新意识。

其实,无论孩子的话有多“荒唐”、多“不上档次”,无论他的想法有多“出轨”、多“不合规矩”,无论他的主张多“幼稚”,多“不具理性”,都给他以肯定的微笑。如此,孩子拥有了独立做事和思考的权利,他的求新求异思维才会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让孩子“异想天开”

说完“童言无忌”,再说说“异想天开”。

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会想象:他会告诉妈妈,他就是“抗震小英雄林浩”;他也可能会告诉爸爸,他想和宇航员杨利伟叔叔一起去遨游太空。也许,妈妈会忍不住要笑,也许爸爸说他他:“异想天开!”,也许你们会认为孩子在“胡说八道!”其实,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较夸张的想法,应该注意保护,千万不能横加批评和嘲笑,挫伤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家长在平日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也许孩子有的比喻并不恰当,但家长应予以适当的肯定。

“异想天开”多带有贬义。其实,“异想天开”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想象力。人类发展的历程表明:没有“异想天开”,便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许多古人“异想天开”的事,经过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所以,当你的孩子有奇特的想法时,请不要责备他们“胡思乱想”,而应当给他们以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人天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而创新的幼芽往往生长在人的“奇思异想”里。作为教育者要小心翼翼的呵护和扶持这些奇思异想的幼芽,牵来春风,邀来阳光,促使它茁壮成长。

有这么一段教育佳话:在美国一所幼儿园的图画课上,教师让孩子随便想、随便画。一个小孩子就把鞋子脱了下来,把染料往鞋底上抹,然后在画纸上压一个印。照一般人看来,这简直是在胡闹。可那位授课的教师却很高兴,特意把这张画镶起来挂在墙壁上,让大家向他学习。因为在这位老师看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在发明电话而闻名的贝尔实验室的门厅里,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刻着一句话:“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规,钻进丛林,你一定会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的教育领地中,应允许孩子偏离“正规”,允许孩子异想天开,哪怕是幼稚的、拙劣的想法。这样,创新之泉会汩汩而出。

如果说“童言无忌”是孩子纯真心灵的写照,那么“异想天开”就是孩子美好想象的翅膀。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应尊重孩子的想法

例如,你打算教孩子学习阿拉伯数字,当你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0”时,孩子便会马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这是张大的嘴巴,煮熟的鸡蛋,妈妈的耳环或者是其它一些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这时候,你千万别为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思维去学习而火冒三丈,责备他:“胡说!这是阿拉伯数字零。”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把孩子的思维过早地束缚在所划定的框框里,而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与童趣。

另外,不要把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认为永远都不可能发生。例如,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到太阳上去探险。”你千万不要对他说:“傻瓜,太阳那么热,上去还不把你烤成灰?”而应当鼓励、引导孩子:“你的想法很好,但那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从现在起你就要好好学习,将来发明一种不怕太阳高温的飞船和宇航服,这样才能在太阳上探险。”父母一定要用心地倾听孩子每一个“可笑”的幻想,而不要嘲笑他们,因为每一个奇妙的想象在若干年后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孩子的“异想天开”体现了孩子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父母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将使每一位“异想天开”的孩子成才。

方法二: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就某一问题引发孩子回答众多答案。如:“什么是红的?什么是圆形的?什么会滚动?什么会飞?什么会在水里游?”等问题,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充分说出答案,越多越好。例如,家长画出波形线条图,引导孩子想象“它像什么?”孩子回答出若干答案,如:河流、驼峰、大雁、海鸥、牙齿、鱼头、麦当劳标志等等。家长再将线条图变成倒放的8字时,继续让孩子回答,孩子说出像葫芦、眼镜、手拷、眼睛、雪人、蝴蝶结等等。如此促进幼儿思维流畅性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体现于思维方式类别与观念类别的多少,标志着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说出的答案要同类不同种。例如:家长提问:“什么可以吃?”孩子若回答冬瓜、茄子、芹菜、白菜等,这些虽然都可以吃,却都属于蔬菜,只是1种类别。若回答:西瓜、桔子、土豆、芹菜、饼干、蛋糕、鸡蛋、香肠等等,这些都可以吃,但却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糕点类、蛋类和肠类共5类,这就是儿童思维变通性的发展。

