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由效应——找找内部原因
心理学名词
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上去合理,每个人总是在为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寻找原因。当找到了足够的原因后,人们便不会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人们先找的往往是那些比较明显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只要外部原因可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一般就会忽视内部的原因,并且放弃寻找内部原因。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只注重外部原因的现象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那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做事不够主动、创新能力较差等原因,他们给公司创造的效益十分有限,所以得到的工资和待遇也不是很高。这时,他们极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老板给多少薪水,我就干多少活”“老板给的薪水少,又对我不够重视,我没有任何理由为他卖命”。假如有人问他们:“你为什么而工作?”他们往往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对包括工作在内的任何事情来说,我们赋予它的外部理由越多,其内部原因也就相对越少。工作本身也有一些内部理由,如获得报酬、实现价值、有所突破等,一旦这些理由被一些外部原因所干扰,那这些内部理由就会逐渐退化,而当外部理由不存在时,工作的热情也会随之消失。而重视内部原因的人就不同了,他们的热情一直很高。
经典案例
32岁的赵武感怀地说:“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领导。如今我已经成功了。”赵武目前是北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内控处处长。谈到自己的从业经历,赵武表示:“我也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但是由于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
1995年,赵武考上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他选择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上学期间,他就开始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长远的就业目标——到大公司成为领导。临近大学毕业之时,赵武看到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准备考研,他也准备加入考研的行列中。但是,他却突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果要从事财会这一行业,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资质,于是,赵武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学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的课程。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赵武动力十足,刻苦努力地学习这些课程。在大学毕业时,他不仅获得了本科证书,同时,还获得了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的资格证书。有了这两个证书,赵武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赵武先后在哈尔滨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公司的状况和他的理想相差太远,于是,他选择了辞职。
赵武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大都市里,他首先寻找到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以便积累自己的经验。后来,他又挂职在另外一家大型的会计事务所,同时应聘到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作。由于业绩非常突出,2004年,赵武升任这家集团的内控处处长。从一名注册会计师到大集团内控处处长,他只用了4年的时间。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赵武曾经放弃了年薪12万的项目经理的职位,选择了目前年薪7万的岗位。对此,有人表示不理解,但赵武却说:“这就是我的理想。”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总结自己,并不断给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目标和方向,然后投入所有的热情去实现。
你学会了吗?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工作热情,那他的工作技能就会慢慢减退,社会竞争力也会逐渐下降,最后被淘汰出局。因此,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千万不要给工作找太多的外部理由。“为什么要工作?”“为谁而工作?”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吧!只有彻底想明白了,你才能将满腔热情投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巴纳姆效应——别迷失了自己
心理学名词
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提出,指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有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就算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你渴望得到别人的喜欢,你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你也有许多能成为自己优势的潜能,但还没有发挥出来;你也存在一些缺点,不过你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障碍,虽然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内心经常会焦急不安。某些时候,你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有所变化的生活,厌恶受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骄傲,假如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一般不会接受他人的建议。你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你时而外向、亲切、好交际,时而内向、谨慎、沉默。你经常有一些超出现实的抱负。
我们说的这个人是你吗?事实上,这是一顶可以套在任何人头上的帽子,容易让人迷失而不自知。在认识自我时,人们极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以致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职场中,巴纳姆效应也十分普遍。很多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迷失在他人的“暗示”中,尤其是情绪低落、失意的时候。
经典案例
崔健是一家外企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他能说会道,在处理一些公司的小事情上都给同事们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所以,不管做事还是做人上,崔健都可以算是职场白领中的佼佼者。
因为各方面都很优秀,崔健吸引了不少“挖掘”人才的其他公司,而在公司里觊觎崔健这个职位的人更如同雨后的春笋,一拨没死心,又上来一拨。但是,公司里的高层对于崔健的成绩很是满意,他在这个位置上也稳坐了5年之久。渐渐地,崔健开始骄傲了,觉得自己有能力朝更高的方向发展,就像那些挖自己的人所说的。他也知道总经理是股东之一,不会有下台的那一天,所以崔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打算另谋高职。
然而,崔健这番职场规划并没有如他预期中的那样发展。他找到了以前来挖他的那家公司,出乎意料的是他被拒绝了!这些公司之所以看重他,是因为他之前在那家公司做总经理助理一职很出色,而且,他所应聘的“总经理”一职已经有人了。这多少让崔健觉得有些灰心,但是,虚荣心一直在提醒着他:“至少要比原来那家公司过得好!”
在接下来的几次面试中,崔健仍然不如意——不是他看不上人家的公司规模小,就是大公司的要求高,看不上他。因此,崔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工作。这让他非常着急,不仅因此面黄肌瘦,心灵上的打击更为严重,最后不得已在一家他曾经不屑的小公司做了总经理。可惜的是,刚上任不久他就因为管理上的不到位而被迫辞职。
如此三番两次的折腾,崔健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都被磨得消失殆尽了。
你学会了吗?
对一些职场人来说,时时刻刻去自我反省做不到,一直将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更麻烦,所以,他们常常会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因此,在认识自我的时候,有些职场人极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使自己迷失在具体的环境当中,并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要想避免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就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摩西奶奶效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心理学名词
摩西奶奶效应,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就是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直到暮年,她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赋,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摩西奶奶曾自豪地说“上帝会帮助每一个想成功的人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已经到了80岁。”你觉得她说得对吗?
摩西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选择自己。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心理学家格拉宁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要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在21世纪职场中,一个这样的信息正在被人们传递,那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潜力是无限的、巨大的,假如我们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那它便会自行泯灭。从这种角度来说,职场就是一个人不断发掘自己另一面的地方,只有那些发掘出潜力的人,才有机会发现未知的自己,和自己以前不敢想象的未来!
