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应掌握教子智慧
8422700000013

第13章 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1)

1.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教故事:

马兰由于升职未成,心里非常不痛快,看什么都不顺眼,回到家里,为了一点小事就跟丈夫吵架。就这样持续了好些天。

突然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儿子对她说:“不要再吵架了,如果你们再吵架,我就不上学了,我要去奶奶家,我不愿意再待在这里了。”

儿子的话让马兰感到非常震惊,她没想到她认为很平常的吵架会影响到儿子。她百感交集,知道儿子是想通过牺牲自己来挽救父母之间的关系。马兰心里很自责,她对儿子道歉说:“儿子,是妈妈不对,妈妈不应把工作的事带回家跟爸爸吵架,妈妈对不住你。”

儿子小大人似的帮妈妈擦掉眼泪说:“吵架不对。”又让马兰破涕而笑。

智慧点拨:

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要求父母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学生生活环境。家庭的物质生活环境依每个家庭的富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每个父母都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物质需要。例如,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天地,不需要奢华,但要求整洁、安静,噪音和杂乱无章会引起孩子情绪烦躁,进而妨碍学习。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安定、安心、安全的环境与父母完整的爱。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父母相亲相爱,也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这样才能营造和睦快乐的家庭气氛,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重视家庭中的智力气氛。如果父母本身对知识就有巨大的兴趣和追求,就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无形力量。智力气氛差的家庭,可利用邻居、亲戚、朋友及请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改变家庭智力气氛。

除了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外,孩子的成长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正是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起初,孟子家住在一片墓地旁,常常看到埋死人,于是就学着做埋死人的游戏;搬到集市旁边后,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小商小贩的经商活动,于是又学做买卖的游戏;最后搬到一个学校旁边,每天看到文质彬彬的学生,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

父母应考虑和睦邻里关系。如果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家庭虽在闹市,孩子却仿佛居于“孤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与邻居成为冤家对头,或因为自身缺乏修养。如乱倒污水垃圾,装修房间随意破墙钻洞,造成邻里关系不和睦,这样会加剧孩子的孤独,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邻里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特殊意义,增加与邻里的友好交往,是治疗独生子女“孤独症”的一剂良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如果和邻里相处融洽,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经常来往,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很有利的。

细节指导: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幸福的保证,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2.给孩子一个爱的港湾

家教故事:

每当小朋友们谈起自己的爸妈多么多么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时候,10岁的丽丽总是闷闷不乐地低着头,不说话。

原来,丽丽的父母在家经常吵架,为了一丁点儿的事情也要吵个天翻地覆,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丽丽为此很苦恼,不愿回家,甚至想到离家出走,在学校也经常无心学习,他想得最多的事,是如何回家平息父母间的战火。

丽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怎能安心、愉快地享受父母的爱呢?

智慧点拨:

在我国像丽丽这样的家庭,像丽丽父母的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各自的理由而不愿屈服于对方,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并且常常把夫妻间的战争延续到孩子身上。孩子只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恐惧和害怕,而不是爱。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如何,父母关系的好坏以及家庭结构是否稳定,这些都是孩子心理健康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表明,在父母关系不好或是父母分居、离异的家庭中,孩子心理存在问题的比率高达21%以上。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比它更优美。”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和谐的家庭不在于房子有多大,也不在于家庭收入有多高,而在于家庭成员间是否能和睦相处。

在不和睦的家庭,常常发生争执、暴力、纠纷、冷战,这种不稳定因素势必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危机感等各种不良心理体验,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孩子的心理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不和睦的家庭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内心的痛苦容易让孩子出现焦虑、烦躁、压抑、忧郁等负性情绪。长期的惊吓会使他们长大后情感脆弱,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单薄,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是孩子不良发展的高危因素,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的不良影响。

而在父母婚姻状况良好的家庭中,和睦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多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孩子更大自主权的拥有,这些都能促使孩子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感,使他们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和个性。

为了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给孩子创建一个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需要夫妻间的融洽关系做基础。只有夫妻关系融洽,才能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爱的港湾,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间关系融洽,他们在家庭中必定是配合默契,合理分工,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方式给予孩子关爱,让孩子感到父爱、母爱一个都不能少。

