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成与败
心理学名词
蝴蝶效应,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
196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洛伦兹用电脑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有一天,他将其中一个方程式中的中间解——0.506取出,精确计算到0.506127,并又放回原方程式。结果让他非常震惊,跟之前的数值相比,精确后的数值所得出的最终结果竟然发生了不小的偏差。
经过深入分析,洛伦兹得出,误差以指数形式增长,随着计算的不断推移,一个微小的误差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同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初始条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结果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在之后的一次重要讲演中,洛伦兹以蝴蝶为喻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两周后完全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中的缘由是,当蝴蝶扇动翅膀时,会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这种气流又会使空气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会引起像涟漪一样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其他地方的天气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他的演讲太精彩了,所以“蝴蝶效应”一词广为人知。
蝴蝶效应给职场人的启示是,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经典案例
有一次,小赵去拜访一位非常熟悉的客户,发现在他的办公桌上有许多办公用品:回纹针、红蓝水笔、胶水……每样至少有两盒(枝)以上。见小赵疑惑的样子,客户微微一笑,他说了一盒订书针的故事。
他是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一家省级机关。他胸中豪情万丈,一心只想鹏程万里。不料上班后他才发现,每日手头儿上的工作都无非是些琐碎事务,既不需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么成果。渐渐地,他对于工作的一腔热情变得冷淡下来。
一次单位开会。部门同人彻夜准备文件,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装订和封套。处长再三叮嘱:“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别到时弄得措手不及!”他听了心中非常不快,心想:“初中生也会的事儿,还用得着这样嘱咐?”于是,他也根本没理会。同事们忙忙碌碌,他也懒得帮忙,只在旁边看报纸。
文件终于交到他手里,他开始一件件地装订起来。没想到只订了十几份,订书机“喀”地一响——钉书针用完了。他漫不经心地抽开订书针的纸盒,脑中“轰”地一声——里面是空的!于是,他慌忙发动所有人翻箱倒柜查找订书针。不知怎的,平时满眼皆是的小东西现在竟然连一根都找不到。那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文件必须在次日8点大会召开之前发到代表手中。
处长火了,在一旁咆哮道:“不是叫你做好准备的吗?连这点小事儿也做不好,大学生有什么用啊!”
他低头无言以对,脸上却像挨了一掌似的。几经周折,他在凌晨4点找到一家通宵服务的商务中心,终于赶在开会之前将文件整齐漂亮地发到代表手中。没人知道,一脸疲惫的他是彻夜未眠。事后,他灰头土脸地等着训斥,没想到平时严厉得不近人情的处长却只说了一句:“记住,工作面前人人平等。”
他说,那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一句话,这也让他深刻地领悟到,用十分的准备迎接三分的工作并非浪费;而以三分的态度来面对十分的工作,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果。“因为,”他郑重地说,“千里马失足,往往不是在崇山峻岭,而是在柔软青草地。”
你学会了吗?
正因为细节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容易被“蝴蝶效应”暗算。你要小心哦!身在职场,你一定要明白细节的重大作用,养成重视每一个小细节的习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便会收获一种命运。”
社会背景效应——增值你的价值
心理学名词
社会背景效应,又被称为“后光力量”或“背景力量”,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反应,跟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那些佛像图画差不多,在背景上都有一层光环,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庄严感。
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这个人的社会背景,如他本人工作收入、家庭环境、社会地位等,这种心理现象就是所谓的“社会背景效应”。如果某人有着理想的社会背景,就算是跟他初次交往,大家也通常会比较相信他,交往一般都能顺利进行;如果某人的社会背景不太理想,在跟他交往时,大家就会有所戒备或顾忌,而交往也很难顺利进行。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人人都离不开交际,只有一个人例外,他不是借助和别人打交道而获得成功,这个人就是凡高,但他的成功是在他离世后500年。我想,没有人愿意给自己设置交往障碍,因为那对职场生涯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正确看待社会关系和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许,你的人生路会因此而不同。
如果还不具备强硬的社会关系,那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除了血缘关系之外,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营造。”
经典案例
在美国,曾经有个很普通的农家少年,他从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于是很想了解故事的细节,并希望实业家能给自己一些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了纽约,他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在早上7点钟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在第二间房子里面,这位少年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结实、长着一双浓眉的人。刚开始,高个子的亚斯达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当他听到这个少年问他“我现在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这个问题时,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接着,他们两个人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随后,亚斯达还告诉少年应该去拜访的其他实业界的一些名人。
这位少年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在赚钱这个方面,他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当时有什么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指引,却给了他很大的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两年之后,这个20岁的青年成了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的时候,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这个少年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之时来纽约学到的那些名人的基本信条,即“多结交一些有益的人做朋友,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够转换一个人的机运”。
犹太人说:“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比尔·盖茨也曾说:“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
你学会了吗?
