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中的心理学
8449200000077

第77章 人才缺乏与囤积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难着到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市场上什么东西紧缺,人们就会去抢购什么。前两年,北京市场一度火柴紧张,人们就几大包几大包的往家买;后来有一阵卫生纸少了点,人们又一大捆一大捆地往家拿。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本来并不爱吃芝麻酱,因为购货本上有计划,不买要过期,也去把它买回来,即使是发霉倒掉也在所不惜。这种现象,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在他《短缺经济学》中作了详尽的描述,也阐述了他的一个重要发现,短缺引起囤积。

短缺引起囤积,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在人才方面,我国目前一方面人才奇缺,一方面又人才积压。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正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反映。人们都说人才缺乏,知识分子缺乏,但各单位就更把住人才不放,不管有用无用,“有备无患”。这种极不正常的囤积心理,极大地压抑人才,埋没人才,因为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它的效率是与个人的兴趣、专业和性格等因素密切相关的C不正常的囤积人才虽然可以不考虑一个人的专长、兴趣,把他束傅在非意愿岗位上,但却无法强迫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效率不受影响。同时也助长了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发展,使本来人才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使必要的人才流动也停滞起来。

我国目前的人才囤积现象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打着“爱护人才。”的招牌。一部分单位的领导,生怕人家说他们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所以,把自己单位的知识分子和有用人才视为己有,不管什么情况一律把住不放。使人才流动甚至比设备、厂房、物资流动更困难。名义上是爱护人才,而实际上往往是当“摆设”。二是囤积无度。因为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国家承担的,人才不管到哪一个单位工作,国家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也没有税收。这样,领导只要认为需要,不管人才本人意愿如何,统统可以在“工作需要”的大前提下“合情合理”地囤积起来。至于国家利益,人才个人利益,统统可以在这些口号下掩盖起来。

短缺一囤积一更大的短缺。这是短缺引起囤积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把我国现有的人才充分调动起来,就必须冲破各自为政的囤积行为。

近年来,我国在组织人事制度的改革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局面已经逐步被打开。人才交流、人才流动也已经开始,但这毕竟还是一个开端。为了使祖国尽快富强起来,我们应该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顾全大局,真正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使我国有限的人才资源真正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