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斯大林与文学
8331100000051

第51章 斯大林与“同路人”作家和新生代作家的关系(13)

伏罗希洛夫向他们传达了斯大林对歌词的修改意见。他们的初稿第1行原为“各族自由人民的高尚的联盟”。斯大林认为“高尚的”一词不合适,经过考虑,把这一行改为“各自由共和国的牢不可破的联盟”。初稿第3行原为:“赞美你,根据民意建立的……”。斯大林认为“民意”(народная воля)二字不妥,容易被理解为俄罗斯十九世纪末的民意党人,后来这一行改为:“万岁,根据人民的意志建立的……”。初稿在提到列宁时是这样写的:“列宁为我们照亮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斯大林首先提出应在列宁的名字前面加上“伟大的”这一形容词,并在初稿上亲笔加上了它;同时指出“未来”(грядущее)一词比较文雅,农村老百姓可能听不懂,后来这一行改为:“伟大的列宁为我们照亮了道路。”斯大林希望歌词里不要称他本人为“人民的избранник”。这大概是因为“избранник”是一个老词,具有“选出来的人”、“天才”、“宠儿”等多种涵义。米哈尔科夫后来在谈到这些修改意见时,说斯大林既是一个“公正的批评家”,又是一个“敏锐细心的审阅者”,他竭力要使歌词从科学院院士到集体农庄庄员人人都能听懂,他提出的论据很有说服力,使得你不能不同意。

米哈尔科夫和埃尔-列吉斯坦根据斯大林的意见,对歌词进行了修改。1943年10月26日,斯大林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听了新创作的歌词的演唱。当天夜里,他又直接打电话给米哈尔科夫和埃尔-列吉斯坦说:“我们今天听了国歌。觉得短了些。歌词太少。关于红军什么也没有讲。应当再加一段,以反映我们军队在反对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中的作用,显示我们的强大力量和必胜信念。”当时莫斯科正在召开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而在前线,库尔斯克弓形地带战役虽已结束,但强渡第聂伯河和解放基辅的战役还在进行,列宁格勒的围困尚未解除,苏联红军面临着解放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重大任务。可以说,当时工作千头万绪。可是斯大林居然抽出时间抓国歌的修改和审订工作,足见他对此事的重视。10月28日,他把米哈尔科夫和埃尔-列吉斯坦叫到克里姆林宫。根据米哈尔科夫回忆,他们两人到斯大林的接待室时,看见那里有两位元帅正在等候最高统帅接见。可是斯大林却先叫米哈尔科夫和埃尔-列吉斯坦进去。他们进斯大林办公室时已是晚上十点半,那时政治局委员们都在那里。斯大林要他们两人对新写的第3段歌词进行修改。米哈尔科夫问:是否可以让他们考虑一下,到明天再拿出修改稿来。斯大林说今天就要,叫他们当场就改。后来看见他们比较紧张,安不下心来,就把他们安排到另一个房间,两人才放松了一些,抓紧时间把第3段修改了出来。在修改过程中他们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狡诈残暴的侵略者,斯大林在办公室里踱了一会儿步,想了想说,用“卑鄙”(подлый)二字如何?大家同意了。

米哈尔科夫在他的回忆录里还讲了这样一个细节。歌词修改好后,他又上了前线。有一天部队司令员找到他,说伏罗希洛夫打电话来说有急事,叫他马上回电话。电话接通后,他听见伏罗希洛夫说:“斯大林同志要我问您,可不可以把第2段第2行的一个标点符号改变一下?”米哈尔科夫当然同意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不止一次谈起过,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斯大林办事的认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作家权利的尊重。

歌词确定后,配上了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梁分别谱写的曲子以及亚历山大罗夫所作的《布尔什维克党党歌》的曲子,在大剧院演奏和演唱给政治局委员们和政府领导人听。最后根据斯大林的意见采用亚历山大罗夫的曲子。就这样,国歌的词曲都确定下来了。

这一天斯大林的兴致很高。他提议按照俄罗斯人的习俗喝酒表示庆祝。就在大剧院的客厅里摆上了酒席,斯大林让歌词的两位作者坐在他的左右两边。席间斯大林高兴地说:“我们通过了新的国歌。这是一件大事……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大罗夫当年为《布尔什维克党党歌》谱了曲,这曲子最适用于苏联国歌。”说到这里他转身对肖斯塔科维奇说:“您的曲子非常悦耳,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亚历山大罗夫的曲子听起来很雄壮,更合适些。这是强大国家的国歌,其中应当反映国家的强大力量和我们必胜的信念……”他让谢尔巴科夫当场起草一个关于国歌的决定。决定共分七条,其中除了正式规定国歌采用米哈尔科夫和埃尔-列吉斯坦以及亚历山大罗夫所作词曲外,还决定它从1944年3月15日起正式使用。

