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要有节俭之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或许并不真正懂得这两句诗的含义。浪费一粒米饭,有什么可小题大做的呢?然而,这个细小的看法却有可能演变成花钱大手大脚、浪费随意的习惯。一粒米不珍贵,那么一碗米饭又有什么珍贵的呢?浪费一顿精美的晚餐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节俭尤其体现在细节处。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有真正懂得劳动的艰辛,才会真正理解节俭的含义。这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勤俭节约。
很多的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学会节俭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勤俭有助于磨练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品格。古人曾说过“俭能养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意志,就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需要。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让孩子自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是很危险的。
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感到十分惊奇。日方人员见到客人面带惊异的神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且历久不衰的一大因素。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某些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致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德国前总理科尔有次宴请朋友,快吃完时,发现盘子里还有些汤子,便用面包在盘子里擦了一下。他吃完面包后,发现盘子里还有点汤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盘子,用舌头舔了起来。德国之所以能从二战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德国人,都有科尔总理的这种节俭的精神。德国现在富了,但他们没有忘记过去。
与日本、德国相比,中国一直很穷。虽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但人均收入仍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处于温饱线以下,有数百万的学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因此,我们更需要勤劳节俭。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要端正认识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子女一般都是尽量满足其需要,这在情理之中。但在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盲目与别人攀比,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享受、虚荣等不良心理。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勤劳节俭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粥一饭都来得之不易,一滴水、一度电都是经过工人的辛勤劳动得来的,父母供他们衣食住行所需费用,也不是不费力气就挣来的。
方法二: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的。家长要有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严格要求自己,生活要俭朴,精打细算,如珍惜粮食,节俭用水、用电等,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要让孩子从小事着手,养成节俭习惯。首先在使用玩具和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玩具不好用了就丢掉,而是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修上;写错一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书包、笔盒能用就用,不要轻易换新的,做到物尽其用。同时要在生活上讲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档化,只要吃饱穿暖,整洁大方就可以,不必过分讲究。
方法三:家长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当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金钱、数字概念的认知不同,所以给孩子零用钱时,应先考虑孩子个别的成熟度及需要。
通常零用钱的需求与年龄是成正比的,年龄愈小的孩子,给的金额愈少,间隔时间愈短,也就是说,5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每天给他小额零用钱,而学龄的孩子,则可以一次给他多一点的零用钱,并每个星期或每两个星期给他一次。
对5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可考虑让他学习金钱的运用及了解金钱的价值,但在使用上,要教孩子懂得节制,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应着重灌输他正确的金钱观念。
给孩子零用钱,不是在打发孩子,也不是补偿孩子,应该在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指导他零用钱的使用、保管方法,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零用钱的教育功效。
还可采取以家长作为银行的方式发给零用钱,孩子想要买东西时,向家长申请,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购买、选择商品,这时家长可以指导他简要地记录零用钱的去向,协助他有计划支配零用钱。
让孩子支配、使用零用钱,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字概念,还可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从使用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
没有支配金钱经验的孩子,会有缺乏自制、惯于依赖的情况发生。家长有求必应,孩子易有挥霍无度的习性;严格约束孩子用钱的家长,则可能教育出一个性情拘谨、行为保守、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因此,无论孩子年龄是大是小,无论零用钱是多是少,家长要记住一个大原则:从小培养孩子节约开支、明智消费、随时储蓄的概念。这样对孩子将来有计划地使用金钱、有效地管理金钱,才会有帮助。
我们提倡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乱花一分钱,目的不是通过孩子的劳动为家里创造财富,让孩子少花钱而存多一点钱,而是要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劳动,习惯于节俭,通过磨练,形成良好的品质,使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要有谦虚之道
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也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它能使人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比较清醒地认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骄傲是谦虚的对立面,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阴影。一个人的成绩都是在他谦虚好学,扑下身子实干的时候取得的,当他什么时候骄傲了,自满自足了,他就必然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而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不但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障碍,而且还会造成伙伴关系的紧张。
所以,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所以,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骄傲的情绪,一定要尽快地加以纠正。
实际上,使一个人产生骄傲的真正原因并非饱学,而是因为他的无知。同样,一个人的谦虚也不是因为他差的很远,恰恰相反,他甚至会超越那些自以为的是的人。谦虚与骄傲的原因在于一个人的总体修养如何,而不在于是否多读了几本书或是多做了几件事。
苏格拉底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他所不知道的,但是苏格拉底却一点也不这样认为。他说“不可能!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
像苏格拉底这样博学多才的大哲学家,却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可见他是多么谦虚,这种谦虚可以让他不断地进步,但是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这样的人,哪有不跌跟头的!
