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10

第10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优良品质不能丢(2)

研究表明,很多家里饲养宠物或其他小动物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细心、爱心。

据报道,有一个9岁的男孩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回大自然。小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此文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对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家长一定要严加管教,轻则批评或惩罚,重则可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严更的“品德问题”。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具有暴力倾向。

方法二:教孩子懂得怜贫惜弱

如今,在社会大力的倡导和鼓励下,社会上帮助残疾人、孤寡老人做好事早已蔚然成风;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也比比皆是。

我继承了父母给予我的善良,善良的血液也从我身上流淌到了女儿依依得身上。孩子自小就善良,遇到流浪猫流浪狗,就要收养,由于我从卫生和安全等方面考虑,从来不养宠物。她的收养要求没有被采纳,于是我建议给这些流浪“儿”在小区的楼下建个家,依依不是的去给她们送水送饭。有时,还把特别脏的猫狗抱上楼,为其洗个澡理理“发”,梳洗打扮一番后,在放回去。

尤其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依依是一定要尽其所能的给与对方帮助,有时是超出自己限能的,我们就告诉他,帮助人也要量力而行。

某电影有这样一段故事情节: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赶走,全家人对此事极为重视,并且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个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有困难的人,鼓励孩子向贫困儿童献爱心,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作用,在满足了孩子被需要的情感的同时,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收获更多的善良和快乐。

方法三:同孩子一起唾弃暴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牢记,不要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让孩子远离暴力镜头,家长在处理问题时也不要使用暴力行为。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经常是棍棒相加。在孩子的思想里,暴力是有理由的,也是有力度的。那么,当他与别的孩子产生摩擦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暴力。那时我们的孩子已经忘记了善良这根“绕指柔”,忽视了它四两拨千斤的能量。

我们的孩子是明天的主人,明天,他们就将踏入社会,与社会上纷纷杂杂的人发生纷纷杂杂的关系,是他们,推动时代的车轮前进,是他们建构我们整个社会的脊梁!他们是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所以,教给我们的孩子善良吧!

孩子要有分享之乐

“这些玩具都是我一个人的,不准你们碰。”“巧克力、牛肉干、薯片都是我爱吃的,你们谁都别吃。”……生活中,许多小孩子都有很强的“占有欲”,他们不愿意与父母、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

一位年轻的妈妈来信说:

我儿子今年3岁,他最近变得越来越独了,一点儿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前几天,儿子过生日,我特意给儿子买了一大堆好吃的,还带着儿子和我爸我妈,一起去动物园玩。在游玩途中,我妈感觉有点饿了,就问我儿子能不能给她点儿好吃的,结果我儿子把一大堆食物抱得紧紧的,根本舍不得给。儿子这一举动,弄得我也怪不好意思的。虽然孩子还小,但这种情况还是不应该出现。

其实,与这位妈妈有过同样尴尬经历的家长,大有人在。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喜欢“独霸”他所喜欢的玩具和食物呢?家人溺爱,缺乏同伴交往,是不少孩子喜欢“吃独食”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在众多亲人的溺爱下,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遇事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满地打滚、哭闹。与此同时,不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受到过度保护,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历,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即便和同伴交往时,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不愿再拿出来分享。

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把好吃的和大家分享,为了好看的少儿节目把你们都支出房间,爷爷奶奶腿脚不便还硬要背、硬要驮,家中来了客人却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图书、食品都藏了起来,目无尊长。这时,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

的确,缺乏爱心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们一定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智商高、能力强、却不愿分享、不懂关爱、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让我们都来做有心人,从小给予孩子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人。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生成的,大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怎样做。如:饭后吃水果时,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将水果分发给大人,告诉孩子好吃的要和大家分享,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给你的东西时,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礼貌待人。

家长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给予他特殊的地位。应该适当地让孩子明白他所得的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大家因为爱他而给予他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和感谢,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跟家人、小伙伴共享。