良好的夫妻关系,源于夫妻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他们不仅是夫妻关系,更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夫妻间良好的行为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感到生活如沐春风,激发孩子热爱生活、感谢父母的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细节指导:

在家庭中要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就要求夫妻做到以下几点:

⑴夫妻间互相理解、体贴、包容。彼此体谅对方,协调好两人在家里的事务,互相照顾,宽容对方的过错和失误。

⑵在家庭中营造夫妻间浪漫气氛。例如,记得对方的生日,在生日那天送一束鲜花等等。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良好发展。

⑵夫妻间互相尊重。包括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各自的权利,给对方留一份自由的空间。

⑶民主协商处理问题。夫妻间产生争议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夫妻双方冷静下来,民主协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增进夫妻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形成家庭的民主气氛。

3.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家教故事:

从幼儿园回来,小丽就一直嘟着嘴,眼里还噙着泪花。

“妈妈,在幼儿园,小朋友们都叫我小矮子。”小丽伤心地对妈妈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

“他们真的是这么叫的吗?这太伤小丽的心了。”

“妈妈,为什么我比他们都矮?我还会长高吗?”

“嗯,让我来看看。小丽是比小朋友们矮了一点点,妈妈在小丽这个年龄比小丽还矮呢,你看现在妈妈不是很高吗?有的小朋友长得快点,有的小朋友长的慢点,可是每个人都在长个,小丽应该好好吃饭,改掉挑食的毛病,只要营养均衡了,小丽也会长得很快的,很快就会超过小朋友的,对吗?小丽是个很可爱、很讨人喜欢的小女孩。”

小丽歪着脑袋想了想,很高兴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我以后不挑食了,等我长高了,他们就不会再叫我小矮子了。”

晚饭,小丽头一次主动吃了自己最不爱吃的菠菜。

智慧点拨:

所谓自尊心,就是个人要求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的愿望和情感。孩子的自尊心是心灵的保护层,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很多父母的不当做法,却在时时伤害着孩子的自尊。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女孩总是逃课,学习也不好,父母怎么打骂都不起作用,她依然我行我素。他们也很纳闷,女儿一向乖巧,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怎么这半年变化这么大。母亲无意中看到了女儿的日记,才明白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女儿的现在的状况。

日记里写到:

“因为有些感冒,数学成绩没考好。回到家后,我小心翼翼地将卷子交给您,因为有几个您的同事在坐,您看了之后,觉得很没面子,大怒:‘70分,怎么考得这么差?真是不争气!’我顿时吓了一跳,一下子哭了起来。‘还有脸哭呢!’您大喊道,‘我没有你这样的女儿!’这句话,使我深感痛心。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考试,难道我真的就那么不可原谅了吗?我心里乱得一团糟,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忽然之间,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没用的人,再也没有变好的机会了。

“小时候你们对我倍加爱护和体贴,让我感到生活是那么充实,又是那么愉快。可长大后,你们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不理解我,还时常用一些刺耳的话伤害我,常常使我无地自容。

“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请给我一点自尊和自信吧!”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尊就在家长对她不经意的不尊重间消失了。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健全的自尊感能使人奋发、进取,坚定地去追求成功。自尊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儿童的适应能力,低自尊的儿童比较容易感到无助、焦虑、自卑、不快乐。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必须要做的事情。

现代教育理论也证明,品德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温床”,而父母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最佳老师。父母本人也是孩子行为的榜样,父母品德高尚、有尊严、有信心,这种正面的力量也会感染孩子。

细节指导:

尊严无价,优秀的父母懂得如何体面地维护孩子的自尊,而不是粗暴地摧残,因为尊严是孩子充满信心、笑对生活的强大动力。

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父母应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培养,首先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最初的自尊意识就来源于父母对他的尊重。因此,家长要多说鼓励、肯定孩子的话,像“不错,你真棒”、“你一定能做好”、“你这样做的很对”,等等。其次,尊重孩子的意见、隐私,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重视他。另外,不能羞辱和打骂孩子,如“脏孩子”、“坏孩子”等,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孩子在满足之中建立自尊。

4.让孩子远离虚荣心

家教故事:

妈妈下班回到家,看见儿子小强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

妈妈问小强:“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怎么没在楼下踢球呀?”