在现在的家庭环境中,很多独生子女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荣誉与成绩,他们会因为骄傲自大看不起朋友和同学,会偶有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甚至有的会把集体的成绩看成个人的,这些表现将会使他们不再进步甚至会脱离朋友和同学,脱离集体,进而失去目标。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教孩子区分自信与骄傲
盲目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自以为是,将严重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乐观上进;而骄傲是对自己的不全面认识,是盲目乐观,常会让人不思进取。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会让人迷惑,孩子们常会把自己那点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现,这时父母应该让孩子分辨出两者的区别。
方法二:帮孩子全面认识自己
孩子产生骄傲往往源于自己的某方面特长和优势,父母应该先分析骄傲的原因:是学习成绩比较好、有某方面的艺术潜质,还是有运动天赋什么的。然后应让孩子认识到,他身上的这种优势只不过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就会失去这种优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进取,而不是骄傲懈怠;并且优势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同时应该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父母要教育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确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这里也包含着家长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另外,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集体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自以为什么地方都比别人强,因而看不起别人。家长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地方走走,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名人的成就和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充实头脑,使之变骄傲为动力。
方法三:让孩子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
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是一门学问。骄傲自满往往也和不能很好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关。
小军已是学前班的学生了,是个爱学习的男孩,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在家里,小军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班里,小军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
有一次,小军愤愤不平的向妈妈告状,说老师批评了。妈妈对小军说:“老师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在妈妈的引导下,后来,小军慢慢改正了骄傲的毛病。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方法四:不要轻易地表扬孩子
卡尔?威特在生下来时是一个智障儿,但他的父亲老威特运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岁时,就已经掌握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同时,小威特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小威特在9岁时就考上哥廷根大学。当他未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天才,父亲老威特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谦虚的习惯,他禁止任何人表扬他的儿子,生怕孩子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从而毁了他的一生。
威特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自己的孩子实在太优秀了,太优秀的孩子往往经不起表扬,表扬过多往往会导致孩子骄傲自满心理的产生。因此,他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表扬孩子。父母应该注意表扬孩子本身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一味表扬,而且,表扬孩子的时候要注重表扬孩子的某种行为,不要表扬孩子本身——这也是表扬的一个技巧。
孩子要有真诚之本
真是本真、率真,诚是忠诚、诚实。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善良的、真诚的、纯洁的。我们每个人的本意也都是想要真诚的、真实的、忠实的。可是后来为什么这个社会却发现了信任危机呢?这得从我们的孩子说起。
都说孩子是明天的太阳、未来的希望,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又给了他们怎样的成长环境呢?先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吧——《保护真诚》: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时,老师布置他们每天些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得真实。
一次,她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队,参加升旗。红旗升起来。我的手在兜里,把山楂上的茸毛摸下来。
看来孩子是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手有些闲不住,便伸进裤兜,拿山楂捏捏,把上面的茸毛抹下来了。我读后觉得还比较真切,告诉她今后参加升旗仪式是不要做小动作,之后,教他把不会写的字填上拼音,孩子很高兴。
第二天放学回来,女儿情绪低落。原来这段话得了“丙”,还被打了个大杠杠,这在他们班是破天荒,难怪孩子惶恐不安。我对孩子解释:“你的行为违反纪律,所以写的话只能得‘丙’。”孩子嘟嘟哝哝地说“我写得是真事嘛……”
过了几天,孩子又高高兴兴的对我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的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你这个星期天并没有洗红领巾,还是洗了再写吧。”她却说“我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孩子不想(不敢)写出自己洗红领巾的真实过程,也不愿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开始走上说“套话”的路子。
一个一年级学生,升旗的时候把手伸到裤兜里玩山楂,当然不对;不过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孩子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纪律,更不是有意要这样做。她按老师的要求,坦然地这样写了。这里面包含着多么难能可贵的纯真!而我们的老师却忽视了儿童的这种真诚。不爱护这种真诚,却已自己的世俗扼杀了这难得的真诚。
我们的家长也该好好想想,我们还有那些伤害孩子真诚的行为。也许不经意中,我们就抹杀了一个真诚的孩子,造就了一个不诚实的孩子。就这样我们造就了一个不真实的社会。那我们又怎能喊着要真诚呢!
“做事先做人”做好了人就可以善其事。那么这个“做人”就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真诚对世界。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就是真诚,是诚信的基础;“真”就是善良,是诚信的内容。这就要求为人处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老师和家长播种真诚,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就会有好的收获,孩子的成功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教育孩子,就必须让孩子珍惜光阴,克服浮躁的情绪认认真真做人,安安心心读书,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明白什么是正义、邪恶,什么是高尚、低俗,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