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潜伏办公室的108条心理学法则
8324000000019

第19章 耐得住寂寞

瓦伦达效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理学名词

瓦伦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钢索表演者,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名扬全美,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事故。因此,当杂技团准备接待一位重要客人的时候,他成了表演的主角。瓦伦达深知这次表演的重要性,到场的都是美国的知名人士。

这一次演出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瓦伦达在演技界的地位,还关系到杂技团的前途。于是,瓦伦达每一天都在仔细琢磨,无数次地思考如何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演出的时间到了,瓦伦达决定这一次不带保险绳。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出过错误,所以他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自己会成功。

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在瓦伦达刚刚走到钢索中间,才做完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他就从钢索上摔了下来,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事后,他的妻子说:“我预感这次会出事,上场之前他一直不停地自言自语‘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在以前的表演中,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从来不考虑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

正是因为太在乎那次表演,以致过度紧张,所以瓦伦达先生最终失败了,并且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后来,心理学家就将这种过度专注于成败、过于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在工作中,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尽量把事情看淡一些。其实,很多职场人的失败与成功往往不在于能力如何,而在关键的时刻是否过于紧张。

经典案例

那是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的工作中,李开复兢兢业业地为微软服务,并且具备了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当然,他一直没有忘乎所以。在工作对他的挑战性变小的时候,他渴望回到中国,希望能在中国工作。

就在这时,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分公司,于是李开复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答复,但是,随之而来发生的事情让李开复很痛苦。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调换工作的经历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效应,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这时,就有了李开复那句感动无数职场人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李开复对这件事很坦然,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错了,更没有必要为此紧张。

后来,李开复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中,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他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再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官司的胜利是对那些谣言的最佳反驳。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李开复,对中国的大学生曾经这样说,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

你学会了吗?

在职场中,谁也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要想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在出现困难时,我们往往会紧张和不安,严重时甚至会感觉到恐惧和焦虑。适度的焦虑和紧张是有益的,能帮助我们集中精力,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不是好事了,它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调适,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去理会那些是非成败的言论,也不要紧张得吃不下、睡不着,放松一些,只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就好了。即便这次没有成功,还有下一次,成功的机会有很多。

安泰效应——多说“我们”,少说“我”

心理学名词

安泰效应,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指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会失去某种能力。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任何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的道理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安泰效应来自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安泰是一位大力神,他以力大无穷、百战百胜而闻名。他有一个秘密,他那无穷的力量来源于大地,只要他感觉到累了,就可以贴在大地上,迅速地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到力量。等力量充沛之后,他就可以重新投入战斗,战胜敌人。可是有一天,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对手误导安泰,让他离开地面,并在空中将他杀死。

安泰效应给职场人的启示是,在职场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团队跟对手单打独斗,只有看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存在,懂得依靠团队的强大力量,个人才能在职场立足。

在一个团队中,组织成员之间应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和谐的团队模式,这样才能壮大团队、提升个人。例如,在公司中,有一群人正在研究同一个项目,这时如果出现不常见的问题,大家就可以集思广益,然后拿出创新的解决方法。与个人的才能和知识面相比,团队内广泛的技能和广阔的知识面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有优势。

对个体来说,一直在集体中默默无闻的确是一种煎熬,但为了自身与团队都有更好的发展,最好还是不要选择和团队对抗,因为对抗只会产生对抗,只有包容才能产生包容。如果你对其他成员说:“我们是最棒的。”同事才会对你说:“不,你才是最棒的!”懂得说“我们”、愿意成就团队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经典案例

某著名公司招聘管理人员,12名应聘者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复试,然而,此次招聘仅有3个名额。

复试开始后,面试官把这12个人随机分成A、B、C、D4个组,指定A组去调查婴儿用品市场;B组调查学生用品市场;C组调查中青年用品市场;D组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在他们开始前,面试官对他们说:“我们要录取的员工是负责市场开发的,所以你们应该具备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和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现在,你们分别去办公室领取一份相关的资料吧。”

两天后,12个人分别把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负责人手里。看完之后,负责人对A组的三个人说:“恭喜你们,你们被本公司录取了。在这4组中,只有你们这个组的3个人全部借助了他人的资料,补全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要知道,团队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不是吗?一个人再厉害,也没有三个人考虑得更为全面。只有认识到“我们”的重要性,你才能在职场很好地生存下去。

你学会了吗?