学会利用各种关系,为自己的背后放置一个大大的光环,你自然就更容易脱颖而出。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搞关系离不开金钱和地位,其实头脑和想象力也不可或缺。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像精于算计,那真是可惜了,我只能说你还不够成熟。
在工作的时候,切忌一见到大领导就避而远之,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公司的高层才是你应该做的。这样,你就可以在特殊场合用低调、随意和尊敬的口气谈起他们,而不是用仰慕者的态度跟高层保持距离。
沸腾效应——用耐心赢得最关键的1℃
心理学名词
沸腾效应,又被称为“99℃理论”、“99℃加1℃”理论,它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烧水的时候,烧到99℃并不能算开水,因为其价值没有被全部挖掘出来,但如果此时再添一把火,使水在99℃的基础上再上升1℃,那水就会沸腾起来,实现它的全部价值。
很明显,最后的1℃是最为关键,这1℃可以使水发生质的变化,即从液体变化为气体。在成功心理学中,这种关键因素决定本质变化的现象叫做“沸腾效应”。沸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一个人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而且就差那么一点就成功了,这就像水都已经烧到99℃一样,如果他在此时选择了放弃,那他前面所作的努力都将白费。
身在职场,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全部价值呢?很简单,先努力将水加热到99℃,然后继续努力下去,不要轻易放弃,直至达到100℃,实现质的转变。只有具备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你才能让自己最辉煌的一瞬间出现。
经典案例
周泰和文涛同一年大学毕业,在同一家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公司的规模不是特别大,所以领导非常重视这两个大学生。周泰觉得在这个公司里面,只要被重视,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做出成绩,于是非常珍惜工作机会,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还学会分析别人的系统,去关注别人的开发思路和开发软件的先进的一面,积极地学习新知识。
文涛的想法就不一样,这份工作并不让他觉得满足。在他看来,这种小型的企业不值得他付出自己的精力。在平常,文涛总是挑剔公司没有大型的集体活动,福利待遇没有其他公司的好,敲代码的时候,也觉得再简单不过了,根本没什么挑战性,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他之所以耐下性子待在这就,就是因为自己大学刚毕业,眼下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工作的经验。只要时机到了,自己随时都可以跳槽到大公司。
于是,趁着领导不在的时候,文涛常常利用公司的资源,为自己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终于有一次,在和一个客户接触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机会,客户答应介绍他去一家大公司面试。他利用上班的时间去面试,面试一成功,他马上想好了借口回单位辞职。没想到的是,领导顺利地答应了,并没有多做挽留。第二天,文涛就办理了离职手续。
三年后,周泰和文涛再次见面了,文涛懂得腾挪资源,从本公司跳槽之后,他又跳槽了4次,终于跳到了一个大型的企业,现在的月薪已经到了一万五,远远超出了普通白领的收入。令文涛没想到的是,在他离职之前,由于资金有限,领导正在决定在他和周泰之间选择一个人去美国培训新技术,因为他的离职,周泰很自然地得到了这个机会。
和单位签订了合同之后,周泰马上动身去美国培训了一年,回国之后又卖力地为公司工作了两年。现在的周泰,已经是一名业务主管了,年薪是文涛的数倍。
你学会了吗?
