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8377400000009

第9章 说话看场合、看对象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基本方式,交人情离不开正确的语言表达。但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与人之间的芥蒂多从说话间产生。不管一个人多么会说话,也必须注意说话的场合,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受欢迎。只有会分场合说话的人才会非常受欢迎。

一位毕业于某高等学院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外一位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事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先进的老同志赞誉则比较多。当轮到两位受欢送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词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

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师却并没有就此停止,却从大家对另外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发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缺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十分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老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未曾提你的名。”话语中带有不肯饶人的情绪,刺得退休老师从眼角眉梢生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妙,就马上把话茬给接了过来。其实他应该缓和一下气氛,避开让大家敏感的“先进”这个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的话题。但是他却反反复复地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太在意,虽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该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加尴尬了。

这是一个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不会说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引出几点发人深思的教训:

一是那位退休老师的教训:在说话时不应该作无谓的比照。比照,是谈话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手法。用得好,可以使双方的说话产生积极的效果。这里,效果是适得其反。在退休欢送会这样的场合,别人所说的一般都是一些非常富有情感而又不失其真的人情话和好话。对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好话,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但根本没有必要拿别人的长处来衡量自己的短处,从而引起自己和别人的不快。

二是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不应该在别人失意之时添油加醋。与人相处,很难避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在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尽管老先生平时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不能趁别人一时失言,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一个人在说话时应该理解“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的含义,不要为了图一时之痛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味的刻薄话。“欢送欢送”,“欢”而“送”之,要尽可能地多留一点美好,让人在以后有些想头。

三是那位领导人的教训:作为领导人,他应该知道这种形势再继续谈下去会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所以应该避开使大家敏感的话题。即应当避开“先进”这个让大家敏感的话题,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的不欢而重新转到欢乐的气氛当中去,并顺势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在敏感的话题上唠叨不休。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要看场合、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怎样看听话对象也是有技巧的。有位伟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就不能不考虑因人而异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喜欢用精心安排的幽默语言点缀他的演讲,以赢得特定观众的尊重。

对农民发表演说时,里根常说这件逸事来讨好他的听众:

一位农民买下一块业已干枯的小河谷。这片荒地覆盖着石块,杂草丛生,到处坑坑洼洼。他每天去那里辛勤耕耘。

他不断劳作,最后荒地变成了花园。为此他深感骄傲和幸福。某个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劳一番后,前去邀请部长先生,问他是否乐意看看他的花园。

“好吧!”那位部长来了,并视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说:“呀!上帝肯定为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丰收,又说:“哎呀!上帝确实为这些玉米祝福过。”接着又说:“天哪!上帝和你在这块土地上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呀!”

这位农民禁不住说:“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独自管理这片土地时是什么模样。”

里根在到达俄勒冈州波特兰时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来访问你们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 14 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里根所以在政坛上能够左右逢源,大出风头,就是因为他深谙因人而异的谈话技巧。我们虽然不一定要有里根那么高超的讲话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说话的内容也要把握好,不要经常像广播电台似的滔滔不绝地播报你的独家新闻,以为会使大家感到新奇,就什么话都敢说。结果,也许就在你高谈阔论的当儿,没准有人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打你的小报告了。说话不可信口开河,更不可牢骚满腹。尽管偶尔跟一些“推心置腹”的人诉苦能多少构筑出一种“办公室友谊”的假象,但喋喋不休的抱怨会让身边的人苦不堪言。并不是什么话都可以对别人说,一定要注意分寸。惜字如金,不该说的坚决不说。

王磊跳槽到一个私营企业做文案工作,两个月没干完就遇到了烦心事——工资没有按时发放,他已经断炊了。年轻人总爱泡在网上,聊 MSN、QQ。因为王磊的工作并不忙,所以聊天的时间也比较多。一连两天,他逮到人就诉苦水:“前天就应该发工资,可今天还没动静。我怀疑我们公司都要倒闭了!”“当老板的为什么总喜欢拖欠员工工资?”抱怨中带有发泄。没半天时间,他的同学、同事、前同事、朋友都知道了他的公司“财务状况不景气”。有的劝他早点离开,有的为他愤愤不平,有的笑他进了个“皮包公司”。王磊的诉苦,似乎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与支持,人气很旺。“一吐为快”之后,王磊的心情也果然好了许多。

但是,王磊对后果却预料不及。

没几天公司的工资就发放了。原来发工资那天正好会计的老家出了点事,请假回去了,所以推迟了三天发工资。可是,王磊领到工资的当天就被老板委婉地辞退了。老板说:“我们不需要对公司没信心、没耐心、没爱心的人!”王磊怎么也想不明白,老板怎么会没头没脑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后来经打听,他才知道公司的一个同事是老板的远房亲戚。这个同事很快就把王磊的话传给了老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磊坚持几天,或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到处说公司“倒闭”、老板“黑暗”之类的话,他的结果就不会如此了。

这些看似“私密”的活动和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再是私密了。因此,心里有牢骚也不要乱发,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话最好少说或不说。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