很多职场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职场是个人利益的争斗场所,而“团队”不过是做戏罢了。其实,团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应该引起每个人的足够重视。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团队中,有一个人缺少经验,但他一直任劳任怨,这时,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蔑视他的辛勤劳动;相反,就算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他也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他必须依靠团队里的其他成员。

有的时候,个人在团队中可能会感觉到压抑,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其实,良好的团队氛围永远不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除非个人过于强调个性,总是不停地说“我”,根本不懂得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也看不到其他成员的帮助与支持。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就要让自己融入团队之中。

鲁尼恩定律——做一个笑到最后的人

心理学名词

鲁尼恩定律,由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提出,是指竞争就如同赛跑和打架一样,跑得快的不一定会赢,弱小的也未必就会输,只有那些能笑到最后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胜利者、赢家。这就是鲁尼恩定律。

在世界上,一些国际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持续了上百年,虽然一家公司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占据了领先地位,但没有哪个公司会说自己已经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在这个时期内,你也许的确超过了对手,但过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又被竞争对手所超越。福特和通用之间的百年竞争就是最好的范例。竞争通常是没有穷尽的,努力也是没有止境的,只要稍微有一点松懈,你的竞争对手也许就会赶上并超过你。

不仅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此,个人在职场上的竞争也是这样的。身处职场,每个人都要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如果不能胜出,你就会被企业毫不留情地淘汰。作为一个普通职员,要想在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生存,甚至获得成功,就要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便让自己能笑到最后。

经典案例

那红是一家小型企业的总经理,该公司长期承包大建筑公司的工程,因此,那红需要经常和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接触,需要跟他们搞好关系。那红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仅奉承那些公司要人,对年轻的职员她也殷勤有礼。

平时,那红总是想方设法将那些大公司中各员工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当她发现某公司里有个人大有可为,以后可能会成为该公司的顶梁柱时,无论对方有多年轻,那红都尽心款待,因为她明白,10个欠她人情债的人当中,有9个会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她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储备资源,是在为以后更大的利益投资。

当那红得知客户公司的一名年轻职员刘希升为科长时,她专门找了个时间前去祝贺,并赠送了一份礼物。等刘希下班之后,她还盛情邀请他到高级餐馆用餐。刘希从来没有来过这种高档的地方,自然对那红的招待很感激。刘希觉得,自己从前从来没有给过这位总经理任何好处,而且现在也没有掌握重大交易决策权,所以这位总经理应该是真的爱惜人才,是个可交之人。

老练的那红懂得如何操控客户的心理,她自然看出了刘希的感激之情,可她却更加恭敬地说:“我们企业能有今天,完全是靠了贵公司的帮助,而你作为贵公司的优秀职员,我向你表示谢意是应该的。”她这番话让刘希听来非常地舒服,他打心眼儿里佩服对面这位那经理的为人。

没过多久,刘希凭借自己的实力坐上了这家公司的经理职位。自然,那红以前的小恩小惠就起了作用了。在生意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许多承包商倒闭、破产,但由于刘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那红的公司仍旧生意兴隆。

你学会了吗?

其实,职场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只有那些时刻都不松懈、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在一次次的竞争中胜出,才能笑到最后。假如你想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努力。

(1)学历与证照。学历包括学校、院系、学位,是一块很好用的敲门砖。如果没有学历,有证照也可以,除法律、会计、医疗业等行业外,金融、信息、房地产、美容、餐饮、健身等行业也都逐渐走向“证照化”。

(2)经验和历练。那些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能够镇定自若、轻松容易地解决各种难题,主要是原因他们有着超出常人的经验和历练。在工作中,你不仅要用心观察、体会,还要多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

(3)专业技能。在职场中,要想出人头地,那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争取在这个专业做到精通。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掌握一技之长已经不够受用终身了。你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复合型的新型人才。

(4)情报信息力。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信息都十分重要。速度甚至可以决定胜败,最先得到信息的一方往往能掌握赢的先机。

(5)人脉关系。在职场中,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多结交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人,尽量远离错综复杂的办公室斗争。

(6)形象。有些职场人对自己的形象不太注意,认为个人形象无伤大雅。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有些时候,专业也要靠形象来包装,因为形象与专业说服力直接相关。尽管各个行业对形象的要求不同,但大家的“品位”是共通的。

