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借梯登天
8337400000024

第24章 借资金来完成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有1块钱,却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企业家。”这是犹大人的一句经商名言。它启示大家,生意场上的成功,靠的是巧妙借用他人的金钱来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毫无疑问,经营者要赚大钱,自己想摇身一变由小商人变成企业家,仅凭自己的智慧和金钱是不行的。做老板就是这样的简单:借资金来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希尔顿是这样做的,富兰克林是这样做的,恺撒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并不缺少资金的人,拥有借钱发财的机会,也不应放过。

生意场上,所拥有的资金也包含借来的钱。因为借来的钱同样可以用来引进设备、技术,投资、扩建等等,所以商界中,拥有借钱能力可以说也是经营者的一项重要才能。如果能将借钱的能力与运用资金的能力互相配合,必将成为商界的知名人士。

美国具有商人之神称谓的约翰·华纳卡并非出生于显赫之家,他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但是他后来了美国的百货巨子,甚至被列入名人传记中。他14岁到书店当学徒,然后一边从事推销工作,一边积累资金,独资经营一家店铺,终至被尊为美国商业界的权威。他的成功之道,可以用一个方程式——生意的成功=他人的头脑 他人的金钱。这个方程式是约翰·华纳卡从丰富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的。

这个方程式的意思是:使成功的希望变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就是,适时借用他人的智慧、技术和金钱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创造自己的价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华纳卡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企业家,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资金有上亿美元,其设计的成功方程式竟然也没有去掉借他人力量,从中他们不难想像到借的重要。

美国第一旅游公司副董事长尤伯罗斯,在任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时,就是靠着非凡的“借术”为奥运会赢利1.5亿美元。

当今最热闹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却拥有穷得丁当响的历史。1972年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所欠下的债务,久久不能还清。1976年第21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第22届奥运会是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耗资90多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从1898年奥运会创始以来,奥运会几乎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无论是谁背上它都难以避免巨大的债务,这几乎已不可更改。在这种情况下,洛杉矶市却声称将在不以任何名义征税的情况下举办奥运会。当尤伯罗斯任组委会主席后再次明确提出,政府不提供任何财政资助、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

没有资金怎么办?很容易,那就是借!在美国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企业不想借奥运会这个机会来做一下宣传,以扩大本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销售,尤伯罗斯清楚地意识到了奥运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十分可观,抓住了不少大公司想借赞助奥运会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心理,确定了经费的重要的来源,就是这些私营企业的赞助费用。他亲自参加每一项赞助合同的谈判,再加上自己卓越的推销才能,挑起同业之间的竞争以获取厂商赞助。面对所有的赞助者,尤伯罗斯并没有认为自己是个受惠者,因而完全没有那种唯唯诺诺的感觉,对他们要求很高。如,赞助者必须要达到组委会关于赞助的长期性和完整性标准;赞助者不得在比赛场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赞助的数量最低限额为500万美元;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仅有30家,每一行业选择一家;赞助者可取得本届奥运会某项商品的专卖权。这看似一步险棋,其实却十分有效。他料定,提出的条件越是严格就越能激起赞助者的好奇,对此的神秘的感觉越强烈,于是各大公司拼命抬高自己赞助额的报价。仅凭此妙计,尤伯罗斯就筹集了3.85亿美元的巨款,是传统做法的几百倍。

出售电视的转播权是赞助费中最大数额的交易。美国三大电视网为争夺独家播映权展开了激烈竞争,借竞争之机,美国广播公司以2.8亿美元的高价争得了转播权,从而使得本届奥运会总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的经费得以落实。此外,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权分别卖给了、欧洲和澳大利亚等。

通常庞大的奥运会,所需服务人员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伯罗斯却突发奇想召无偿服务,成功地“借”来三四万名志愿服务人员为奥运会服务,一份廉价的快餐加几张免费门票就是这些志愿者十分满意的回报。

奥运火炬在希腊的奥林匹亚村点燃,空运到纽约,再绕行美国的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途经41个大城市和1000个镇,全程1.5万公里,以接力形式,最后到洛杉矶,在开幕式上点燃。在此之前,火炬传递由社会名人和杰出运动员独揽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火炬传递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士参与奥运会,可许多国家花了巨资也吃力不讨好。尤伯罗斯认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只有名人才能拥有的这份权利、这份殊荣,一般人如今也可以争取:交纳3000美金就可以获得举火炬跑1公里的资格。人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当地跑1公里,有众多的亲朋、同事、邻里观看,鼓掌、喝彩,这是种巨大的荣誉,因而纷纷排队交钱。仅这一项就筹集了4500万美元。

另外,在门票的售出方式上,也有所改变,提前一年将门票售出,由此获得丰厚的利息。尤伯罗斯成功的经营,扭转了以往奥运付债的局面。本届奥运会总收入6.19亿美元,总支出为4.69亿美元,净赢利为1.5亿美元。收入结果公布,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这是奥运会历史性的改变,而离不开一个“借”。

中国人在自给自足的传统中生活得太久了,使得他们不屑于向人借钱,认为借钱就会比别人矮了几分,或怕因借钱而欠人情,总是认为自力更生才是太平的。这种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严重的束缚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创富梦想。“利用别人的资金来为自己谋利益”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经营活动的一条重要法则。也是人们实现创业,通向成功,获得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汕头海洋音像总公司创建于1984年7月,其创办资金完全靠“借”来的:该公司采取内联策略,“借”广州、深圳等地的800多万元资金,开办了“海洋”总公司的分公司;然后采取“三来一补”方式,连续办起多家来料加工企业,“借”外商提供的价值900万港元的设备进行生产,年收取加工费200万港元;接着,借产品偿还的方式,引进价值100多万元的设备办起了录音棚、录音磁带厂等;最后,“借”中外合资,融通海外资金,利用国际商业信贷资金以及世界银行贷款等方式吸引外资3480多万美元。就是采取不同的“借”、不断地“借”,公司建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筹资网络。

海洋公司筹措到资金,偿还债务就不得不加以考虑,该公司一天就需要支付利息9万元。为此,公司进行了有效规划,当贷款陆续到手时,将其优先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上,然后再将所得收入扩大再生产,走“滚雪球式”的发展道路。

公司建立的当年,投资8.5万美元,在深圳引进一套日本复制设备,办起了音带复制厂,第二年就获利100万元。公司又把100万元资金投到中外合资的电脑磁盘厂和来料加工表件厂的建设。正赶上国内外兴起录音带和录像带的火爆销售,公司“借”这一形势,发展磁记录材料的生产。火爆一时的消费热即将平息之时,公司立即另辟蹊径,转向出版发行密纹唱片和激光唱片等产品,“逃过”了原声带产品积压之劫。1985年,公司又投资1500多万美元,引进具有当时国际水平的双轴定向拉伸聚酯片基生产线和全套软件技术,仅用14个月的时间就建成投产,借国内空缺,年产值达1亿元。

中国汕头海洋音像总公司5年的奋斗发展拥有了18家企业、6家来料加工厂的大型联合公司,资产达到1.8亿元,一共建立了400多个特约销售点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3月,该公司总经理李国俊代表中国磁记录材料工业协会出席了美国召开的国际ITA(唱片磁带)技术年会。会上公司被吸收为ITA协会的正式会员单位。

企业建立还不足5周年,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的秘诀就是该公司领导懂得去“借”,借来的资金既会用,还会还!许多缺乏资金而渴望干一番事业的人,何不借这“秘诀”用上一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