“不踢了。”小强愤愤地说道。

过了会,小强挨到正在做饭的妈妈身边说:“妈妈,我想买一双旅游鞋。”

妈妈纳闷地说:“上个月不是新买了吗?这么快就穿坏了?”

“没有。”小强嚅嗫着:“李刚新穿了一双耐克,老在我们面前显摆。我们发誓一定要把他比下去。”小强越说越气愤。

“他的鞋多少钱呀?”“八百。”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很郑重地对小强说:“你们认为,穿的比他好就是把他比下去了吗?如果他明天再穿一双一千块钱的鞋,你们是不是也要比呀?物质的攀比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尽头,比也要比有意义的,比如比一比谁踢的好,谁学习好,这多有意义啊!”

智慧点拨:

孩子虚荣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父母总担心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在外面低人一等,所以总是宁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的、穿的都不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就得有什么。慢慢地,在家长无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欲望也无限地膨胀,也有意地开始攀比,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虚荣心是自尊心扭曲的表现,是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孩子如果有很强的虚荣心,就不会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来追求上进,而是企图通过贬损别人、打压别人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比如有的孩子跟父母下棋,只能自己赢,只要看自己快输了,就说父母赖皮,然后把棋盘打乱或者不高兴、又哭又闹。其实自己技不如人,学艺不精没有什么可耻的,只要虚心学习总可以赶上来的,而强烈的虚荣心会使得自己有意掩盖自己身上的不足和毛病,反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许许多多的理由,为自己的不端进行辩护。

孩子的虚荣心,都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父母应及时捕捉到这方面的苗头,对孩子采取相应的教育。孩子的虚荣心往往表现为:

⑴夸自家。孩子经常在同学或朋友面前炫耀父母的地位或家境的富足。

⑵自以为是。经常炫耀自己的成绩,特长或者不懂装懂,不论谁指出他的错误或批评了他,他就跟谁反目成“仇”。

⑶好摆阔。喜欢好的、贵的东西,同学有什么就得有比同学更好的、更贵的。

⑷争强好胜。不能比别人差,所有的光环、关注都得是自己的,对别人的成绩说长道短,表现出不屑的态度。

虚荣心强的孩子在成长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经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因此,让孩子远离虚荣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健康地成长。

细节指导:

要克服孩子的虚荣心,首先,父母应客观地评价孩子。不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掩盖孩子的缺点,不要逢人就说“我家女儿特懂事……”,“我家儿子特别聪明……”等,时间长了,孩子就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好,就会养成虚荣的习惯。

其次,只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比如孩子说:“我也要架钢琴,小美家摆着一个钢琴,可漂亮了。”其实孩子不一定真正的需要,只是别人有,自己没有就觉得没面子。这类的要求一定不能满足。父母应明确告诉孩子:“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东西。”

5.不要过分强调社会阴暗面

家教故事:

小严所在的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号召大家积极参加。然后分组,轮流去一所养老院做义工。

全班其他同学都报名参加了,只有小严没有。老师问小严:“你怎么不参加呀?”小严不好意思地说:“那地方离家有些远,我妈肯定不同意。”老师问道:“为什么呀?”

小严说:“妈妈说了,太偏的地方不安全。”

老师理解地说:“我们的活动都是白天进行的,况且一个组里有很多同学,如果你父母不放心你在路上的安全,你可以找一个跟你住的近的同学做伴。”

小严被老师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也觉得没什么。可妈妈老说,社会很复杂,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真心帮助别人,那些见义勇为的事都是假的,现在的人只会自己管自己,而且在外面也容易遇到坏人、骗子,所以妈妈让我只能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如果要去哪里,必须有妈妈陪着去。我也不知道妈妈能不能同意我自己去。”

老师想了想,对小严说:“那你还是回家征求下你父母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