螃蟹效应——锋芒毕露对你没有好处

心理学名词

螃蟹效应源于一个关于螃蟹的故事。

当竹篓中有一群螃蟹的时候,根本不用盖上盖子,因为螃蟹是不可能爬出竹篓的。一群螃蟹在竹篓中,每一只都会争先恐后地朝出口方向爬,而且互不相让。但是,篓口一般都很窄,当其中一只螃蟹快要爬到篓口时,其他的螃蟹就会用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并把它拖到下面,而另一只强大的螃蟹会踩着它继续向上爬。无休止地循环往复,结果没有一只螃蟹能够逃出竹篓。

螃蟹效应表现了一种“灰色心理”,但不可否认,这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特别在领导和员工之间,每个公司都会有几个“刺儿头”员工,和领导抢功是他们的最爱。像这样的员工,是最容易被领导提防和打压的。将心比心,如果你是领导,为了坐稳自己的位子,你是不是也会留意别人的“利爪”呢?

相传,每次打了胜仗,秦国大将蒙恬都会向秦王索要一些封赏。他手下人感到很奇怪,问他:“蒙将军,我们都清楚您并不喜欢这些封赏,为什么每次大战得胜都要向秦王索要呢?”蒙恬笑而不语。后来,他跟一位幕僚讲:“每次出战,我都要带走全国3/4的军队,假如我不喜欢名与利,秦王会疑心我对他的江山感兴趣。”

让领导有安全感,这就是职场的不变法则。只有懂得利用领导的这种心理,懂得韬光养晦的人,才能赢得领导的信任,才有可能得到提拔。领导只在乎员工是否对自己忠心不二,只喜欢那些自己信任的员工,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经典案例

大学毕业后,郑大鹏进入了一家国有企业。在办公室中,郑大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写各类报告和发言稿是难度最大的,而郑大鹏常常主动请战,主动接下那些枯燥乏味的撰写报告任务。

郑大鹏暗暗地想,自己所在的办公室主任老白年事已高,在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无法与自己相比,而且科班出身的自己又擅长写工作报告、发言稿,他希望让大家尤其是领导能看到他的能力和才干,并提拔他来做办公室主任。老白呢,几乎把所有文字工作都转交给了郑大鹏。尽管完成这些工作没有什么难度,但郑大鹏心里不平衡:“凭什么主任是你做,工作是我做?”

有一次,总经理需要完成一份重要发言稿,请他帮忙,郑大鹏仗着领导的倚重,居然开始指使老白。老白依然如故,始终笑呵呵的,就算面对郑大鹏的指手画脚,他依然保持着那张招牌笑脸。后来,郑大鹏写的发言稿非常成功,老总很满意。这让郑大鹏更加得意了,他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对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和执行完全拿出领导的派头。

不久之后,老白在工作上的权力几乎已经被郑大鹏所取代。郑大鹏很得意,觉得这个主任他已经当定了,就等领导在适当的机会宣布结果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老总让老白继续留任主任一职,而郑大鹏获得的只是口头表扬和鼓励。

不服气的郑大鹏直接去找老板,老总笑眯眯地对他说:“做领导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经验和能够服众的品格。你还年轻,好好学着点儿,继续努力吧!”郑大鹏知道这是场面话,感到非常气愤,下班后他打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老爸。

听完后,老爸语重心长地说:“到现在还不清楚自己究竟输在了哪里!想想看,你锋芒太过,对你的领导老白也不够尊重,老总把你升上去,他做你的直接领导,不是等于让他给自己选一个‘刺儿头’吗?哪个领导会喜欢你这种刺儿头似的员工呢?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你在老白手下,多干活,少惹事儿。”

你学会了吗?

几乎所有职场人都厌恶、蔑视领导的“提防之心”,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谁都无法回避它。同事之间也是如此,千万不要过分地展示自己的优越感,以免无形中给别人压力,为自己树敌。即便你自己不说,等业绩出来之后,大家都会看到你的能力。

对于能力出众的员工,领导有着很强的驾驭之心。就个人而言,无论你的能力多强,无论你是否有“争功”之心,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请收敛起你的锋芒。尤其是刚做出成绩的时候,切忌喋喋不休地、像一只刚下完蛋的母鸡那样不停地夸耀,所有的老板都非常讨厌这样的员工。