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燕城杂记
8409600000048

第48章 陈师曾的才气

陈衡恪,字师曾,是现代画家中称得起承前启后的人物。所谓承前,主要是指他受过陈洪绶的影响,并师承吴昌硕,所谓启后,是指他影响和启发了齐白石等一批旧京画家。

见过陈师曾作画的人说,画家天才过人,他把一长卷宣纸铺在桌上,提起笔来左右照应一下,即伏案一路走过去,既不歇气,亦不停笔,不大的工夫,旧京厂肆中常见的各种耍货———民间儿童玩具———尽收眼底,而且有人考究过,没有一件玩具是重复的。

陈师曾对于自己的画也有点自负。有一次他作画时,朋友为他牵纸,只见陈师曾手中握的笔骤然落在纸上,朋友误会为画家不慎失手,不禁“大为惊愕,既成乃知为石也”。当时四围“座客旁观,亦颇称快”。事后,陈师曾写有《作画遗林宰平》一诗,专记此事:

吾臂岂有鬼,林子慎勿惊,

砉然笔落纸,若刀解牛声。

石本无定形,初非刻意成,

不用严矩??,何须宽作程。

急风扫穸牖,幻此山峥嵘,

秋花肥且美,一一傍石生。

揖让为主宾,微物解人情,

造适不及笑,尺地胜专城。

找石不辞坚,找花不辟荣,

持去挂粉壁,聊为洗朝酲。

这里固然有画家的自得之处,然而也不是说空话,确实有写石的独到经验。

陈师曾所能极多,不仅画山水、花卉,也画人物,甚至还画过不少油画,实践过油画怎样民族化。因此,他艺术视野宽阔,也是他超越于前人和同时代的国画家的地方。一九一七年,他画过一幅《读画图》描绘了当年冬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的救济京畿水灾义展的现场。画法是写实的,观者数十人,有男有女,甚至有外国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非大手笔,不敢如此构图。至于他的《北京风俗图》,更是谱写旧京街巷中的穷苦人,全是靠了平时写生和观察所得。据说,他与友人在饭馆吃饭时,忽然听到外面有婚丧仪杖过街,马上放下筷子去跟踪队伍。一部《北京风俗图》充满了生活气息,是本世纪初北平社会风貌的写照。

画家的一幅自画像,刊于《陈师曾先生遗墨第一集》,线条之老练,人物之传神,在同时代的国画家中似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画集中并未说明是陈自己所作,前几年笔者得识师曾先生的后人陈封雄同志,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