根据米哈尔科夫的回忆,这一天晚上斯大林在谈话中间曾经问他是不是党员。当听说他不是党员时,便风趣地说:“这没有什么。我早先也曾经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宴会上气氛很活跃。埃尔-列吉斯坦提议让米哈尔科夫朗诵诗助兴。斯大林马上提出要他朗诵《斯焦帕叔叔》。斯大林一边听着,一边高兴地笑着。米哈尔科夫来了劲儿,又朗诵了他的《给妻子的信》一诗。斯大林听了,脸色变得阴沉起来,过了一会儿说:“这诗我不喜欢。其中反映的是四一年的心情。请您写一首反映四四年的心情的诗,寄给我和莫洛托夫。”米哈尔科夫答应了。不久,他写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一诗,寄给了斯大林。不久,《真理报》《共青团真理报》《少先队真理报》同时发表了这首诗。看来是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这样做的。

还是在1943年,当时苏联文学界决定在第二年隆重纪念俄国着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逝世一百周年。负责筹备工作的A.托尔斯泰让米哈尔科夫参加筹备委员会,并建议他写寓言试试。米哈尔科夫知道,写像寓言那样的讽刺作品有很大风险,弄得不好,会惹出很大麻烦。但是他还是答应了,写了五篇寓言,其中包括《喝醉酒的兔子》和《雌狐狸和雄海狸》这两篇,前者嘲讽喜欢听奉承话的狮子,后者则讥刺当时喜新厌旧、遗弃结发妻子的高级军官。写好后寄给斯大林审阅。斯大林没有任何回音,但是不久这几篇寓言在《真理报》上刊登出来了。这大概又是斯大林的指示。在这之后,有的人也跟着写起寓言来。

这里讲的事都是战争期间发生的。在战后的几年里,根据现在看到的材料,米哈尔科夫似乎没有再与斯大林有直接接触。但是斯大林没有忘记他。1950年初,毛主席访苏即将结束时在大都会饭店举行答谢宴会,平时很少参加此类活动的斯大林破例出席了。米哈尔科夫也接到了邀请。根据他的回忆,席间斯大林向布琼尼元帅问了一句什么,布琼尼便朝他待的地方点了点头。只见斯大林突然举起杯,相当大声地喊了米哈尔科夫的名字。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没有答应。这时他身旁的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哈依洛夫以为是喊自己,急忙朝前迈了一步,可是被警卫挡住了。紧接着斯大林又喊了一声米哈尔科夫的名字,并指着他对毛主席幽默地说:“这是米哈尔科夫!他把我们都看作孩子!”米哈尔科夫走过去鼓足勇气回答说:“斯大林同志!我并不把你们看作孩子!但是我很愿意为中国的孩子们干一杯!”斯大林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说了句“我赞成”。米哈尔科夫与斯大林和毛主席碰了碰杯后,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地方。事后布琼尼对他说,宴会上斯大林问:“那个佩戴着列宁勋章的高个子年轻人是谁?我似乎见过他穿着军服的样子。很像米哈尔科夫。”布琼尼回答说:“这就是他!”可见,斯大林一直记得他。而根据着名汉学家和外交家、当时担任斯大林的翻译的费德林的回忆,在宴会上斯大林指着米哈尔科夫对毛主席说:“你瞧,那是我们的斯焦帕叔叔,他比别人高出整整一头,是一位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说着招呼米哈尔科夫过去。毛主席问费德林,斯大林所说的斯焦帕叔叔是谁,费德林作了介绍。说话之间,米哈尔科夫已到了跟前。他先向斯大林和毛主席问好,然后举起酒杯说:“为地球上全体儿童所敬爱的斯大林同志,为中国的青年一代,为那些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小读者们,干杯!”当年也参加了宴会的朱子奇同志在他的文章里同样谈到此事,他记得毛主席对米哈尔科夫说:“你的面孔很像儿童,红润润的,希望你永远像儿童,为儿童创作!”尽管各人的回忆在细节上有些出入,但是大体上相同,这说明这件事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用米哈尔科夫的话来说,它是“很难从记忆里抹掉的”。顺便说一下,1985年米哈尔科夫访华时与朱子奇同志谈起了三十多年前的这段往事。当朱子奇同志说他经过几十年风雨还保持着一颗乐观的童心时,他笑着说,这要感谢尊敬的毛泽东同志的鼓励,现在来到中国真的返老还童了。

