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8377400000010

第10章 做事锋芒太露,必遭人忌

中国有句古话说:“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人无论在哪个圈子里混,都要留一步让三分,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拓宽人脉资源的绝妙之策。今天你让了他一步,明天他会还你两步,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甚至是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有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如果学点分享主义,好处利益分给众人,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协助你取得更大成功。

圣哲韩非子认为,锋芒毕露的人固然风光一时,但却很难风光一世;只有那种胸怀大志又善于韬光养晦、行动谨慎的人,才能真正地最后脱颖而出。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真正成大事者是不会锋芒毕露的。他们善于在必要的时候隐藏智慧,一方面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受伤害;一方面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搏,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显身手了。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出山不久,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渐渐地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了。1857 年 2 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无名小吏,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朋友的规劝,不得不使他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处处争强好胜,手段霹雳,结果得残忍严酷之名,吃了不少亏。在官场待的时间久了,曾国藩渐渐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给他九弟和季弟的信中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娇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反省后,曾国藩开始改变处世待人的方式。以前,曾国藩看不惯湖北巡抚胡林翼讨好官文的姨太太,以求得与官文的合作,觉得胡林翼太软弱,没有大丈夫气节。后来,他开始主动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交。

从曾国藩的转变可以看出,懂人情世故对于立足社会多么重要。综观任何一个杰出的人物,都是有才华又懂人情世故的人,不懂人情世故,能成“小器”,能成“中器”,但最终成不了大器。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的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他就能十二分地表现出来,结果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

有一位大学毕业的学生叫程强,分到某市一政府部门,刚来就对单位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因为程强刚踏入社会,初生牛犊不怕虎,才一个月,他就给领导递上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的职工福利,一一例举了现存的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结果怎样呢?领导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找理由辞退了他,因为他这种“挑刺儿”做法于工作无补,成了领导的“绊脚石”。两年内他换了四个单位,而且一个比一个还不如意,他的牢骚更多,意见更多,成为一个很失意的人。

《菜根谭》中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就是,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在为人处世方面少了一根弦,就会在工作中屡屡遭挫;在新的人际关系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和排挤。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人往往不是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而是因屡受挫折一蹶不振,以至于被逐渐磨去锋芒,成为毫无棱角的钝器。

还有一个研究生被分到某研究所,从事标准文献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自以为比原来那些同事懂得多。刚上班时,领导摆出一副“请提意见”的虚心姿态请他提意见。领导的这种气度让他受宠若惊。于是没有几天他便提了不少意见,领导点头称是,大伙儿也一句不反驳,可结果,单位的工作不但一点没改变,他反倒成了处处惹人嫌的人,领导也没有给重要的事情让他做。他空怀壮志,却一身清闲。一位同情他的“阿姨”对他悄悄地说:“我当初和你一样,你还是换个单位吧,在这儿你别想再有出息了,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于是,一段时间后,他调走了。临走时,领导拍拍他的肩膀,说:“太可惜了!我真的不想让你走,我原本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哪!”这年轻人至今还玩不透“太可惜”三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想必是你太锋芒毕露了让我害怕了。

大凡商场成功的“牛人”,也无一例外都懂得“留一步让三分”的道理。他们大都是一掷千金,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实惠,从而死心塌地、赴汤蹈火。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也都奉行这一理念。比如,一个大项目,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也要拉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以此展现自己“路留一步,味让三分”的气度,宣告自己不是那种断人财路、独占福源的人。

事实正是如此,唯我独尊最危险,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这一处世之法,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潜规则”。是否懂得其中的奥妙,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还是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