聪明的职场人都是有心人,不用等到领导提醒,他们会时刻注意听、看、读、问,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同样,他们也是有耐心的人,他们都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懂得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获取有用信息,深知付出必然会得到回报。其实,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坚持,不要急躁,更不要放弃,还差1℃水就沸腾了。把你的耐心拿出来吧!如果你做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可能就没有了。
视网膜效应——做老板眼中的大红人
心理学名词
视网膜效应,是指当人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种特征时,就会比平常人更去注意别人是否跟自己一样具备这种特征。比如,有个人感觉今天穿白色的衣服会非常醒目,那么,当走在人群中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注意那些跟他穿同样颜色衣服的人,并会觉得对方很有眼光、很有品位。
如果一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发现不了自己优点,那“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他在自己周围寻找拥有类似缺点的人,进而使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会快乐。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那他也会看到身边人的可取之处,并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
对职场人来说,视网膜效应的作用非常强大。试想一下,在你的公司里,最兢兢业业、无人能敌、视公司为家的人是谁?毫无疑问,就是老板!老板是最勤奋的那一个,他每天可以不带任何情绪地超出8小时工作时间,甚至不眠不休。再想一下,老板会选择什么样的员工?他最关注员工哪一方面的品质呢?
经典案例
毕业后,杜欣然进入一家业内闻名的设计室。对于她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成为设计室的骨干人物,因为这家设计室的创始人有着全国一流的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设计师,杜欣然很清楚,假如仅满足于做一名小兵,那自己永远都只是一个没有进步的执行者,自己的思路也不可能有打开的那一天。她觉得既然已经接触到了一流的人物,那自己就要多向领导学习,以打开自己的思路。
这家设计室的负责人夏先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的人,做事也一丝不苟。为了多了解自己的老板,杜欣然对夏先生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关心。有一次公司聚餐,夏先生的妻子也在,于是就随口说了一句:“前两天,我叫老夏和我一起来这儿吃饭,他还不答应,说等着和大家一起。”是的,杜欣然想起了原本订的聚餐时间是昨天,但改到了今天,是因为昨天工作室人数凑不齐餐厅的优惠要求。而为了得到优惠,夏先生就调整了日期,由此,杜欣然看到了夏先生的做事风格。
后来,杜欣然听同事说,夏先生是白手起家,据说在他的设计作品不被圈里认可的时候,他一度靠借债度日,并且还免费给人设计,吃了很多苦头儿。如今,虽然夏先生有了很高的声誉,但他依然保持着以往的节俭作风。夏先生唯一一次的玩笑话,就是跟大家说:“要‘少吃饭,多工作’,尤其是中午的时候,一个煎饼就解决了吃饭问题。”根据自己的观察,杜欣然已经将一切了然于胸。
机会来了,夏先生有一天给杜欣然钱,让她去订桶装水。杜欣然认真地比较了一下桶装水的价格,决定了一家,然后她又利用长期订水的优势,争取了一定的优惠条件。然后,她拿着节约下来的钱走进了夏先生的办公室。另杜外,欣然也注重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她养成了随手关灯,不用电脑的时候就关闭显示器的好习惯。有一次下班走的时候,夏先生看到杜欣然正在检查所有人的显视器,然后直到确认所有显示器都关闭了,才关好灯离开。
这些和夏先生一样的细节,果然引起了夏先生的好感。没多久,杜欣然就被提升为组长,负责管理大家的日常工作。而且,夏先生还亲自指点杜欣然进行设计,并乐于跟这个同道中人分享自己的思想。
你学会了吗?
不可否认,老板们还是喜欢和自己气质相投的、同样喜欢公司的、期盼公司成长的、愿意努力工作的职员。所以,聪明的员工应该用心地发现他的优点,学习老板的优点,并告诉自己:“我又获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只要你想升职,那你就要学会用脑子观察领导在做什么,并与之保持同等风格,让他认同你这个人。
有了这样的心态,那领导的强大对你来说就不再是压力了,而是你获益的机会。有了这样的学习意识,你的思想便会越来越富足,意志越来越坚韧。成了领导的大红人,你还需要担心升职加薪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