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崇群是一位早故的散文家,一九四五年一月病逝重庆,时年三十八岁。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四二年,他先后献给读者六本散文集,依次为《稀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死后,巴金又为他编了一本《碑下随笔》。
缪崇群的散文是追求美的,风格上清淡细腻,但是比较忧郁,有的甚至有点感伤。但是,抗战开始以后,他在日本飞机下过着逃难生活,这不能不影响他散文风格的变化。他无暇再追求哲理和空虚的美了,而是面对血的现实,直接描绘那个战乱的年代和人民的不幸,作品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研究中国散文史的人,也许不曾注意到缪崇群对于日本小品文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吧。一九三七年七月,中华书局印行了他翻译的一本《日本小品文》。这又一次证明,我国现代散文作家,当他们热衷于散文创作的同时,目光也望着外国的优秀散文。他们把译介别国的散文作为自己创作生活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以借鉴受益,同时也使广大读者提高了对散文艺术的鉴赏水平。
这本《日本小品文》共收四位随笔家的作品,总计二十余篇。
他们是德富芦花、吉田弦二郎、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译者所欣赏的恐怕还是作者们在小品文里流露的那种哀愁和寂寞的调子。
德富芦花的文字散淡,善于描摹环境和情绪的变化,文字非常简练。这些特点无疑对缪崇群的散文是有影响的。铃木三重吉和高滨虚子对中国读者不免有点陌生,前者是夏目漱石的学生,后者是被誉为日本俳句之父的正冈子规的追随者。吉田弦二郎的散文纤细而委婉,作品的风格更像散文诗,这当然更是译者所喜爱的,缪崇群的散文正具有类似的风格,所以这位作家的作品几占全书的一半。
缪崇群在十九岁时到了日本,曾在东京生活了好几年。从他的散文集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写日本生活的篇页,如《揪之寮》、《野村君》、《江户帖》等。他在日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却深爱日本的山川草木。作者笔下的日本风物的确相当迷人。
日本文坛散文小品似乎特别发达,一向拥有大量读者。但是近三十年来,我们见到的日本当代散文小品的译作实在太少了。
我们的翻译家宁肯介绍格调不高的日本流行小说,也不愿意译介几篇严肃的小品文,因为后者是没有什么情节和刺激的。至于一边写着散文,一边译介别国优秀散文的作家,现在更少见了。但愿这个传统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中断,让我在此呼吁一下吧。
一九八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