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称为人生的四大喜事。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也不可忽视老乡的作用。游子们在外遇到几个老乡,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只要与老乡处好关系,就能结成一个互动的交际网络。
陈东上学后就一直留在城里,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和努力,如今他的家庭生活美满,事业也算小有成就。但随着生活的安稳,他却越来越想念他的故乡。平时,只要在街上遇见几个说家乡话的人,他也要在那儿驻足良久,思乡之情可见一斑。
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同学也都深有感触,于是,他们决定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儿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
一接到邀请,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他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同乡会的规模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也越来越大,朋友介绍朋友,同学介绍同学,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百人的规模,陈东也等于多认识了近百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陈东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都很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总有老乡能帮上忙。”
从这个真实的事例可以看出,陈东由于思乡之情,既而参加了同乡会,结果,他不仅在异乡体会到了家乡的温暖,同时,他也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自己办事也顺利了起来。
对于身在异乡的人来讲,遇到同乡自然感觉到亲切。尤其是初到异乡,老乡之间是最容易建立起朋友关系的。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结交老乡,编织一张有“乡情”特色的关系网,做起事儿来才会方便。搞好老乡关系是很重要的,不仅可以多交几个朋友,还可以获得很多帮助,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朋友关系,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因为同乡这一层关系,更容易与对方拉近关系,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与帮助,办事自然顺利很多。
既然是老乡,就必须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清末的大太监李莲英就是靠这种方法发迹的。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的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李莲英就大胆地去找到了这个老乡。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瞅准了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风土味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房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做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完全依赖乡情联结。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所以,结交好老乡关系,对于帮助我们办事成功,作用不可低估。
在这里有一点相当重要,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结,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以下两点很重要:
(1)与同乡分享“乡产”
老乡与其他关系的不同之处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在心上。“乡产”也许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你再适时加上句“老家的东西,尝个鲜儿”之类的,就能有效缩短与老乡的距离。
(2)用乡情打动人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开头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遇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也许,这个时候,一个人才会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家乡有割不断、丢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撑着游子出外去闯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总有一块属于家乡的领地,也许,现实的生活会暂时把这块领地掩盖起来,而一旦触及了这块领地,那一股思乡潮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如闪电一般,充满游子的大脑,触及记忆的神经。
如此看来,要与一个久离家乡的老乡处好关系,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就是:与老乡谈起家乡的话题,以此来触动他的思乡情结,达到共鸣,从而使老乡之间的关系更近一层。
人际关系网是付出和给予之间的不断平衡,谁在关系网中处理协调得当,谁就会认识更多的人且被更多的人认识。更重要的是人际网络要勤力维护,缺乏妥善的管理和维护技巧,会让你最初的努力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