扩大孩子的同伴交往范围也很重要。家长应确保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同伴范围有限,孩子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也体验不到合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方法二:身教胜于言教

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当孩子看到妈妈打来一盆热水,帮奶奶洗脚时,他也颤颤巍巍端来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由此,我们也会深切领悟到榜样、表率的作用。

比如:天冷了,妈妈给亲戚家每个孩子编织了一副小手套;端午节,奶奶给幼儿班中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咸鸭蛋;六一儿童节,爸爸特地买来一只蛋糕,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榜样、表率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孩子会分享,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

方法三:表扬与鼓励相结合

让分享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对自己所喜欢的物品所表现出的占有欲是此年龄段孩子固有的特征。家长要保证每次的分享不是在成人的强求和专制下进行的。我们要努力做到,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从小我就引导依依:好吃的、好玩的要大家一起分享。当然,最初她还不懂得何为分享,也不知道其中蕴涵的道理。但每当她做一次大方的“给你吃、给你玩、给你看”的行动时,我会用行动来肯定他、鼓励他、表扬他。在他小小的心灵深处懂得:这样做,爸爸妈妈喜欢。

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对于孩子乐意与人分享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这能助长孩子良好的品德。家长的态度不仅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学会并乐意分享,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否用充满爱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家长的表扬、鼓励也应适度,防止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做出分享的行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把一切都让给孩子,这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爱心需要从小培养,一个懂得关爱的人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爱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会生活、会学习的人。

孩子要有劳动之美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但目前看来,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儿童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有些家长只注重让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算术,梦想将来成名成家,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8-13岁),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1/6。超过7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务。在家里,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幼儿园,老师也很少安排劳动,使得孩子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古人云:“不劳动者不得食”。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练,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其实,适当地让孩子参加劳动益处多多。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产生,还可以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特别是在孩子有劳动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地得到培养和加强。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认识,要有让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识,然后去重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这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不“妥协”,不依顺孩子。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练、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小孩子在1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什么都想试试,有时候要做的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可是还是很有兴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就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这一点,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依赖心理了。

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孩子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

方法二: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认为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应该让别人伺候你,而不是你去伺候别人”。

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认为劳动与孩子无关。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孩子回到家里,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干点事儿时,家长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帮倒忙了,一边玩去!”在不经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惟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就一好百好。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的,作为父母不能出于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里,包办代替一切;也不能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而不给孩子做的机会;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为不耐烦而剥夺孩子做的机会……

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不能烫着,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笤帚给他准备好……总值,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机会,就无从谈锻炼和提高。

方法三:东子对女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东子认为,孩子是否愿意从事家务劳动,以及从事家务劳动时间的长短,将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成年后的生活比不爱劳动的人更充实、更完美,事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劳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非常必要。

女儿依依从3岁开始,就自穿衣服。当时家里雇了保姆,勤快的保姆习惯为依依脱衣服、为她打洗脸水,在她下床的时候,帮她把拖鞋摆放好。依依最初坦然接受阿姨的这些照顾,我看到后先是和依依谈话,告诉她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然后又和保姆谈,告诉她,这些事情不是她工作职责内的,她尽可以不管,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于是,保姆不再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依依也就像个小大人似的,天天自己忙活自己的事情。

从4岁开始,依依自己洗自己的袜子、短裤等小件衣服。刚开始,为了洗一双袜子,用了足足少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干净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害得她妈妈还要给她洗外套。但是我们没有就此阻止她,呵斥她,而是鼓励她。于是,孩子的干劲很大,袜子、短裤换下来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着小盆子坐下来洗啊洗啊。渐渐地,孩子洗衣服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候,还会顺手把我的、她妈妈的袜子一块收了去洗了。

现在,13岁的依依洗衣、做饭、买菜、修鞋、打扫卫生样样在行。她不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父母做很多事情。我们一起去早市买菜,一起做饭:我炒菜,她淘米、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