经典案例
王小鹿的工作是在一家外贸公司做总经理助理,但他的理想一直是做一名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过朋友的介绍,王小鹿有机会进入一家民营杂志,做一名记者。这让他对自己的职场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和规划。
王小鹿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又做了多年的总经理助理,人情练达和文笔表达方面都不成问题。于是,杂志的主编跟他在电话里沟通了另外的两个问题,一是会不会摄影,二是会不会开车。
是的,对一个专业的记者来讲,主编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事实证明,一名优秀的记者如果拥有了过硬的摄影功底,那他工作起来就会如鱼得水,为新闻报道增色不少。而且,民营出版社的人员配置需更加经济,他们情愿高薪聘用一个既会开车又会采访的记者,也不会单独为每个记者配一个司机。不料想这两个问题让握着电话听筒的王小鹿开始脑门儿冒汗。
怎么办?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就在眼前,可是摄影和开车,他以前想过去学习这两门技术,但都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而被一再耽搁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对这份工作的渴望,让这时的王小鹿突然鼓足勇气对着电话说:“没问题,我会开车,也学过摄影。”显然,杂志的主编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不但同意让王小鹿去杂志社上班,而且还应允了他最高的薪水待遇。
快要挂电话的时候,王小鹿很委婉地对主编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由于个人工作交接的一些原因,自己还要再过一个月才能正式去杂志社上班。由于主编和王小鹿沟通得非常愉快,于是,稍微思考了一会儿,主编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这让王小鹿内心暗喜。
挂上电话后,王小鹿马上联系摄影培训,并且安排自己第二天就立刻学开车。既然自己已经承诺主编,就不能失信于人,王小鹿决定在一个月内学会这两门技术。
经过一个月的刻苦培训,王小鹿在摄影和开车上都及格了,他终于有自信去面对主编了。庆幸的是,工作的第一个月并没有需要独自开车外出采访的任务,趁着这段时间,王小鹿又考取了驾照。
你学会了吗?
在工作中,尽量不要随便说自己不会某项技术,因为很多时候,当你承认自己不会的时候,往往就代表着你接受了这样的一种状态。殊不知,任何技术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不妨先承担下来,直接给自己学习这项技术的压力和动力。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工作就是在学习,学习也是为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假如能够有摩西奶奶的毅力和心态,工作完全有可能成为你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你学习的机会。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你所学得的知识与技能才会有所增加。
木桶定律——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一个
心理学名词
木桶定律,又被称为短板理论,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由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定,而是由最短的那板决定。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做阿基里斯的英雄,他法力无边、体格强健、勇猛异常。阿基里斯的母亲是一位女神。在他刚出生的时候,为了使他能够永生,女神将他浸入冥河洗礼。从那以后,阿基里斯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只有一点除外,那就是在洗礼之时,他的脚踵被女神提在手中,没能浸入冥河中,所以这位英雄有一个唯一弱点——“阿基里斯之踵”。
在历时数年的特洛亚战争中,阿基里斯一直是希腊人心中最勇敢的将领。他所向披靡、万夫莫敌,令敌人闻风丧胆。然而,就在十年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在众神的示意下,敌方将领抓住了阿基里斯的弱点,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踵。最终,英雄阿基里斯不治而亡。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足够重视的话,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弱点往往会产生致命的后果。在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想成为办公室中不可替代的那个人,你就要懂得扬长避短,想办法回避自己的劣势,让所有同事看到自己的优势。
经典案例
孙凯从英国留学回国后,进入一家公关公司。老板很看重孙凯的留学背景,而且经常把对他的重视放在口头上,仿佛是在督促大家要积极地学习,否则就将会被淘汰出局。被重视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被老板说出来就不好了,孙凯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周围的压力,特别是同一部门同事李小亮的。
李小亮对孙凯的不满应该有着充分的理由。李小亮在公司里已经干了好几年了,自从孙凯进入策划部后,就被分配到了他的小组,和他一起负责活动的策划工作。孙凯的到来无疑成为对李小亮地位的最大威胁。
不久,他们就接手了一个重要的项目,两人每天都讨论到很晚。因为刚进入公司的缘故,孙凯想要好好地表现一下,于是他卖力地出主意、想点子,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小亮背后单独见了老板,把两人一起做出的方案呈给了老板,但绝口不提孙凯的名字。
结果,老板赞赏了李小亮的积极表现,对于孙凯的表现则比较失望。孙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如果不改变脱离这种困境,自己被扫地出门是肯定的。李小亮确实比自己经验足,而且在公司时间长,但自己有很多新的思想。孙凯打算向所有人展示自己。
此后,在策划讨论的时候,孙凯都会在大家的面前说出自己的创意,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优势——有点子、有创意、懂得揣摩客户的心理,这些都是李小亮所不具备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孙凯不断强化着自己的优势,成为公司的里中坚力量。
而李小亮,自从偷窃了他们共同策划的方案,并窃为己有后,就再也没有拿出过好的策划,他自己的方案也总是被老板否决,显然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虽然是公司的老人了,但李小亮依然无力回天。半年后,他就主动提出了辞职。
你学会了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有的人遮遮掩掩、深以为耻;有的人目不斜视、毫不在乎;有的人抱残守缺、自我陶醉……事实上,不敢正视自己短处的人都是选择逃避的人。在一个团队中,团队战斗力并不是由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决定,而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最短的“木板”常常限制和制约着最长的“木板”,它们不仅限制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还影响着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仔细考量一下,看自己在团队中处于什么位置,你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团队中最薄弱的那部分?如果是,那你就危险了。如果不想被迫离职,那就让自己变成不可替代的那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