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燕城杂记
8409600000047

第47章 梅家的戏本

偶然从琉璃厂买到一册《国立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展览会目录》。它在旧书堆中搁置多时了,始终无人问津。这是一九三四年二月印行的。余生也晚,当时笔者还是个幼童,自然不能躬逢其盛。买来这本目录巡礼一番,似乎也能得到某种满足。三十年代初期,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史料的搜集。如果往前推十几年,情况就不同了,那时小说、戏曲都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北平图书馆举办的这次展览,也许是开风气之先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

展览目录自然是以北平图书馆的馆藏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来参加展览的私人藏书,它们几占全部展品的三分之一强。这就报告人们一个信息,这类散置民间的史料,有一些慧眼独具的人十分重视。其中就有马隅卿、傅惜华、郑振铎、刘半农等人的名字。

我在这个目录里,还发现梅兰芳先生的贡献。他是一位普通的演员,却又是一位眼光极不平凡的艺术大师。展览会上他个人所藏的珍贵戏曲史料,完全有资格列入学术之林。而且不仅梅氏个人,梅家的先人也有贡献。

个人藏书中以傅惜华先生的为最多,其中就收藏有咸同年间名伶梅巧玲手抄的《奇女福》,同光年间的名伶梅竹芬手抄的《千钟录搜山打车曲谱》,以及梅雨田手抄的《红楼梦葬花曲谱》,等等。这三位老伶工依次是梅兰芳的祖父、父亲和伯父。这些展品在梅兰芳提供的展品书目中也不易见到,当然是很珍贵的。

在傅氏的藏书中,还有咸同年间诸名伶的曲谱手抄本,其中有陈金爵(他的女儿是梅巧玲的妻子,梅兰芳的祖母)、徐小香、朱莲芬等人的。这些至少说明当时梨园界的风气,一是为了养家吃饭,必得自存戏本和曲谱。二是京城的演员们大多粗通文墨,自己能拿得起笔来。有的甚至是文化修养很高,精通书画和音韵之学。

在梅兰芳所藏的戏曲抄本中,有清代乾隆内府五色精抄本《狮吼记》(明汪廷讷撰)、乾隆内府精抄本《福寿荣传奇》等。还有清代无名氏撰和不题撰人的《千秋鉴》、《双金牌》、《凤凰台》、《小金钱》、《刘海圆》等。这些当然都是久已失传了的稀见本。梅氏的收藏自然也是继承了家风和遗传,但是也可以见到他个人的特点。一是他那种强烈执着的事业心。他热爱戏曲,决心钻研、改革、发扬古老的传统艺术,为此不怕下本钱。凡是与自己的事业和艺术活动有关的物事,他肯于付出精力与财力。这让我联想起鲁迅先生所说的,连土匪都重视本行的家伙,不怕花钱买一个好手枪,那么一个干文墨工作的人又何必怕花钱买书。二是梅兰芳早有卓绝的眼光,结交了一批当时的文士,这对他的爱好文墨不无影响。他的广搜戏本带有保存史料和研究的目的。从目录中所见的不过数十种旧抄本,到后来梅氏更有条件收藏各种书画和戏本了。他的全部收藏恐怕不止此数。前年在梅家作客,梅绍武同志让我看了一份他父亲生前收藏的书画等文物目录,真的使我大吃一惊。这除了要有财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眼光。这不是暴发户式的囤积奇货,而是一个表演大家的艺术收藏。几乎每一件收藏都能让人联想起梅先生在舞台上下的各种经历,讲起来都是一段段的故事。除了戏本和曲谱以外,还有不少当年的演出戏单,这是一般收藏家都不屑一顾的。我当即告诉绍武同志,这都是研究梅氏艺术生活的最珍贵的史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艺术收藏目录公开出版。实际上这份目录是梅氏逝世后,梅夫人和家属们向公家捐献文物的留底。可喜的是梅家在“文革”

前夕捐献出来的这批文物,现在已经有了着落。这份目录也已由有卓识的出版家接受出版了。

至于刘半农的所藏,多是讲音律的书,因为他是诗人,也是音韵学家。“文革”当中我在琉璃厂中国书店见有他的一批讲音律的藏书散出,不知有没有参加过这次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展览会的书物。

一九八四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