家长可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孩子独特的想法。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有一对翅膀,你会做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以上这些假想的问题会激发出孩子的奇思妙想,引发孩子说出不同答案,充分发展了孩子的独创性。

方法三:少设障,多鼓励

人们经常会陷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很少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在进行教育,这样大大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实,一个真正的人才,并不是那些思维定势的人,而是那些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动脑筋,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让那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中。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用脑筋想一想了。

幼儿的小脑袋中有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奇百怪的事物,他们常常想飞上天空,潜入蚁穴。这种想象力不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且对培养幼儿的绘画、音乐、文学等才能大有益处。

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不要去泼冷水,而要多鼓励,这样孩子的创新欲望才能激发出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异想天开”,他们长大了才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

支持孩子积极尝试

孩子能坐了、会爬了、学走路了,吸引他眼球的东西更多了,想法也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作为家长,你是如临大敌,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不要这样、不能那样,这个危险、那个可怕”,使自己说“不”的频率直线攀升,还是给孩子一个“可以”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总是充满了不满和指责。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新事物时,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总是心急火燎地希望孩子一学就会,还要求做得完美无缺。

朋友五岁的女儿婷婷正在学习洗自己的袜子。“天呐!你哪里是在洗袜子,根本就是在玩水嘛!”妈妈心急地把水龙头拧紧,“你知道吗?水费又涨了,还这么浪费水。”婷婷噘起了嘴,本来以为帮妈妈洗袜子会得到表扬,现在没戏了。“你看看你,洗什么嘛!洗了老半天,袜子还这么脏。多用一点肥皂粉,全部重新洗过。”婷婷不情愿地挤了一堆肥皂粉,弄得脸盆里都是泡沫。“你在搞什么鬼呀!弄得全是泡泡,这样很难洗干净的。”“我不洗了啦!”婷婷生气地大哭着,狠狠地把袜子摔回脸盆里。

婷婷第一次开始学做家务,她的本意可能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想帮妈妈的忙,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显示自己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想得到妈妈的表扬。而妈妈的苛求与指责,却挫败了孩子学习做家务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传递着让孩子沮丧、受挫的信息。如此做的结果,可能使婷婷以后再也没兴趣去尝试做家务,再也不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新的事物,长此以往,甚至可能造就孩子自卑的人格。

反之,如果妈妈先肯定她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动机,再耐心细致地教她洗袜子的方法,即使她一时做不好也积极鼓励;她从中就不仅学到了做家务的本领,也在家中得到了归属感,培养了她对家庭的责任心。以后她就会更积极主动地为家庭出力,锻炼出许多的能力,也培养了主动、积极、乐观、自信、负责、坚定等优秀的个人品质。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提供必要的条件,变否定为肯定

来自父母的期待是孩子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父母要激励孩子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孩子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儿、加油,使他们感受到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所带来的喜悦。

有个4岁的小姑娘很腼腆,也很胆小。幼儿园老师每次叫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后,总是低着头,脸涨得像块红布,连说话的声音都打颤。一次开家长会,同学们要演出,妈妈有意锻炼这个小姑娘的意志,于是就提议让女儿担任一个角色演“小白兔”。小姑娘的第一反应是“不行,我不敢”。“你可以尝试一下,妈妈相信你准行!”妈妈抚摸着小姑娘的肩膀亲切地鼓励她,“我们回家后,妈妈帮助你多排练几遍,好不好?”最后,演出成功了。从此,小姑娘变得大胆、开朗起来。

有的孩子很听话,即便你在地上画一个圈,告诉他玩的时候不能出这个圈,他也会乖乖点头。面对父母认为“不能做”的事,他更是绝对躲得远远的,让爸爸妈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