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8347100000024

第24章

我们和他的妈妈一起来讨论这个孩子的问题。我们告诉她,她与孩子和祖母的处境都非常艰难。孩子对他的哥哥有很强的嫉妒心理,总害怕不如他。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这孩子一直都沉默不语,虽然我们向他表明我们诊所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他的朋友。在这孩子看来,说话就意味着合作。他要的是战斗,而不是合作。这是由于他的社会情感不足,这同样也是他为什么会拒绝矫治自己的语言缺陷的原因。

人们或许会对此感到惊异。实际上,甚至在某些成人身上,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情形:用沉默不语来表示对抗。曾有一对发生激烈争吵的夫妻,丈夫向他妻子大嚷大叫:“看看你,看看你,现在怎么没话说了。”妻子回答道:“我不是无话可说,只是不想说罢了。”

这个案例中的男孩情况也是如此——“只是不想说话”。当进行完我们的谈话,告诉孩子可以离开的时候,他却似乎还想留下了。他的敌意似乎开始爆发了。当我们再次对他说讨论已经结束时,他仍不想离去。我们让他下个星期和他爸爸一起过来。

同时,我们对他说:“你一句话都不说,这种做法非常好,因为别人要求你做什么,你偏偏会做出相反的事情来。如果别人叫你说话,你就一言不发。如果叫你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你就偏要大声喧哗,以此扰乱课堂秩序。你觉得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一个英雄。如果我们不让你说话,那么你就会口若悬河。我们只要向你提出相反的要求,你就会乖乖地就范。”

很显然,这个孩子说话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因为他感到有必要回答这些问题。于是,他开始配合。之后,我们才对他说明他的情况,并使他意识到并相信自己身上存在的错误。他自此开始慢慢地进步。

这时,我们不要忘记,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这种旧的环境中,他是不会有改变的动力的。他的爸爸、妈妈、祖母、老师及伙伴对他已经有了一种固定的态度。他对他们的态度也已经固化了。然而,当他来到诊所,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情境。我们也尽可能为他营造一个新的环境——事实上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这样他在旧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征就会更好地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智的方法就是对这个男孩说“你不要说话”,这个男孩就会说“我就要说”。按照这种方法,男孩不会觉得有人和他直接说话,所以也不会对自己不想说话的心理有所警惕和抑制。

在诊所,孩子通常要面对许多听众,这会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个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他们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他们不仅不再受到以前狭小空间的限制,其他人还对他们充满了兴趣,他们会觉得自己成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他们甚至还希望表现自己,尤其是让他们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们明白将要发生的事情——人们将询问他们一些问题,询问他们的情况如何等等。有些人一个星期来一回,有些人天天都会来,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这里,人们训练他们对老师的行为。他们清楚,这里不会有人对他们进行批评、责骂和指责,一切事情都会拿出来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评价。一对夫妇正在争吵,如果这里有人打开窗户,他们就会停止。因为窗户被打开之后,别人就有可能听到他们的争吵,而人们通常都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的性格存在问题。这就迈出了前进的第一步。同样的道理,当孩子肯来到我们的诊所接受咨询时,他们就迈出了前进的重要一步。

案例三

本案例涉及的是一个13岁半的孩子,他是家中的长子。

“孩子11岁的时候,IQ为140。”

可以说,这个孩子很聪明。

“自从进入高中第二学期以来,他几乎就在原地踏步。”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果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聪明,他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其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孩子通常都不会取得进步。例如,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认为自己要比实际年龄更成熟。他们想证明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的这种欲望越是强烈,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就会越多。这样一来,他们便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聪明。对此我们的建议是,不要对孩子说他很聪明,或告诉他有很高的智商。绝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智商是高是低,就算是家长也不能知道。因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后来屡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智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个充满雄心壮志却有可能通过不正确的方法来获得成功的孩子,会走上一条错误的成功之道。这些不正确的方法包括患神经病、自杀、犯罪、懒惰或无所事事。孩子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错误的成功之道进行辩解。

“这个孩子非常喜欢科学。只喜欢和比自己更年幼的孩子交往。”

我们知道,孩子更愿意与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交往,其目的是想让一切对他来说变得更容易掌控一些,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希望自己成为年幼者的领袖。如果他更愿意和年龄比他小的孩子交往,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当然,事情并不总是这样,有些情况下,孩子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父性才和更年幼的孩子交往的。然而,这其中也存在问题。因为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父性,很可能会不愿意与比他年龄大的孩子交往,他会有意识地这么做。

“他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足球和垒球。”

我们假设他很擅长这两项体育项目。我们可能会听说,他在某些方面很擅长,而对另一些方面则没有一点兴趣。也就是说,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成功的把握,他是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的。一旦他在某个方面没有获得成功的把握,他就会拒绝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当然是不正确的。

“他喜欢打牌。”

这表明他在想办法消磨时间。

“由于打牌,他不可能按时睡觉、按时完成作业。”

现在我们看到了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产生抱怨,这些抱怨大同小异:他在学习上不能取得进步,他只会浪费时间。

