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关于脆弱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脆弱性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自然系统脆弱性和人文系统脆弱性。从研究对象上讲,生态脆弱性研究主要研究生态环境脆弱性,地下水脆弱性研究主要研究地下水环境,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主要研究水资源系统,而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研究的对象是区域经济系统或某群体人口,贫困脆弱性研究的对象是农户或个体,因此前三者侧重于自然系统的脆弱性,后者侧重于人文系统的脆弱性。由于目前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的相互影响,因此侧重研究其中一个系统的脆弱性时,必须考虑另一个系统的作用。
自然科学研究者通常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角度研究脆弱性。在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目前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指标体系方法。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包含的内容太多,其研究相对复杂,研究深度不足。地下水脆弱性研究以其本质脆弱性为主,而且由于GIS及地下水运移模型的引入,使得地下水脆弱性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相对来说,地下水脆弱性研究已经走在前面。而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探讨环境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尚有许多工作需进一步开展。而人文系统则成为社会科学类学者的研究对象,他们关注的是造成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脆弱性。其中,在自然系统脆弱性研究中,生态环境脆弱性运用比较广泛。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主要从纯自然、人—自然和人—自然—社会这三个角度。从自然系统这一研究主题看,脆弱性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生态系统、水资源系统、海岸带、喀斯特环境等生态环境系统对外部扰动的不利响应和其自身的不稳定性。
人文系统脆弱性研究可分为个体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两类。个体脆弱性研究主要是对单个家庭脆弱性的研究,而社会脆弱性是对某一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或某类群体经济脆弱性的研究。人文系统脆弱性的研究通常是对人类社会福利的综合测度,是对一系列有潜在危害的扰动和防御能力的测度。人文系统的脆弱性是指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起因。比如,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某一家庭遭受饥饿,那么脆弱性是指饥饿这一结果,而不是自然灾害这一起因。
关于各领域脆弱性研究成果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丰富了脆弱性理论,但当前的脆弱性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比较成熟,对人文系统的研究偏少,没有对社区共管脆弱性的研究。社区共管脆弱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资源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农户脆弱性有密切联系,且可从脆弱性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但它们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关于生态环境脆弱性、资源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农户脆弱性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社区共管脆弱性提供方法论和指导。目前,社区共管脆弱性研究相对于自然系统方面的研究而言还很缺乏。
(2)关于脆弱性的研究多是针对退化或有退化倾向的一些脆弱地带的实例研究,虽有一定的实用性,但缺乏系统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经济活动因素对脆弱性的影响反映不够。
(3)虽有部分研究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但有些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偏重学术性,不易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构建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相当复杂,不便推广。计算脆弱度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4)为克服脆弱性的研究相对薄弱,而提出的降低脆弱性的措施理论性强,实际效果令人质疑。研究脆弱性的最终目的是克服脆弱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克服脆弱性也应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脆弱性理论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在脆弱性研究中应摆正脆弱性理论评价与脆弱性控制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讲,当前关于脆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脆弱性等方面,没有关于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的研究。脆弱性是世界面对的一个现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发展的脆弱性。运用脆弱性来研究森林资源社区共管,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角度研究社区共管的可持续有效性。要使社区共管能在森林资源管护中可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就必须减少或防止社区共管脆弱性。把这种脆弱性规范在一个科学、合理的阈值之内,使社区共管这一管理模式在保护我国森林资源中充分发挥其可持续有效的作用。
§§第四章 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脆弱性评价是探讨某一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评价或预测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干扰,并评估系统自身对外部干扰的抵御能力及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综合整治外部干扰对系统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目前,脆弱性研究涉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农户贫困等多个领域。随着脆弱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脆弱性评价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但总体上讲,脆弱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