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应掌握教子智慧
8422700000012

第12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4)

妈妈说:“阿姨叫你以后小心点,你告诉阿姨,你要怎样小心?是不是以后不再碰别人的东西了?”

阳阳点点头对阿姨说自己以后不再碰别人的东西了。阿姨夸阳阳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妈妈接着又对阳阳说:“阳阳,你打碎了东西,是不是应该自己收拾?现在,你请阿姨拿个东西给你装碎片,自己动手把地板打扫干净。”阳阳照做了,大家都夸阳阳做得好。

但是事情还没完,妈妈又说:“阳阳,你打碎了阿姨家的东西,造成了两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是弄脏了地板,你已经打扫干净了,第二个是阿姨遭受了损失,你得赔偿阿姨的损失。”

阳阳低着头说:“我没有钱赔给阿姨。”

妈妈说:“你有,你可以用干家务活来获得报酬还钱,也可以少买零食和玩具。妈妈替你赔钱给阿姨,一年里就不会买新玩具给你了。”

妈妈当着阳阳的面,问了花瓶的价钱,把钱给了阿姨。阳阳明白了自己要为自己闯的祸买单,与父母没有关系,以后的鲁莽行为也少了。

智慧点拨: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是孩子为人处世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务负责。然而,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尤其在许多父母心目中,子女总是幼小、脆弱的,因而对他们呵护备至,事无巨细都由自己代劳。

观察我们的周围,孩子闯了祸,伤害了他人,不少父母都会主动替孩子承担责任,向人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却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家的东西,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父母留下来处理。上学迟到了,就会怪奶奶不好,早上没有早点叫他,奶奶也会说:“是奶奶不好,明天早点叫宝宝。”等等。孩子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就会认为自己闯的祸就是父母闯的祸,自己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会替他摆平,而孩子自己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结果继续闯祸。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要由其他的人来承担,那么长大后我们的孩子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孩子的责任心应该从小培养,父母有必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需要从点滴抓起。

孙云晓教授曾谈起过他女儿改掉睡懒觉的习惯。以前,每天早晨他都催女儿起床,可女儿总是不情愿地说:“再呆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又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之后,他就决定让女儿自己对自己的事负责。他让女儿自己定闹钟。一次,闹钟响了,她把闹钟一按又睡了,结果一觉睡到十点半,受到老师的批评是自然的了。可她又不能怪父母,因为她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后,她就摆两个闹钟在房间,叫自己起床。终于,女儿不再需要父母叫她起床了,而且学会了自己整理床铺,自己准备早餐。这是她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的基础。而这正是在增强了责任心的前提下实现的。

要想让孩子懂事、长大成人,培育其责任心便是根本的前提。真正优秀、杰出的人才,正是在责任心的基础上才培育出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

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的并且认真履行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遵纪守法也依靠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心,这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与社会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终会被社会遗弃。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愿意主动去为他人或集体做更多的事情,愿意去冒更多的风险,也愿意付出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的代价。

中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讲述了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他到瑞士访问时,在一个洗手间里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能够如此勇于主动承担责任。可以说,这种承担责任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习惯。

只有一个人意识到要主动承担责任的时候,他的美好人格才开始形成,他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责任是一个人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任务,无论大小都应该重视。要想孩子在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应当教育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负责。

细节指导: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要唤起孩子的责任意识,将孩子当成平等的家庭成员,授权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临睡前,让孩子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家里来了客人,由孩子负责沏茶倒水;适当的做一些家务等,习惯成自然,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这就是他应该做的事,初步体会责任的含义。

其次,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当孩子犯错闯祸,父母应表现的事不关己,只让孩子道歉,使孩子明白是自己犯错,不是父母犯错;当孩子认识错误后,即令其用劳动改正错误,劳动可获得表扬,孩子就会积极地改正错误,而不会坚持错误,与父母对抗;帮助孩子清楚认识其行为后果以及可以补救的措施,如果需要赔偿,应让孩子看到父母替他赔偿,而父母又明确表示要孩子还钱,可以让孩子有社会化体验。当孩子习惯了替自己的行为买单,也就逐步培养起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第三,要支持孩子参与学校的管理。如参与学校环境维护和监督、争当升旗手、做老师的小助手等,通过人人参与管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0.别替孩子设计未来

家教故事:

刚上高中,妈妈就问刘刚将来想学什么专业,刘刚想都不想就答到:“想上师范学校。”

妈妈一听,脸沉了下来:“考什么师范?你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医生。”

刘刚说:“可是……”

妈妈打断了刘刚的话:“可是什么?我们都是为你着想。现在医生多好啊,你看隔壁家的李阿姨,现在是副教授级,很多医院都请她去坐诊。逢年过节,净是上门送礼的。况且,医生学好了,也不失业,待遇也好。你也别皱眉,我们都为你设计好了,等你学出来,让你舅舅把你安排到市里最好的医院。我们就这么一个要求,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刘刚看着妈妈,心里觉得很痛苦。

智慧点拨: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父母希望孩子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

孩子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他有自己的爱好、志向和理想。孩子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会觉得快乐、自愿,并且也会积极主动。而父母一旦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失去了自我,如同机器人在父母编制好的程序下运行,迷失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会变得被动、茫然。

孩子总要长大,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父母不能决断孩子的一生,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

程建今年就要初中毕业了。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太好,根据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老师估计他考重点高中有些困难。老师找程建的父母谈了谈他的情况。

妈妈回来后征求儿子的意见,对儿子说:“我们给你自己做主的权利,你自己选择上职高还是上高中。”父母跟程建一起分析了他当前的状况,和各学校的优势,职业高中既可以学到一技之长,还可以在毕业时根据情况继续读大专;如果选择上高中,就要在这三年里使劲努力,将来考大学。分析完,妈妈将自主权给了程建。经过深思熟虑,程建决定考职高。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不是代替父母去实现父母未尽理想的工具。父母越是替孩子做主,孩子越会产生抵触、反叛、对抗的情绪,甚至与父母关系紧张,走上歪路;也有的孩子会变得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对生活和学习没有了兴趣,也没有信心。无论怎样,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严重地还会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孩子的未来终究要靠孩子自己去规划,父母只需要把生存本领教给他们就可以,与其做一个保姆,不如做一个领路人。让孩子自己去发展,他可能会更快乐。

细节指导:

爱孩子并不是要替孩子决定他们将来的生活。就像故事中所说,给他一条鱼不如教他怎么钓鱼。父母应耐心地征求和听取孩子的意见,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自己去做、去体验,这种体验对培养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是至关重要的。

让孩子自主选择,其实就是让他们自己描绘自己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