“当他在婴儿的时候发育得很缓慢,直到两岁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

对于两岁前他发育缓慢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由于家人对他的过分溺爱造成了他发展缓慢。我们能够看到,受到过分宠爱的孩子不必说话、不必走路或发挥身体机能,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有人帮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所以发育的刺激也就没有了。他之后获得了迅速发育的原因,只能是这期间他受到了刺激。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他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

“诚实和固执是他突出的两个性格特征。”

只知道他很诚实是不够的。诚实当然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优点。然而,我们并不清楚他有没有利用自己的诚实来批评和责备他人。诚实很有可能是他进行自我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他有很强的领导欲望并喜欢支配他人,所以,他可以通过表现出诚实的品质来获得一种优越感。我们并不知道他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还能不能保持住诚实的品德。至于他的固执,我们发现,他确实想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不愿意人云亦云。

“他会欺负自己年幼的弟弟。”

我们的判断与这个陈述是相一致的。他希望成为领袖,而弟弟不顺从他,他就欺负弟弟。这表现出他其实并不十分诚实。而且,如果你对他真正了解,你还会发现,他甚至就是个骗子。他是一个爱自吹自擂的人,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然而实际上,他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优越情结。从这种优越情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备受自卑感的困扰。由于别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当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他便会因失败而低估自己。而正因为他对自己的低估,导致他不得不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补偿,这种方式就是自吹自擂。所以,对孩子进行过高的赞扬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为他会觉得别人对他有过高的期望。如果他发现要达到别人的期望非常困难的话,他就会开始感到害怕和担心,于是他就会寻求掩饰自己弱点的办法,例如欺负他的弟弟等等。这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在他所遇到的问题面前,他觉得自己不够强大、也不够自信,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他便沉溺于打牌。当他打牌的时候,他的自卑就不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糟糕。父母会说,他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就是他总打牌,这样他的骄傲之心和虚荣心就得到了挽救。慢慢地,他也受到这个观点的影响:“没错,由于我总是打牌,所以我的成绩才不好;如果改掉打牌的坏习惯,我的学习成绩就会变好。然而,我的确喜欢打牌。”这样一来,他得到了满足,他告诉自己,他可以变成最好的学生。只要这孩子对他自己的这种心理逻辑一无所知,他就会继续沉溺于自我安慰之中,隐藏自己的自卑感,既不让别人看到,也不让自己看到。只要他的这种做法继续维持下去,他就不会发生改变,也不会取得丝毫进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一种友好的方式让他理解自己性格的根源,并且告诉他,他的实际行为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自己任务的人,他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很强大,只是通过这样做来隐藏自己的弱点和自卑感。我们应该以一种友善的方式和不停的鼓励来实施这一切。我们不能总是夸奖他,赞扬他的智商高——这种不断的赞扬可能会使他的心理感到害怕和畏惧,他会觉得自己不能永远取得成功。我们非常清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智商的作用并没有那么重要。所有实验心理学家都认为,智商所揭示的仅仅是测试当时的情况而已。生活是错综复杂的,通过测试并不能将其认识清楚。高智商并不意味着孩子在真实生活中能解决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

孩子存在的真正问题就是他社会情感的缺乏,是他的自卑感。而这必须向他解释清楚。

案例四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只有8岁半,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是怎样被宠坏的。有许多罪犯和神经病患者都来源于这一类型的儿童。在我们这个时代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要再溺爱孩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爱他们,而是不要溺爱和纵容他们。我们在对待他们时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试图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宠坏孩子的性格特征。

“孩子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每一年级都要重读,而他现在才二年级。”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居然还要重读,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他的智力水平。在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时,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最初的成绩很好,问题是后来才出现的,我们就能够排除他弱智的可能性。

“他以婴儿的方式来说话。”

他渴望得到宠爱,所以就模仿婴儿的举动。然而,这也表明他有一个目的,因为他认为从模仿婴儿的举动中可以得到好处。他这种理性的判断实际上恰恰说明了他的智力没有问题。他很讨厌学校生活,对此也缺乏准备。他并不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制度来发展的,为了表明自己的追求他选择了与环境进行对抗。正是这种敌视态度导致他每个年级都要重读。

“他并不服从自己的哥哥,有时还会和哥哥发生激烈的争斗。”

所以,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对他来说,哥哥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从这一点来看,他哥哥应该是个好孩子。他和哥哥竞争的唯一手段就是尽量表现出坏的一面。当然,他会在梦中想象,如果他能回到婴儿时代,他就可以超过哥哥。

“他22个月的时候才学会走路。”

他也许患过佝偻病。如果他到22个月才学会走路,这可能是因为他总是受到监护。在这22个月的时间里,他的妈妈和他总是寸步不离。他越是不会走路,妈妈就越是对他看护有加,更会溺爱、纵容他。

“他很早就学会了说话。”

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一个智障患者。因为说话困难通常是智障儿童的一种表现。

“他总像婴儿那样说话。他爸爸非常温柔亲切。”

他爸爸对他也很宠爱。

但他更喜欢妈妈。他们家有两个孩子。他母亲告诉我们,大儿子非常聪明。这两个孩子经常发生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