这里还要提一下:就在这一年米哈尔科夫又一次获得了斯大林奖金,这次的获奖作品是写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剧本《伊里亚·戈洛文》。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米哈尔科夫登上文坛后一直受到斯大林的重视和关怀,他在创作上的成长和进步,都是与斯大林分不开的。

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的浪潮后,苏联文学界的一些过去曾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和扶持并且为斯大林唱过赞歌的人,这时紧跟政治形势,或进行忏悔,与斯大林划清界限,或者更进一步,参加批判斯大林的合唱,否定斯大林和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基业。然而在这样的合唱队员的名单里没有米哈尔科夫的名字。米哈尔科夫这个人,虽说适应政治气候的能力较强,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其中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仍有接触和交往并且受到他们的尊重,他在回忆录《我是一个苏联作家》里叙述了这方面的情况。苏联解体后他虽未与叶利钦有过直接来往,但仍受到新的当局的重视。普京则给他以特别的礼遇,在他九十岁生日时亲自登门祝寿,授予他勋章。因此可以说,他从未受到过冷遇。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前后三次创作的国歌歌词中。在上面讲到的1943年的歌词中有“斯大林培育了我们”这样的词句,而在1977年的歌词里去掉了斯大林的名字,只讲列宁的作用。2000年米哈尔科夫又创作了俄罗斯国歌的歌词,其中淡化了政治色彩,突出爱国主义思想,歌词中甚至出现了“上帝保佑的祖国大地”这样的词句。尽管如此,他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这可由他发表的多次谈话来证明。

米哈尔科夫在这些谈话中提到斯大林时,始终对斯大林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态度。一方面他不回避斯大林的错误,承认他错杀了不少人;另一方面肯定他的功绩,把他称为“创造者”。米哈尔科夫肯定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在卫国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说这次战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与斯大林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又说,是斯大林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先进的工业化强国,提高了它的国际威望,使它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他还说,斯大林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尽管在他领导时期有过分集权的弊病,但是社会稳定,各方面很有秩序。

对斯大林的文学修养和鉴赏力,米哈尔科夫更是称颂不止。他说,斯大林非常熟悉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书读得很多,如果参加文学问题和文学作品的讨论,那么发表的意见总是很有道理的。他还说,斯大林不仅爱好和重视文学,而且在物质上支持文学事业。米哈尔科夫把斯大林与另一些领导人进行了比较,说后者什么书也不读,却在指手划脚地领导文学,他认为法捷耶夫在绝命书里批评的就是这些人。根据他的看法,斯大林虽然也批判过文学界的一些人,但是毕竟挨批的人不很多,这算不了大问题,糟糕的是下面的负责人根据斯大林的好恶,这也批判,那也禁止,弄得文学界的气氛很不正常。他说,这种看领导脸色行事的人,在斯大林逝世后也出现过不少。

米哈尔科夫根据长期的观察、比较和思考,提出应该区别“共产党人”和“党员”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共产党人是道德思想的一个特殊范畴,这样的人具有坚定的信念,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党员只是抱着某种目的加入共产党、怀里揣着党证而已。他对照自己,说自己单凭入党后还信仰宗教这一点就不是共产党人。他认定列宁和斯大林是共产党人,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其他领导人都只是党员。他进一步指出,本来比较稳定的苏联之所以一下子覆灭,是因为没有共产党人,有的只是党员。他赞扬斯大林不谋私利,不贪财敛财,不贪图享受,过着禁欲主义者一样的生活。他说,斯大林不为自己建筑豪华的宫殿,不以各种名义出国游山玩水,不搞劳师动众的打猎活动,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他又说,斯大林生活极其简朴,长年穿着一身军装上衣和一双靴子,在沙发上睡觉,人们赠送的大量珍贵礼物他没有留下一件,全都送到了博物馆……在米哈尔科夫看来,与斯大林相比,赫鲁晓夫之流完全是另一种人,这种人享有各种特权,过着阔绰奢侈的生活,他们实际上是一群“腐化堕落的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